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少爺你等等我。”小龍大驚失色,撂起蹶子攆了上去。 主仆二人趁著夜色從河下竹巷街出發,穿過了半個縣城終于來到了縣城中心所在。 “小龍你知道嗎?南有蘇杭,北有淮揚。我們淮安府很有名,山陽縣更有名。” 走累了的沈少爺坐在總督府對面的條石上,他如數家珍講起了歷史,明朝時淮安興盛因運而來,因漕運而來。 隋朝開通大運河后,歷朝皆有利用大運河實施南糧北運,至永樂帝遷都北京,大量人口被裹扶至北方貧瘠之地,造成的巨大糧食缺口,只得依量南方各省糧食主產區供應。 由此,漕糧運輸制度被確立,并設官治漕,勛貴平江陳煊任漕運總兵官,成為首任治漕官,而擔負漕運重任的大運河成為了明王朝的生命線。 山陽城南北中軸線上,鎮淮樓的北面,一路之隔的是總督漕運部院遺址。漕起始,淮安并不是治漕官衙門所在地,直至明景泰二年(1451年),督察院右金者御史玉站成為首任漕運總督,駐節淮安,開啟了文宮理漕的時代,淮安則迎來了四百多年興盛的開端。 漕運總督駐節淮安起始,后任漕運總督凌云翼將其總督府遷至現址,自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建成起一直是歷朝淮安各級官府所在的建筑群,也迎來了它的輝煌。此后歷代漕運總督不斷增修擴建,盛極一時。 據明天啟《淮安府志》記載,彼時漕運總督署有“大堂五間,中廳五間,大樓五間,后廳五間,耳房東西各三間,門廚房七間,案房東西共六間,書吏房二十余間,皂隸房東西五間,工字廳三間,中廳,東西花因耳房四間,花亭三間,亭東耳房四間,大堂西院一宅計十五間,東、西耳房廂房穿廓共三十間,水土神祠三間,黃賓館三間,儀門三間,腳門二間,大門五間,鼓亭二間,牌坊三座,中日‘重臣經理’,東、西日‘總供上國’,“專制中原’,司道府縣廳共九間,中軍旗鼓衛官廳共二十間,兵勇各房三十余間,清美堂共十五間,今為軍門待客之所。”(以上部分摘自網絡) “少爺,你看那獅子多威武啊!”小龍看著那對獅子直**。 眼前威嚴的總督漕運部院與路對面三層譙樓東西呼應,面前的石獅子沈少爺發現它們很特別。石獅子始建于明朝,距今已有140多年歷史。分別安放在大門的兩側,東側為雄獅,雄獅爪下為球,西側為雌獅,雌獅爪踩著幼獅。 高聳入云的譙樓坐落在山陽縣中心,始建于南宋。大明朝修筑山陽城時候把鐘鼓樓改建為譙樓,即用來打更、報時、報警的鐘鼓樓。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