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北影的仿清樓最多同時住七八個劇組,江潯與江珊走進去的時候,長廊上一組組人正在討論。
導演住的房間也是劇組開會的地方,參加劇組會的都是各部門的組長,讀劇本、討論劇本,后世管這叫劇本圍讀。
后世也有人說,韓劇為什么好看,是因為導演與演員重視劇本圍讀討論。
其實這一重要創作方法,早就是中國電影生產的傳統了。
近三十多年中國電影產業飛速發展,有種觀點是要我們學習美國好萊塢的電影工業化體系。
其實,中國電影工業化生產體系早就運行與實踐了幾十年,那時就有戴著眼鏡看的立體故事片《魔術師的奇遇》(上海電影制片廠1962年出品)和《歡歡笑笑》(BJ電影制片廠1981年出品),也就是現在的3D電影,還有巨幕電影。
從新中國成立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長春電影制片廠、北平電影制片廠、上海電影制片廠、電影制片廠等等,都是用工業化流程組織電影創作與生產。
與罐頭廠、縫紉機廠、自行車廠等一樣,電影廠是當年國民工業體系中提供人民生活用品的一分子,生產的是精神生活用品。
“大家看這里,婦女拎著一袋糧食,”一位導演模樣的人說道,“你去給我拎一袋糧食來,看你能拎著走幾步。所以不對,應該是扛著一袋糧食,這個都搞不清楚還寫什么農村戲啊,不成,你還得繼續去下生活……”
得,有意思。
江潯的腳步慢慢就走不動了,他也不管江珊找他來干嘛來了。
往前走著,還是一位導演在說話,“您寫的是車間里一片繁忙,這幾個字你讓我拍什么啊,太籠統……”
“對啊,”江潯笑了,“車床車間與刨床車間的繁忙是不一樣的……”
江珊也笑了,潯子還是潯子,一點就透,果然跟那導演說得一樣。
“你看,人家小伙子都能一下明白,所以你的東西得有細節……”導演沖江潯豎一下大拇指,江潯也朝著他豎了一下大拇指。
他是真心的。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