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我也是這么打算的,這些劉青忠的人絕對不能跟來。” 我點頭道,“名單我們兩個都有,把他們全都支開。” “這我已經(jīng)安排了,劉青忠的那些貨有一批要送到我臨安城的倉庫里面。” 陶榮華開口道,“我已經(jīng)讓他們去負責盯著這批貨了。” “那明天什么時候?” 我順口問道。 “早上,我們九點出門,十一點在港口見面。” “港口?” 聽到陶榮華的話我立即疑惑起來,“臨安城哪來的港口?” “不是臨安城的港口,是寧州的港口,我們從這兒上高速,差不多兩個小時就能夠到了。” 這么解釋我明白了。 臨安城是沒有港口的,不過在臨安城東南方向的寧州,它的港口倒是長三角地區(qū)最大的港口之一。 聽說最近幾年的吞吐量已經(jīng)趕上了比較發(fā)達的滬州。 “那海外走私這些事情也是要去寧州?” 我思索著問了問。 “差不多,東西雖然是臨安城多,但運輸還是寧州比較方便。” 陶榮華微微點頭。 “那滬州呢?” “滬州不是更方便?” 我有些疑惑,“按照舉例來說,滬州也不遠,而且還有更大的港口……” “這就是沒有在江浙這一片做生意的經(jīng)驗。” 陶榮華拍了拍我的肩膀,示意我們坐下。 隨后他緩緩解釋開來。 很多商人會選擇寧州而非滬州。 尤其是最近幾年。 滬州只有一個優(yōu)勢,那就是國際化大都市。 但相比于寧州,劣勢就大了很多。 首先寧州的運費便宜,不是特別貴重的東西,不會隨便從滬州港出發(fā)。 接著,就是寧州的船運不比滬州差。 作為商人,相同的質量之下,自然選擇更便宜的。 這就叫做性價比。 “當然,很多不懂行的老外會選擇用滬州港口。” 陶榮華繼續(xù)解釋,“所以滬州主要的還是老外的單子,隨著江浙一帶的發(fā)展,很多國內的單子已經(jīng)從寧州的港口走了。” 說完這些,我們便一同吃了晚飯,隨之休息。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