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九十五章、無字碑銘-《地師》
第(3/3)頁
看完演出回酒店的路上,薛奇男問游方:“你認為這種演出,還有什么需要改進的地方?”
游方笑道:“懂欣賞就不要太挑剔,表演已經相當出色了!”
薛奇男搖了搖頭:“我不是挑剔的意思,結合今天酒桌上談的話題,再看這場演出,你認為怎樣的表現形式更好?”
游方想了想道:“劇本編排上可能有問題,這本來就是一個充滿宏大想象力的神話,不必在表演中生硬的穿插太多的現實宜賓元素,顯得過于牽強附會,沖淡了神話的感染力。……可以發給觀眾一份劇情介紹,印上幾種文字,附上宜賓的哪吒遺跡傳說,觀眾看了演出之后如果很受感染,再讀介紹上的宜賓故事,可能會更感興趣,這樣推廣的效果會更好,印象也會更深。”
薛奇男點了點:“嗯,這就是真正的建議,老吳說的沒錯,你很有見解。”
……第二天,按照早就定好的行程,薛奇男要去參觀李莊古鎮,仍然是楊成彬與艾小聰陪同,出發之前,薛奇男還特意買了一束鮮花。
全國叫李莊的地方很多,以宜賓城外的李莊古鎮最為著名。此地在春秋時是古老而神秘的僰人聚居地,屬古僰侯國境內,生活在宜賓的僰民族早已銷聲匿跡,只留下神秘的僰人懸棺遺跡。
而這座古鎮已有一千多年歷史,文物古跡眾多、人文景觀薈萃,古時號稱有九宮十八廟,宏偉精致的古建筑群大體完好的保存了下來,如今還能見到明代的慧光寺、東岳廟、旋螺殿,清代的禹王宮、文昌宮、南華宮、天上宮、張家祠等。
除了這些宮觀祠廟,鎮中還有保存完好的街巷,錯落有致的木閣樓、青石板鋪就的小巷、高高的老式門檻、深深的天井庭院、精細生動的木雕石刻裝飾,似乎在無聲的訴說著從古至今的故事。
幽靜的古鎮與浩蕩的長江,人工與天然之間、動靜之間竟有一種無跡可尋的和諧意境。
游方在朝天門感悟到紛繁中尋浩蕩靈動之靜,在寶輪寺體會到靜謐中隱奔流輪轉之動,一直在思索此二者相合之境究竟如何?而李莊古鎮的山川風水意境,令游方有一種似頓悟的感覺,對,就是這種神識見知!
見知攜入胸襟,便是今后移轉靈樞的修行印證之途,古人云讀萬卷書、行千里路,道理莫過如此。
……薛奇男并沒有直接去李莊古鎮,第一站去了李莊外幾公里處的板栗坳,據說那里有一塊立于1946年的石碑,碑額是甲骨文“山高水長”四個字,刻有“留別李莊栗峰碑銘”,下面是很多人名,包括當時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成員傅斯年、梁思永、梁思成、李濟、夏鼐等。
1937年,曰寇侵華,北平淪陷,中國營造學社幾次內遷,先后輾轉于武漢、長沙、昆明等地,于1940年遷入李莊,隨同遷入的還有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和同濟大學,師生多達一萬余人。在戰火紛飛的年代,他們在這里繼續科學文化研究、培養人才,新中國的中科院院士中,就有數十人曾在這個古鎮教學或求學。
梁思成就是在李莊完成了他的學術巨著《中國建筑史》,這里還保留了他與林徽因當年的故居。而李莊的山水風貌以及人文古跡,也是這位大師諸多的學術資料以及靈感來源,梁思成將旋螺殿、奎星閣、九龍石碑、百鶴窗譽為李莊四絕,尤其是旋螺殿被他贊為“梁柱結構之優、頗足傲于當世之作”。
板栗坳中的石碑便是那一段歲月的見證,然而游方等人并沒有見到那塊碑,它于1966年下落不明,他們只看見了一座保存還算完好的龍虎雕欄牌坊。據薛奇男介紹,碑就立在牌坊后不遠,她年輕的時候見過,第一次是吳老帶她來的,后來又來過不止一次。
薛奇男在原先立碑的地方獻上鮮花,然后對著空空如也之處鞠躬致敬,背誦了早已消失的石碑上所刻的“留別李莊栗峰碑銘”——“江山毓靈,人文舒粹。舊家高門,芳風光地,滄海驚濤,九州蔚灼,懷我好音,爰來爰托。朝堂振滯,燈火鉤沉。安居求志,五年至今。皇皇中興,泱泱雄武。郁郁名京,峨峨學府。我東曰歸,我情依遲。英辭未擬,惜此離思。”
出來游覽帶著鮮花本就很少見,“參觀”的居然是早已不存在的東西,兩名陪同人員有點目瞪口呆,楊成彬作為接待科長曾迎來送往那么多客人,這一幕還是第一次見到。
**
(未完待續)
第(3/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河北区|
赣州市|
盐亭县|
德阳市|
怀柔区|
齐齐哈尔市|
从江县|
都匀市|
清新县|
罗江县|
兴安县|
白河县|
阜平县|
高台县|
临西县|
东乌珠穆沁旗|
台前县|
青浦区|
五常市|
娱乐|
涞源县|
紫阳县|
揭西县|
六安市|
基隆市|
中江县|
松溪县|
从化市|
临西县|
青田县|
蒲城县|
洞口县|
平阳县|
镇平县|
维西|
长沙市|
洛浦县|
虞城县|
斗六市|
屏边|
崇文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