第(1/3)頁 inf “終于是讓我見到了先生。” 桓熙感慨道。 說是這般說,但其實他也沒花多少心思,只是寫了一封信罷了,真正受苦遭難的還是趙歙。 桓熙打量著王猛的同時,王猛也在注視著他,有時候,生得一副好皮囊,確實在人際交往中,能夠起到一定的作用。 王猛贊道 “在下也是久聞將軍之名,果真是難得的英杰之表,今日一見,足慰平生。” 說著,王猛也不再客套,徑直道 “王某此來,愿聞將軍之志。” 桓熙滿上茶水,遞向王猛,見王猛接過,他深吸一口氣,正色道 “如今神州陸沉,百姓困苦,我欲伸大義于天下,再造功德,還黎庶一片安寧樂土。” 王猛反問道 “既然將軍有志北伐,為何不在高力叛亂之時,趁機出兵關(guān)中。” 桓熙早有準(zhǔn)備,只見他臉色從容道 “高力之亂,看似聲勢浩大,可他們沒有遠志,一如流寇,難成氣候。 “其興也勃,其亡也忽,若是不能攻克鄴城,必然一敗而亡,歸根結(jié)底,在于其并沒有一個穩(wěn)固的后方。 “不瞞先生,桓某原本打算坐山觀虎斗,高力若能滅國,我將趁機襲取關(guān)中,高力將士歸鄉(xiāng)之后,得償所愿,必然不愿再度西征,我可坐收漁翁之利。 “高力如果敗亡,縱使我占得關(guān)中,趙人舉傾國之兵來犯,我亦難以堅守,若是就此退去,關(guān)中父老大失所望,桓某再想涉足關(guān)中,可謂難上加難。 “故而,桓某決定留在梁州,發(fā)展生產(chǎn),選拔將士,以待天時。” 王猛并未因為桓熙按兵不動,錯失良機而感到失望,他贊嘆道 “知人者易,自知者難,將軍面對高力之亂的誘惑,能夠清楚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不為所動,實在難得。 “只是將軍靜待天時,不知要等到何時才能舉兵北上。” 桓熙正色道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