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7章 這是陷阱-《明末最強釘子戶》
第(1/3)頁
火炮的鳴響在戰場上回蕩,每種火炮因其口徑和設計而發出獨特的聲音。
長炮的轟鳴如低沉的“砰”或“嘭”。
短炮則更為響亮,發出“轟”的巨響,而小口徑長炮的射擊聲更像是清脆的“啪”。
這些被稱為佛郎機炮的大炮,盡管身長,但由于發射的是霰彈,其開炮聲更顯沉悶,如同連續的“轟轟”轟鳴。
霰彈的特性在于其寬廣的殺傷面。
盡管犧牲了射程,青牙軍卻通過不斷的改良,旨在提升其射程與破壞力。
起初,霰彈僅以布料包裹,隨后升級為紙殼密封。
并以與炮膛相同口徑的木片加固,確保在發射瞬間彈殼自行破裂,釋放出的小彈丸在慣性作用下飛射而出,顯著增強了射程與威力。
霰彈的破壞力不容小覷,即便是紅夷三磅炮所發射的霰彈,在高速撞擊下,一顆彈丸足以在戰車上留下直徑五厘米的穿孔。
佛郎機炮的霰彈雖略遜于紅夷大炮,但其改良后的青牙軍霰彈威力同樣驚人。
當清騎向青牙軍的幾個小隊沖鋒時,佛郎機大炮的怒吼震耳欲聾。
伴隨著轟鳴聲,無數彈丸如同脫韁野馬,爭先恐后地從炮口噴涌而出。
在濃烈的硝煙中,化作致命的金屬風暴,無情地向清騎傾瀉而下。
瞬間,戰場被血色箭雨所覆蓋。
哀嚎與混亂中,無論是輕甲射手還是重甲死士,都成片倒下,一片狼藉。
在各個青牙軍小陣前,清軍的傷亡主要集中在那些重甲死兵和被驅趕的馬群上。
清軍慣用的戰術是,輕騎兵并不直接沖擊敵陣,而是手持弓箭,采取側翼包抄的策略,從左右兩側滲透。
然而,青牙軍的小陣布局巧妙。
兩翼故意留出的空缺,使得清軍輕騎在躲避霰彈時,不自覺地涌入了兩陣間預留的空地。
這樣一來,輕騎得以閃避。
而那些重甲死兵和馬群就成了霰彈的主要目標。
死兵的沖鋒本是戰場上的重拳,若人馬皆披重甲,甚至能撞破城墻。
但在面對霰彈時卻顯得無力回天。
為了增強重騎的沖擊力,死兵們通常緊密排列,這恰恰使他們成為霰彈的理想靶子。
每支小陣前的五門大佛郎機炮,其霰彈的覆蓋范圍足以將正面沖鋒的死兵重騎一掃而空。
小陣前,倒下的死兵和馬匹血肉模糊,受驚的戰馬瘋狂跳躍,給后續的部隊帶來了巨大的混亂。
清騎的沖鋒勢頭因此受阻。
但憑借著慣性,一些殘存的士兵和后續的重騎仍在向前涌動。
然而,這時候,青牙軍小陣中的大佛郎機炮已經重新裝填完畢。
轟鳴聲再度響起,火炮再次怒吼,向敵人噴射出一輪霰彈,無情地覆蓋了前方的戰場。
當青牙軍的陣前被濃厚的白煙所籠罩,戰場上的景象變得模糊不清,雙方的視野都被嚴重遮擋。
然而,彈丸并不需要眼睛來指引方向。
青牙軍的霰彈如雨點般密集地傾瀉而出,將清軍的士兵和戰馬一一擊倒。
戰場上回蕩著凄厲的嚎叫聲,血肉橫飛的景象令人觸目驚心。
在漫天飛舞的彈雨中,許多清軍士兵瞬間被打成碎肉。
而更多的人馬身上布滿了密密麻麻的血洞。
無數受傷的戰馬在戰場上四處狂奔,場面一片混亂。
清軍的死兵雖然勇敢沖鋒,但已成強弩之末,后續的重騎兵也無法在這樣的戰場上找到沖鋒的空間。
原本氣勢洶洶的沖鋒,最終化為了一場無謂的沖鋒。
這樣的戰果,得益于青牙軍炮兵的精銳,以及佛郎機炮的使用。
如果使用紅夷大炮發射霰彈,雖然火力強大。
但在清軍騎兵的瘋狂沖鋒下,只能發射一次,難以阻擋后續的重騎兵。
而大佛郎機炮,尤其是青牙軍炮手的精準操作下。
前三炮甚至不需要半分鐘即可完成。
從敵騎進入二百米范圍,直到陣前,他們能夠發射至少兩輪霰彈。
這也是佛郎機炮的巨大優勢所在。
“萬人敵!”
隨著清軍騎兵陷入混亂。
各小陣中的甲級軍把隊官抓住時機,大聲喝令。
由于火炮已發射霰彈。
各小陣的前排防守的火銃手并不多。
而在火銃兵身后卻是大批的長槍兵,手持沉重的萬人敵,旁邊有一人手持火摺子,專為他們點燃。
隨著命令下達,他們迅速點燃手中的萬人敵。
怒吼一聲,用力將萬人敵投擲向前方。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抚州市|
万山特区|
永济市|
和硕县|
丰宁|
平遥县|
温宿县|
贵定县|
罗平县|
宝鸡市|
平昌县|
洞口县|
保靖县|
蓬莱市|
盐城市|
丰镇市|
华蓥市|
淮阳县|
日喀则市|
景泰县|
镇巴县|
中牟县|
北川|
南充市|
丰城市|
安平县|
自贡市|
阜平县|
峡江县|
香港|
麟游县|
明溪县|
来宾市|
永丰县|
德江县|
澳门|
封丘县|
资兴市|
朔州市|
辛集市|
定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