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二十章、神游-《地師》
第(1/3)頁
這廟有多小?就像過去鄉下老式的三間房,東西長不到十米,南北寬只在五米左右,地處一個山坳中,如此規模當然不能做為一個旅游風景點特意開發,只是一座山間小廟。
但它周圍的環境卻很有特點,南面有一條山溪流過,水聲淙淙,岸邊背陰處還有未融化的積冰,越往下游則冰層越多。東面是山,狹長而險峻,西面也是山,踞立高聳,小廟是在一座山腳下,遠望北山,有一道百米長的青灰色石脊露出密林之梢,壯如臥鹿之背,臥鹿山由此而得名。
這里的天然植被保存的極好,初春晚冬時節蒼郁茫茫,嫩綠未吐,但枝間苞芽已待發,行至近處,門前的古松已有數百歲春秋。游方站在廟前抬頭望向遠山上的臥鹿石,元神中有一種真切的感應,凝重、端莊卻并不顯威壓,或者那威壓之勢隱于山川含而未發。
他不由得又想起在宜賓南廣河口見到的龍脊石,當時他尚無神念之境,神識之功也不過是綿綿若存而已,在途中搜尋的是當地有關哪吒的傳說,體會的是養煉劍靈之法。今曰一念回味,胸襟畫卷悄然展開,那色彩斑斕的龍脊石呈現在浪花沖擊的三江口,帶給元神一種清晰的全新感應,靈動、變化、矯健卻不顯輕浮,露出水面的飛游之勢如蟄伏化龍。
重新回味南廣河山川天成靈樞,竟暗合消砂訣妙詣,只是那時游方還沒有去過消砂派。看來師父交待他重游當年山川,未必需要再回去行走一遍,畫卷中的神游也是游,就看他當年是否將靈樞攜入胸襟,如今是否能夠更上一層樓?畫卷展開呈現龍脊石體會消砂訣,秘術并非高人憑空而得,本就是從天地山川中感悟。
憶起龍脊石,再望臥鹿石,游方又想起了臥牛派的定山訣,臥牛、臥鹿只是象形之比喻,臥牛派的宗門道場所在太白山他還沒去過,但此地小小的一道山梁,就能將妙處體會的如此清晰,兜里揣的鐵獅子似乎發出了一聲長鳴。
陪他一起來的蘇茉爾也是一位高手,此時訝異的看著游方,小聲說了一句:“蘭德先生,您舉步之間忽然如定山水,立地生根與峰巒一體,晚輩神識竟一時恍惚難查。”
游方轉身一笑:“你看不見我嗎?”
蘇茉爾有些出神的答道:“觀山似人、觀人似山,再看山是山、人是人,但蘭德先生這一笑,我又分明覺得是環抱群山在笑,這便是傳說中的神念合形嗎?”
游方趕緊搖頭道:“當然不是,我的修為還差得遠呢,徒有其相未得其神,方才是恍惚有所感觸,元神顯境而已。”
蘇茉爾也笑了:“我也是,恍惚感觸似元神顯境。……我們進廟吧,香燭已經準備好了。”
舉步進廟,游方已收攝神念一切如常,看不出任何異狀來。到了這里他才明白欣清為什么會勸他來,這座廟不大可玄機深奧。它的梁、柱、瓦、檐全部用青灰色花崗巖雕石筑成,整個屋頂是三十六塊巨形石瓦鋪就,重達萬斤的石殿構件以斗榫卯合渾然一體。
這三間殿堂的小廟,連柱帶梁帶瓦,是用三百六十件石雕拼接起來的,但以神念感應卻是一體,竟與這片山川的地氣靈樞相融,它的設計、工藝、選址、建造手法都頗為神妙,融合入地脈定入山川靈樞,設計與建造它的人,絕對是風水秘術高手。
難怪欣清和尚會建議游方到這里來看一看,三百六十塊石雕建成效圣寺之后,竟是這樣的奇效,群山抱寺、寺定群山啊!無論是用菩提珠還是河磨玉籽,欣清和尚修復蓮華地脈的手段,類似效圣之功。
蘇茉爾是一位很好的導游,向游方介紹此寺在當地被稱為老古廟,據說始建于唐代,最初只有三間草房,在明代時被修建成如今的石廟。此廟與周山地氣靈樞一體,能感應天時之變,東梁脊有石遇雨顯潤、遇雪凝霜、遇風氳霧,能預報天氣。她小時候就聽說過,以為神奇,后來修習風水秘術之后才知其中奧妙,但更加驚嘆!。
游方很感興趣的問道:“牽弓派在此立道場,自明代始嗎?”
蘇茉爾搖了搖頭:“那倒不是,其實不足百年,原先不過有祖師常到關外行游而已。”
游方一指這座廟:“可是此廟定為秘法高人所設計并修建,我還以為牽弓派祖師當年也參與了。”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疏勒县|
宁津县|
小金县|
类乌齐县|
翁源县|
和静县|
英吉沙县|
和林格尔县|
探索|
凌海市|
三明市|
舞阳县|
麻江县|
丰宁|
大庆市|
万安县|
翁牛特旗|
罗源县|
漳州市|
鹿邑县|
苍梧县|
石首市|
拜泉县|
东光县|
昌吉市|
林西县|
天津市|
美姑县|
博白县|
南川市|
长治市|
武胜县|
万载县|
津市市|
财经|
武清区|
通州市|
北碚区|
黄陵县|
仙桃市|
蒲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