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inf “我意已決,此戰(zhàn),孤將領(lǐng)軍親征,馳援秦州,敢諫者斬!” 張重華斬釘截鐵道。 此前勸說他,請以謝艾為將的前涼大臣們無不變色,但眾人也不敢冒死直諫,只得偃旗息鼓。 實際上,早在麻秋第三次進攻前涼之時,張重華面對十三萬趙軍,就已經(jīng)想要親征,是謝艾與時任別駕從事的索遐力勸,才讓張重華改變心意,選擇坐鎮(zhèn)后方。 今日受到張祚的挑撥,謝艾又不在武威,哪怕是索遐,也不能再使張重華回心轉(zhuǎn)意。 然而,無論是以何人為將,前涼與略陽戰(zhàn)場相距甚遠,除非桓熙與王擢、楊初陷入僵持,否則,必定是趕不上這場大戰(zhàn)的。 王擢也正是打算據(jù)城而守,等待前涼援軍抵達。 起初他與楊初還計劃在河谷設(shè)伏,但桓熙一路上走得極為小心,先鋒大將也由勇猛但急躁的鄧遐變?yōu)榱送瑯域斢律茟?zhàn),行事卻更為沉穩(wěn)的鄧羌。 每過一地,必以斥候仔細搜尋,方能通過,如此,晉軍每日行軍不過四十里。 可盡管如此,自清水縣南下,160里的河谷,晉軍也僅僅走了四天,即兵臨略陽城下。 略陽城池并不高聳,但足以讓防守方占據(jù)優(yōu)勢,桓熙在鄧遐的護衛(wèi)下,騎馬繞城一周,屬實沒有發(fā)現(xiàn)防御薄弱之處。 王、楊聯(lián)軍總計三萬四千人,這么多的兵力,防守一座縣城,可謂綽綽有余。 桓熙回到軍營之中,召開軍議,問計于諸將。 鄧遐率先提議道 “主公,還請撥付末將三千騎兵,末將繞開略陽,直取天水,城中守軍得知天水失陷,必然軍心大亂。” 話音剛落,鄧羌便出言反對 “不可!敵眾我寡,若再行分兵之策,豈不是要將主公置身于險境!” 鄧遐惱怒地看向鄧羌,嗆聲道 “那你又有什么妙計!” 不成想,鄧羌還真有想法,他看向桓熙,獻策道 “主公,末將以為,分兵可以,但不能直取天水,應(yīng)該佯裝西進。 “王擢見我城外兵少,必然出城來戰(zhàn),主公可使騎兵回援,前后夾擊。 “主公若是信得過末將,請留末將看守略陽,待王擢出城,主公再引騎卒回身而戰(zhàn)?!? 桓熙朗聲笑道 “破胡愛我,因而甘愿以身為餌,但若想誘使王擢出城,非得桓某親自坐鎮(zhèn)略陽不可?!? 顯然,桓熙認可了鄧羌佯攻天水,誘敵而出的想法。 但麾下將佐紛紛勸說桓熙,希望他不要以身犯險。 桓熙正色道 “縱使騎兵西進,我身邊尚有精銳步卒一萬五千人,何險之有。 “此事無需再議!” 桓熙之所以堅持留在略陽,是因為只有他在,才能穩(wěn)定軍心。 鄧遐是戰(zhàn)將,并非帥才。 鄧羌有帥才,卻是降將,除了獻出安定以外,寸功未立,威望不足以驅(qū)使三軍奮戰(zhàn)。 辦法已經(jīng)有了,又該如何讓王擢上當(dāng)受騙,認為晉軍真的是要襲取天水。 若是派遣騎兵從王擢的眼皮子底下繞行,對方必然生疑,不一定會上當(dāng)。 桓熙苦思冥想,終得一計。 翌日,晉軍移營略陽城西,桓熙也不攻城,就是在西側(cè)結(jié)寨自守,與略陽守軍僵持。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