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8章 四族之戰(中)-《三國領主時代》
第(1/3)頁
沒有所謂的神龍出現,極大振奮了羌胡士氣,大部隊向龍領奔去。
三個小部落尤為踴躍。
按照先前的約定,攻破龍領后四個部落平分戰利品,且最強大的蠻牛部負責第一波攻擊,三個小部落占了大便宜。如今蠻牛部已經兌現了承諾,不用任何人提醒,三位首領也明白應該讓部落勇士上去了。如果這時候還躲在后面偷奸?;龍D一點代價不付平白獲得戰利品,搞不好被踢出局。
蠻牛部是大部落,不是可以任由他們愚弄的。
再則,戰利品四家均分固然是有約在先,可戰利品的成色難免有差別,母羊和公羊價值不一樣,老馬和小馬挑哪一匹更劃算相信誰都不會犯迷糊。戰利品分配方案只是一個大致框架,具體操作時大有文章可作,早點把人派上去,挑選戰利品也能占據先手。
看到三位族長餓狗搶食般親赴前線,武帥嘴角浮起一抹不屑的笑意。
都是些見到好處就邁不動步子的家伙,目光短淺,氣量狹小,只惦記著龍領那點實利,成不了大事。不過話說回來,要不是這些家伙貪欲旺盛,恐怕也不敢跟著他冒險攻打龍領。河套不是什么善地,小部落自有小部落的悲哀,生存下來是頭等大事。第二件大事就是想方設法增強實力吞并弱小,否則早晚會被別的部落吞并。三位首領興高采烈地奔向龍領,此時想必已經在憧憬可以撈到多少好處了。
武帥知道龍領是塊肥肉,可他更看重攻破龍領帶來的無形財富。
策劃攻打龍領,“羌胡榮譽”只是一個借口。
哲罕部破滅,蠻牛部成為河套中南部最大的匈奴部落,但與羌人和鮮卑人的大部落相比,蠻牛部沒有任何可夸耀的資本,有時候還得低下頭顱。
漢武之后,匈奴元氣大傷,已不復當年雄風,河套地區各族力量對比,匈奴排在游牧民族末座。鮮卑和羌人對匈奴的壓制持續存在,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匈奴不容易出現大部落,匈奴部落成長到一定程度,通常會因為種種原因遭遇圍攻,或被直接剿滅,或被迫分解成若干中小部落。
鮮卑和羌人不希望有大的匈奴部落出現!
蠻牛部的規模,已經非常接近安全紅線,讓武帥擔憂不已。
佯裝與哲罕部競爭,將部落從河套中部遷到南部,是武帥試圖逆天改命的一次嘗試。鮮卑和羌人勢力主要在河套中北部,河套南部的勢力較小,將部落遷往南方相對更安全,必要時還可以和哲罕部化敵為友,抱團自保。
很少有人知道,哲罕部和蠻牛部的敵對其實是假象。
提出該計劃的是希帥,被稱為草原之狐的匈奴首領,的確很睿智。
但哲罕部已經不復存在,希帥也死了。
龍領騎兵突襲哲罕部營地時,蠻牛部還在遷移途中,幫不上忙。
哲罕部的遭遇,更是給武帥駭然:哲罕部覆滅看似是因為招惹了龍領,跟鮮卑和羌人無關,但區區兩千多漢騎北擊八百里,一直追擊到河套腹地,如果當時鮮卑和羌人反應迅速,怎么可能讓龍領騎兵如此肆無忌憚?追殺了一次還不夠,沒多久居然卷土重來且順利得手?
哲罕部的覆滅,更象是鮮卑和羌人刻意縱容漢騎的結果!
事后羌胡各部群情激憤,揚言踏平龍領,鮮卑和羌人并沒有真正出手。
龍領不太可能和羌胡勾結,卻很可能無意中成了別人手中的刀。
武帥知道自己必須做點什么,否則下一個出事的就是蠻牛部。
最終他決定繼承希帥的遺志,攻擊龍領。增加蠻牛部在羌胡中的聲望自保,繼而尋求更大發展,一如希帥當時的思路。與蠻牛部存亡斷續相比,分到手的戰利品多一些還是少一些并不重要,只要擊破龍領,他在河套的聲望將攀上高峰,任何部落想對付蠻牛部都會更加困難。
這是一場不能敗的戰斗,所以武帥愿意開出那么優厚的條件找人合作。雖然是四個部落聯手,但最大的榮耀注定落在蠻牛部頭上,實力決定地位。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晋县|
鹤岗市|
陆河县|
麻城市|
横峰县|
红河县|
庆元县|
日照市|
盐池县|
阳信县|
崇左市|
大洼县|
牡丹江市|
盘山县|
辽宁省|
吕梁市|
凤冈县|
德化县|
区。|
武川县|
清流县|
新丰县|
扶绥县|
乌鲁木齐市|
山阳县|
青阳县|
和硕县|
玉树县|
墨玉县|
汨罗市|
亳州市|
长泰县|
延庆县|
四子王旗|
铜陵市|
岳阳市|
惠州市|
达孜县|
荥阳市|
文安县|
兰溪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