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什么忠肝義膽,什么國之干城,說到底都不過是為了掩飾自身對于利益的貪婪罷了。 也唯有房俊這樣赤膽忠心之人,能夠在他儲位搖搖欲墜、前程一片灰暗之時有勇氣站出來維系帝國正朔,不計個人得失。 這才是純臣! 似李勣、蕭瑀之輩,不過是深謀遠慮、手段高深的官蠹而已,說不上尸位素餐,但絕對毫無風骨、踐踏底線,唯一家一姓之前程,而將帝國利益棄之不顧,哪里有半分錚錚志氣? 兩相對比,愈發(fā)感覺到房俊之忠貞仁義,心中暗暗下定決心,只要此番能夠順利登基,此生此世,決不相負…… 房俊冷笑道:“英國公此言看似公允,不偏不倚,實則湖涂至極。陛下若留下遺詔,何以滿朝文武居然誰也不知?若他日不知何處冒出一份所謂的遺詔,英國公難道還能信以為真?皇位傳承攸關帝國千秋大計,若今日踏錯一步,任憑皇位遭受踐踏,任人皆可染指,他日每逢皇位更迭都必將伴隨腥風血雨,一代又一代陷入內耗、紛爭,直至帝國底蘊徹底崩頹,這偌大帝國又能堅持幾年、傳承幾代?屆時,英國公今日之所為,必然被視作帝國傾覆之始源,是對是錯,怕是后人難以恭維。” 家國天下,有些人不是不懂,而是無法割舍家族之羈絆,故而只能迷茫在歷史長河之中隨波逐流。有些人生逢盛世,做出一些損害國家利益的事情也無傷大雅,頂多名聲略有瑕疵;有些人遭逢亂世,卻還是以家族為上,將國家最后一絲底蘊掘斷占為己有,故此聲名狼藉,留下百世罵名。 李勣很幸運,因為他是前者,即便再是自私不顧國家利益,頂多史書之上記載一句“任宰輔,碌碌無為”,卻也因此造就武則天篡唐為周,險些斷送大唐國祚…… 從歷史的角度去看,李勣做的似乎并無大錯,是李治一手將武則天扶持到“天后”的地位足以篡奪國祚。但從時代的角度去看,李勣卻是促成武則天篡位的元兇之一,身為宰輔,更是大唐軍方巨擘,卻在廢后這件足以動搖帝國根基之事上采取默然旁觀、隔岸觀火之姿態(tài),嚴重失職。 究其原因,不過是當時關隴勢大,嚴重威脅他的地位,欲借助武則天之手將政敵予以剪除罷了。 卻絲毫不考慮李治之所以登基是因為關隴門閥支持,登基之后使得關隴門閥把持朝政、一手遮天,勢力龐大至無以復加。當時的關隴門閥早已根深蒂固,滲透至帝國軍政方方面面,驟然予以剪除,導致賴以維系的國家政體轟然崩塌。 或許諸如李勣等當朝權臣心中并無他想,畢竟這個帝國是他們追隨李二陛下打下來的,他們功勛卓著、與國同休,之所以做出損害帝國之事,只不過是時代局限了他們的眼界、心智。 但說到底,他們的自私自利,為帝國之崩頹埋下了一顆種子,最終結出一顆苦果…… 李治是一位政治天賦幾乎滿格的英明君主,武則天更是謀略手段傲視古今,這兩位在將關隴門閥完全剔除朝堂之后勉力維系朝政平穩(wěn),卻也不得不通過扶持寒門、借助軍方強力壓制的方式來達成穩(wěn)定。 后果便是各地軍方權勢滔天,又被被迫退出朝堂的各地門閥暗中把持錢糧命脈,雙方沆瀣一氣,最終形成軍閥割據、尾大不掉。 至唐玄宗時,看似天下生平盛世錦繡,實則早已形成強枝弱干之格局,彼時李唐皇族的影響力回光返照,加之唐玄宗政治手段高明,勉強維持朝堂與地方的平衡。 待到晚年昏聵亂政,隱患終于爆發(fā)且一發(fā)而不可收拾…… 歷史有著難以置信的慣性,某一時間段某一些事情的發(fā)生看似偶然,實則根源早已在十年、甚至數十年前種下,事到臨頭大勢洶洶浩浩蕩蕩,哪里還能撥亂反正逆天改命?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