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戰云-《山河入夢來》
第(1/3)頁
遼東,塞外邊關。
闊野蒼茫,盡是黃沙萬里,可是從營州一線再往西行去,那里的景色,就顯得愈發荒涼了。
營州以西的渤海郡,號稱“金鎖銀關”、“咽喉要沖”,四下長河奔流,兩岸懸崖峭壁,其地勢之險峻,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作為從冀州西上挺進遼東的軍事要塞,浩浩蕩蕩的靖北大軍,湮沒了視野之中所能看到的一切地方,山谷中、山腰上、山麓間,大軍首尾相連,蜿蜒向北,綿延長達數十里。
平原上,馬蹄陣陣,塵土飛揚,靖北男兒放聲狂嘯。
隨著靖北刀鋒刺入遼東,加之玄菟城下攻防易形,北渝軍隊久攻不克,漸呈不支態勢;天圣二年三月上旬,蕭長陵親率大軍,長驅疾進千余里,出兵營州,自陰山北麓乘虛攻破盧龍,斬斷北渝西線之翼,將靖北王旗首次插在遼東邊境之上,靖北鐵騎揚旌異域,掉轉兵鋒反攻遼地。
當玄菟城外的十六萬北渝王軍如臨大敵等待名動天下的靖北雄師踏向城墻時,蕭長陵麾下精銳,卻奇跡般地突然又掉了個方向,自玄菟擦過,轉向遼東北部,與伏于黑山的五軍營主力順利會師,最終匯成了一柄雪亮彎刀,且以狂風驟雨的刀勢,揮向渝軍防守最為薄弱的主營咽喉,一舉占據遼東以北,截斷了渝軍主力與遼北諸鎮之間的聯系,成功地將其一分為二。
旋即,胡錕奉蕭長陵之命,率北大營萬余勁旅,兵出紫荊關,馮弘率余部兵馬,牽制渝軍側翼,靖北鐵蹄撼天動地,兵鋒北指,遼東半數疆域,一時間竟然遍布蕭字王旗,盡歸靖北治下,納入大周帝國的版圖之中。
國土失陷大半,面對此等危局,萬般無奈之下,身為渝軍統帥的吳曦,只得忍痛撤出玄菟,而后集中全軍主力,向著大青山一帶掩殺而去,欲以手上僅存的十六萬兵馬,截殺蕭長陵旗下的四萬鐵騎,意圖殲滅靖北王師于遼東群山……
……
大青山,天險雪狼谷。
這里是遼東北部最雄峻的一座山脈,山勢連綿起伏,扼守彰武,距遼河之水一百二十余里,其山之險,當地人便有傳言:“鳥雀不敢棲,飛禽無所依”;大青山之所以險要,因是此地正好處于遼河與渾河分水嶺的峨嵋塬北緣。峨嵋塬又稱“峨嵋臺地”,地處遼北盆地的中部區域,占地三十余里,塬北乃是渾河谷地,西面是遼河峽谷,東南兩端被河水環繞,塬的邊緣因受水流沖刷,形成了一段十分陡峭的斷崖,高達五十余丈,堪稱天然而成的防御壁壘。
至于雪狼谷,則是北渝大軍撤往錦州的必經之路;這里長約十幾里,道路極險,易守難攻,中間地勢平坦,可以容納上萬鐵騎縱橫馳騁,峽谷兩側皆是高地,前后各有一個出口,沒有其它出路,除非翻山越嶺,否則就算插上翅膀也難以逾越。
雪狼谷的名字,是因為傳言這里曾經有大量的狼群在附近出沒,一場風雪過后,即使是在很遠的地方,都能聽見群狼的嗥叫,幾乎沒人敢從這里經過。
只是,近數十年以來,北渝王室龜縮遼東,耽于享樂,畋獵無度,雪狼谷附近的狼群,被公孫氏子弟殺了一批又一批;因此,現在谷內的狼群,就只剩下了三五成群的孤狼了,方圓數里以內,寸草不生,砂石遍地,而昔日狼群對大軍的威脅,也早已不復存在。
也就是在這個荒無人煙的雪狼谷,天圣二年三月廿四日,由北渝主帥,西蜀郡公吳曦親自統率的十六萬渝軍部隊與大周大司馬、大將軍、太尉、上柱國、天下兵馬大元帥、天柱上將、秦王蕭長陵所率領的四萬靖北精銳,在此展開了一場空前絕后的騎兵沖戰!
這,注定將是永載史冊的一戰,亦是主宰遼東局勢最終歸屬與決定公孫氏命運的關鍵性一戰;今日,威震天下的靖北之王蕭長陵,決意破釜沉舟,背水一戰,欲以麾下四萬鐵騎,劍指十六萬渝軍,將其主力斬于馬下,進而席卷遼東。
時下,雪狼谷內,異常寧寂,飛鳥掠過山巔,似乎都能聽見羽翼舞動發出的陣陣聲響,伴隨著一聲來自荒野深處的凄厲狼嗥,教人悚然心驚。
大地之上,兩支大軍赫然夾峙,馬踏煙塵,遮天蔽日。
兩支大軍,一支是靖北軍,一支是渝軍,列陣以待。
此刻,天高地闊,風云低垂,一輪春日當空,朝霞尤其絢爛;日光傾瀉而下,凝然不動的靖北軍團,依舊如淵停岳峙,盔甲反射出璀璨的光芒,頭頂就像覆蓋著一幅極為華美的蜀錦。
遠遠望去,靖北大軍槍戈如林,旌旗似海……
反觀北渝軍隊,雖有十六萬之眾,是靖北軍的四倍,然其聲勢……卻明顯不如靖北勇士龍騰虎躍的精氣神;十六萬人馬的北渝大軍,基本上皆是吳曦起家的嫡系部屬——“吳家軍”。
吳家軍的編制,較普通渝軍最為領先,全軍共計二十軍府,每府萬人萬騎,悉為中府規制,只有作為吳曦貼身親衛的龍驤親衛府為上府規制。吳家軍的戰馬,遠遠不及靖北鐵騎乘騎的塞外良馬,雄壯剽悍,沖殺速度亦是相去甚遠,其所長在于擅跋涉,耐遠途,從玄菟輾轉數百里至大青山,轉戰遼北,尚能保存相當余力,足見這支軍隊本身的耐力。
當然,凡物有其利,亦必有其弊,耐久戰的另一個方面,便是自身負重能力的捉襟見肘。吳家軍的馬具裝備與鎧甲兵器,無論質地,還是性能,都難以與靖北鐵騎相抗衡。普通的騎卒,每人身著皮甲,腰挎一柄略帶弧度的環首刀,佩戴一副拓木弓,箭壺之中僅有十六枝箭矢,老實講,吳家軍的刀,不如靖北刀鋒利,弓弩不如靖北長弓強勁,箭矢也不如靖北軍的狼牙箭精準……怪不得,當初,大娥山之戰,三萬靖北鐵騎,僅在一夜之間,殺盡七萬渝軍精銳,道理正在此處。
靖北陣前,蕭字王旗迎風飄揚,中軍大纛之上,斗大的紅字,炫人眼目,筆力遒勁奔放——“天柱上將”!
王旗之下,蕭長陵意態瀟灑,翩然策馬屹立;馬上的靖北之王,一身戎裝,身姿英挺,恍若山岳矗立,未戴頭盔,高冠束發,鞍前掛著那支鎏金大戟,戟梢的素纓,仿佛剛剛換過,匹練如洗,恣意舞動,腰間懸以“承影”,面部洋溢起一抹凌冽的殺氣,而他那高峻的脊骨,兀自端坐馬背,一動不動,陽光灑在一代梟雄身上,漸漸投下一道偉岸的背影。
風起,吹過白衣藩王不怒自威的面頰,撩動著他貼在頰邊的鬢角烏發,于冰冷之中,頻添少許愜意;蕭長陵騎馬立于陣前,目光清寒,仿若承載一身金光,踏萬頃浪潮,逆射而去,姑射臨波,衣袂乘風;秦王殿下身后的玄墨大氅,配著白衣戰甲,被塞外大風倒卷而起,如一面黑白大旗,獵獵招展于碧空的海風之中,拂過群山萬壑,拂過大江大河……
靖北之王單騎策馬。
戰將環簇,鐵騎縱列。
透過層層晨霧,隱約可見,靖北大軍的騎兵方陣,布置得令人嘆為觀止。
全軍背山列陣。
只見,出現在雪狼谷正面的騎兵總數,不超過五千余騎,中軍不過三千人之數,左右兩翼的騎兵,滿打滿算,也不過兩千余人。左、中、右三軍之間,始終留有五百步到八百步的空隙。作為素以機動靈活,戰術多變聞名的靖北鐵騎而言,這樣鋒線平滑的戰陣,特別適合騎兵發揮突殺與沖刺的絕對優勢。
其實,這萬余鐵甲驍騎,正是此番蕭長陵帶出來征伐遼東的最精銳的一萬騎兵,這里面也……有北大營的黑騎,有鐵浮屠,也有三千白馬義從,是蕭長陵手上三支最鋒利的攻擊長矛;現如今,蕭長陵將這一萬鐵騎放在前沿陣地的第一線,就是要用自己麾下的萬騎勇士充當開路先鋒,憑借騎士之刃,阻截住北渝大軍凌厲的攻勢,從而順勢發起反攻。
與此同時,騎兵大陣的兩翼鋒線,分別列有各五百人的游弩手和長弓手,布置強弓勁弩,專一對迎面渝騎實施精準拋射,傾瀉箭雨,以強弩箭陣之威力,壓制左右渝軍;另有無數手持槍銃,腰佩彎弓火箭的神機營將士,整齊地站立在前排弓弩手的身后,而他們手中的鳥槍與火銃,全數冷冰冰地對準前方的北渝軍士,只待箭雨覆蓋之后,即以槍銃射擊敵軍馬匹,挫其銳氣,令其陣形大亂。
這個時候,蕭長陵所在的護纛中軍,軍容盛大,始終巋然不動,從后向前,分為三支梯隊:
第三梯隊,為五十架大型遠射巨弩,每兩架大型巨弩列成一排(一巨弩二十名死士操作),連續擺成二十五排,皆有大弩長箭。
第二梯隊,則為整整兩千五百人,分成四列,手執長桿陌刀的束甲步兵;這支全員配備陌刀的輕裝銳士,便是曾以兩千五百勇士,殺入南楚軍中,結陣斬馬,一戰成名的“陌刀隊”。時下,陌刀隊十五人為一列,排列成了一個極其寬敞的一字長蛇陣,準備和渝軍短兵肉搏。
第一梯隊,是蕭長陵精心打造的兩千“長槍隊”,輔以拒馬長矛,槍尖如林,結為槍叢。
昔年,諸國亂戰,群雄逐鹿,靖北大軍無敵天下,縱橫馳騁,破敵所恃者有三:精銳鐵騎、強弓勁弩、長槍大戟。在靖北軍崛起之初,曾經打得國境以北的柔然蠻子無能狂怒,如同壯漢拳打稚童。
現如今,為了徹底擊垮對面的十六萬渝軍,蕭長陵孤注一擲,幾乎出動了自己手上全部的殺手锏:鐵騎、強弩、槍甲;戎馬多年,這位梟雄深知,擺在他面前的只有一條路:勝利。或許,此刻的蕭長陵,沒有一絲猶疑,沒有一絲權衡,只是異常堅定地在心里默念:給我打!給我狠狠地打!……給我往死里打!
這便是靖北之王的血性,亦是一位當世人屠心底的野性!
兩軍陣前,蕭長陵一人一騎,傲然孤峻地端踞馬背,身形沉凝如山,風姿縹緲如風;他的目光幽邃,靜靜地凝視前方,連綿的群山盡收眼底。
當此之時,在這位天下第一梟雄的眸中,依稀可見:渾河以西一帶, 無數紅色旌旗,隨風飄蕩,還有漫天飛舞的煙塵,凌空彌漫;緊接著,大青山的山脈深處,大片大片的黃沙,騰騰而起。北渝大軍的紅色旗幟,驟然顯現。頃刻間,旌旗蔽空,黑霧沖天。
忽然,蕭長陵的雙眼之中,寒光畢現,猶如一道冷電倏乎劃過,輕輕掃了一眼遠處北渝大軍的旗幟,目光始終冰冷似刀;目睹此情此景,這位靖北之王,憑借著自身異常敏銳的前線嗅覺,當即作出了這樣一個判斷:遠方飄拂的煙塵,正是北渝軍隊的行動軌跡。
盡管,蕭長陵的心中,早已有了死戰埋骨的信念,可他畢竟只帶了四萬精兵,在偌大的雪狼谷之中,這四萬余人的靖北將士,就顯得分外單薄;而在他們的對面,渾河以西,卻是黑壓壓一眼望不到盡頭的北渝大軍。
這一刻,蕭長陵面沉如水,冷漠依舊,心底卻也是感慨不已。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定日县|
抚州市|
东台市|
赫章县|
德安县|
同德县|
陆丰市|
赞皇县|
泾阳县|
霍林郭勒市|
耒阳市|
故城县|
绥宁县|
稷山县|
丽水市|
富宁县|
克东县|
成武县|
江北区|
融水|
上高县|
长沙县|
登封市|
拉萨市|
麻江县|
阳春市|
自治县|
宁南县|
康定县|
莎车县|
丹东市|
晋州市|
太仓市|
密云县|
闻喜县|
肥乡县|
千阳县|
尉氏县|
保德县|
措美县|
文登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