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戰場上,旁白起。 “三英戰呂布,諸侯一掃頹勢,繼續兵逼虎牢。” “諸侯勢大,董卓憂懼,著人欲收買孫堅,反被孫堅叱退,更感惶恐。李儒獻計遷都洛陽,以退為進,避開關東諸侯兵鋒,董卓深以為然。” “領呂布等星夜回洛陽,強推遷都長安,不從者或被罷為庶民,或被推出斬首,百官噤若寒蟬。遂下令遷都,限日便行。李儒又獻計沒收洛陽富戶財貨,鐵騎捉拿洛陽富戶數千家,皆以反臣逆黨之名斬首,取其金貨。” “李傕、郭汜盡驅洛陽之民數百萬口,前赴長安。每百姓一隊,間軍一隊,互相拖押;死于溝壑者,不可勝數。又縱軍士***女,奪人糧食;啼哭之聲,震動天地。如有行得遲者,背后三千軍催督,軍手執白刃,于路殺人。臨行前,董卓又教諸門放火,焚燒居民房屋,焚燒宮室官府,古都洛陽,火焰相接,宮室化為焦土……” “又令呂布發掘先皇及后妃陵寢,取其金寶,官兵趁勢掘官民墳冢……董卓所掠金銀財貨裝了數千車,劫了天子、后妃并文武百官,望長安而去。” “董卓即去,部將趙岑等獻關投降,諸侯領兵進關,至洛陽城外救火,大多無意繼續西進。共敵退走,諸侯內部漸生嫌隙,不久便分崩離析……” 配合旁白,所有玩家欣賞到一段CG畫面。 那段時間發生的事情,比旁白描述的要復雜得多。 董卓燒了洛陽,劫持天子和百官遷都長安,留下一個滿目瘡痍的洛陽。眾矢之的沒有了,諸侯內部分歧很快顯露。 卓將獻關,孫堅驅兵先入,飛奔洛陽救火。 諸侯漸趕至洛陽城外,于荒地屯住兵馬,曹操找到袁紹建議趁勢追擊,袁紹以諸兵疲憊為由拒絕。曹操勸說,稱董卓焚燒宮室,劫持天子和百官,海內震動,此時追擊可一戰而定天下,然諸侯均無意進兵,曹操勃然大怒,丟下那句著名的“堅子不足與謀”,領本部兵馬追擊董卓,結果在滎陽遭遇埋伏,慘敗而歸,部隊僅剩五百余人。 孫堅從井中打撈出失蹤已久的傳國玉璽,結果被人向袁紹告發,孫堅不惜發下毒誓抵死不認(“吾若果得此寶,私自藏匿,異日不得善終,死于刀箭之下!”后來江東猛虎果真被亂箭射殺),兩邊武將拔劍相向,若非其他諸侯苦勸,恐怕當場就會上演流血事件。 孫堅率本部兵馬回長沙,袁紹恨他私藏玉璽,派人送信給荊州牧劉表,讓劉表半途截殺。劉表聽說玉璽在孫堅手上,不敢怠慢,派兵截殺,孫堅苦戰脫身,兵士折損嚴重,從此與劉表結下仇怨。 傳國玉璽事件,也成為諸侯內訌的直接導火索。 曹操見袁紹有異心,引兵往揚州去了。 公孫瓚也對劉備說袁紹成不了大事,帶領本部兵馬北返,到平原縣時,令劉備為平原相,自去養地守軍。 兗州太守劉岱向東郡太守喬瑁借糧,喬瑁推辭不與,劉岱引軍突入營,殺了喬瑁,盡降其眾。不久前并肩對敵的戰友,轉眼便成了仇敵。 至此,諸侯聯軍分崩離析,包括盟主袁紹在內,各自退走關東。 聲勢浩大的諸侯討伐董卓行動,最終還是未能完成清君側的初始目標,兵戈之后,沒能把董卓拉下馬不說,古都洛陽化為一片焦土。而諸侯進兵至洛陽城外之后,發生的一系列事情,充分暴露出看似鐵板一塊的諸侯們,其實各有私心,以至于最后發生殺人吞并的惡性事件。 此役,董卓放棄了原本繁華的洛陽地區,看似比較吃虧。 可實際上,遷都長安后,離他老巢涼州更近。留下一座殘破的洛陽城,讓興沖沖而來的關東諸侯掃興而歸,內部矛盾爆發,彼此的信任蕩然無存,不難想見,關東諸侯們很難再一次摒棄前嫌,組織起第二場討伐行動,關東諸侯再難動搖董卓對朝廷的實際統治地位。 從這個角度看,董卓不但不吃虧,反而有賺。 董卓沒有吃虧,吃虧的是東漢王朝。 宮室被焚燒,先皇后妃陵墓被掘,天子、百官和首都居民被逼著遷都,沿途死傷無數,堪稱漢室建國以來的一場浩劫。除此之外,關東諸侯與董卓勢同水火,劫天子和百官把持朝政的董卓,勢必不會得到關東諸侯承認,中央政令無法通行天下,各地諸侯擁兵自重,割據一方。 當天下沒有共主,亂世也就不遠了。 群雄并起的時代,就此來臨。 當諸侯們嘗到不受約束的甜頭,讓他們回歸先前的秩序,會非常困難。 正所謂“寧為雞頭,不為牛后”,再小的諸侯,也是一片區域的土皇帝。為了獲得更大的權力,諸侯們會想方設法擴大自己的地盤,兼并就開始了。而隨著各地諸侯彼此攻詰討伐,漢室的威嚴和控制力,便有如水中飄萍。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