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8章 長嶺山防線(二)-《明末最強釘子戶》
第(2/3)頁
而這些壕溝陷阱設計得十分巧妙,前方均有一道低矮的墻體或土堆作為掩護,從后方難以察覺其存在。
可是,一旦貿然躍過,后果不堪設想……
更令人膽寒的是,這些壕溝陷阱之間相互勾連,形成了一系列的連環機關。
有時連續出現七、八個陷阱,即便不因墜落而亡,也會因疲憊至極而倒下。
這些陷阱的設計毫無規律可循,它們在不同坡地上呈現出曲折的“之”字形分布,使得每一步都充滿了危險。
若試圖用盾車作為掩護推進,只會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左右為難。
除非耗費巨大力氣挖掘無數矮墻、填平大量壕溝,否則根本無法逼近前方陣地。
面對這些偽裝精妙、令人心生畏懼的壕溝以及其下尖銳的木刺,好些個將領都是心驚膽跳。
然而,如果整個山坡都布滿了陷阱壕溝,那么不僅敵軍難以攻入,己方也將難以出擊。
這與青牙軍堅守中尋求反擊的戰略原則相悖。
因此,在長嶺山的東南和東北方向,特意留下了五條寬敞的道路供通行。
這十條通道寬度約為二十步,從山腳直通至山腰,途中無任何阻礙。
既便于敵軍進攻,又會使他們在通道上擁擠成群,成為火銃手們的理想射擊目標。
這樣既能以較少的兵力進行防守,又能取得最大的戰斗效果。
同時,青牙軍若要發起反擊,也能通過這些通道迅速出擊。
這是在前面一些的布局。
當眾人再走了一些路后,眼前的地勢突然變得陡峭起來。
顯然,這段山坡經過人為改變,沿著山體,被削成了傾斜的坡面。
在傾斜的地面上,一道矮墻立著。
它的高度僅及戰士們的胸膛,但其堅固程度卻不容小覷。
墻后的士兵們得以借助這堵墻作為掩體,向前方目標發射箭矢或鉛彈。
實際上,這道矮墻連同斜坡一起,總高度達到了兩丈。
墻的前方是一條深深的壕溝,而在它之前,還有兩道較小的壕溝環繞。
那條大壕溝深達一丈,寬度亦是一丈;
小壕溝則深半丈,寬亦半丈。
壕溝底部布滿了鋒利的木樁,這些木樁的尖端經過火烤,變得堅硬無比。
這三道壕溝之間相隔兩步。
中間的平地上布滿了如狼牙般尖銳的拒馬和鹿砦。
它們上面的倒刺仿佛隨時準備噬人鮮血。
前幾天,溫越提到每一組三道矮墻和壕溝構成一道防線。
每當建虜攻擊其中一道矮墻時,就會遭到來自上方和下方的三重火力猛烈打擊。
當時,眾人對此還不太理解。
然而此刻,他們親眼目睹了這一切,不禁感到震驚。
耳聞不如一見,只有親眼所見,才能真正體會到溫越所言不虛啊。
親眼所見的震撼遠勝于空洞的話語。
就在那道矮墻不遠處,又有一道斜坡,斜坡上建有另一堵墻。
接著又是斜坡,又是矮墻。
這三道矮墻順著坡勢,一道比一道高,層層疊疊地立在眾人面前。
望著這三道斜坡和矮墻。
眾人終于明白了溫越口中所謂的“立體式火力鋪蓋”的真正含義。
此刻,青牙軍的輜重營已進駐長嶺山。
他們的隊伍整齊劃一,顯得異常精干和堅韌。
這樣的戰士無疑是不畏生死、戰斗到底的勇士。
他們中的火銃手握著厚重且精良的火銃,想象著他們從三道矮墻上同時開火的場景,眾人無不感到一陣寒意。
可以預見,即使己方率領軍隊發起進攻。
首先也會將注意力集中在第一道矮墻上,以應對墻后士兵的反擊。
然而,進攻者絕對不會想到的是,頭頂上還有兩道矮墻上的士兵,正冷酷地瞄準著他們,用那些犀利的火銃從上方鎖定目標。
這種局面下,既要防備下方又要警惕上方,實在是難以兼顧。
再加上時不時投擲下來的萬人敵或毒煙瓶……
光是想象就足以令人膽寒。
眾人不禁贊嘆,眼前的防御布局看似簡單,但深入思考后便能發現其卓越之處。
在場的一些官員將領中,有些人自認為在守寨防御方面頗有心得,但與眼前的防御體系相比,他們的策略顯然不止遜色了一點。
看來前日溫越的說法還是過于保守了。
僅僅攻破這三道矮墻,建虜怕是要損傷三四萬吧。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佛冈县|
山东|
鞍山市|
佛山市|
泰兴市|
札达县|
分宜县|
松桃|
贺州市|
桦甸市|
英吉沙县|
三河市|
米林县|
衡水市|
望奎县|
蛟河市|
象山县|
武定县|
衡阳市|
聂拉木县|
翼城县|
罗平县|
临安市|
靖安县|
江安县|
天祝|
太湖县|
遂宁市|
温泉县|
图们市|
平度市|
湖口县|
瓦房店市|
建昌县|
原平市|
大兴区|
潞西市|
固始县|
磐安县|
石林|
鹤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