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逐鹿領既沒有那樣的實力,也難以承受全面開戰的后果。 既然如此,魚不智為什么表現如此強硬? 逢紀從逐鹿領的立場琢磨,很快找到他認為比較合理的解釋。 簡單地講:示之以強,以進為退! 逐鹿領不愿與黑山軍開戰,這是顯而易見的事情,魚不智費那么大勁和渤海太守府交好,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希望借袁紹威勢,確保飛魚領安全。渤海太守府斡旋成功,逐鹿領支付酬金時很爽快,也說明他們對和平協議感到滿意,不希望與強大的黑山軍對敵。 然而,協議墨跡未干,苦哂部便再次出手。 結果大家也知道了,苦哂部再次慘敗,飛魚領損失微乎其微。 這場戰斗,飛魚領沒有吃虧,受傷的是苦哂部。 戰場上占盡便宜的飛魚領,按理說不至于如此激動。 與其說逐鹿領是對苦哂部背信棄義感到憤怒,倒不如說,是對未來飛魚領的安全狀況高度擔憂。連關東盟主和黑山軍首領達成的協議,都可以被輕易撕毀,飛魚領的安全保障自然無從談起。 魚不智始終揪著這件事不放,是想把事情搞大,利用袁紹和張燕都不愿全面開戰、并且都需要維護和平協議的有效性,給黑山軍內部那些蠢蠢欲動的家伙一個深刻教訓,讓他們明白,違約入侵飛魚領會有嚴重后果! 苦哂部是黑山一部,連續被一個玩家領地挫敗,甚至連部首都被俘虜,顏面無光的不僅僅是苦哂部。如果這次苦哂部來犯,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難保其它敵視飛魚領的黑山軍有樣學樣,悍然發起軍事行動。 這才是逐鹿領最擔心的。 魚不智想充分利用這次占理的機會,定基調,立規矩。 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 魚不智不是想真的和黑山軍開戰,但苦哂部必須受到懲罰。 一定是這樣! 不得不承認,逢紀能成為袁紹倚重的幕僚,的確相當有才能。 他的推測,大部分都是對的。 逐鹿領的確是想借題發揮,以強硬姿態,為飛魚領謀得更穩固的和平。 很難再有這么好的機會。 首先,本方占理,道理全在逐鹿領這邊。 其次,和平協議由袁紹和張燕共同商定,苦哂部亂來,兩位諸侯都得站出來背書。更妙的是,兩位諸侯彼此忌憚,誰都不想開戰,逐鹿領再怎么鬧騰,兩邊也很難真的打起來,而逐鹿領不依不饒帶來的壓力,最終都會壓到苦哂身上,讓他充分體會一下何謂壓力山大。 這次事情鬧得越大,將來黑山各部找飛魚領麻煩的機率就越小。 看清逐鹿領的用意,逢紀不禁笑了起來。 逐鹿領主哪里是自以為是的土包子,這位屬狐貍的吧? 逢紀并不反感這些小算計,逐鹿領維護領地權益無可厚非。 更重要的是,逐鹿領的算計與渤海太守府并無利益沖突。 渤海太守府是和平協議締造者、當事方之一,這次苦哂部偷襲飛魚領,不僅撕毀了渤海太守府和張燕達成的協議,還再次進入渤海境內,為維護袁紹的聲譽和尊嚴,渤海太守府也必須作出強硬反應。從這一點來看,逐鹿領和渤海太守府的利益高度一致。 逐鹿領鍥而不舍地催促,想必正是因為看清了這一點。 這是陽謀。 逢紀知道,渤海太守府有必要作出改變。 一昧息事寧人,固然能減輕與黑山軍發生摩擦的風險,卻容易讓人看透渤海太守府孱弱的本質。適度展現強硬姿態,既能更好維護袁紹的聲望,也能讓外界難以看清渤海太守府虛實,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渤海太守府的態度,陡然變得強硬。 張燕很快察覺到渤海太守府施加的壓力,對方擺明不接受息事寧人。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