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inf “唔~” 公孫策直起身子,打了個哈欠,活動起了酸疼的肩膀。 他在開封府衙中簡單對付了一宿。 府衙自是不可能通宵的,所謂忙碌也有幾分做做樣子,總不能劉從廣慘死,大家該下班下班,該享樂享樂。 但昨夜確實熬到很晚,等到打更聲都響起了,各個屋內的燭火才熄滅,破沒破案暫且不論,這態度是擺出去了。 倒是仵作真的熬了大半個晚上,證實了劉從廣的頭頂確實有一個細小的傷口,可致命的兇器是否為鋼針還難以判斷,因為不能剖開尸體,以目前的驗尸手段,只能查到這個份上了。 但也夠了。 證實了此前的猜測。 公孫策就選擇留下,等待狄進第一封信件中言明的賭約,是否會實現…… “這三日中,會有人特意將書送入府衙嗎?” 公孫策是《蘇無名傳》面世的重要推動者,若不是身為少東家的他督促,文茂堂不會這么快地將四卷八十冊謄抄好,還開始花費功夫,刻印雕版。 掌柜伙計都認為此舉不太值得,公孫策卻并不這么覺得,他喜愛《蘇無名傳》,更認為此書有大賣的潛力,早早將雕版準備妥當,來日在京師書肆迅速鋪貨,所獲得的利潤,遠遠不是一套雕版能夠相比的。 然而天有不測風云,如果外戚劉從廣之死,真的因為兇手參照了此書,模仿殺人,那接下來恐怕要成**了,雕版還真就浪費了…… 但公孫策現在根本顧不上雕版能否回本,而等候著賭約的結果。 話說除了他這位精通刑斷之道,還極為了解《蘇無名傳》的,誰能這么快地反應過來,案件與有關聯? 看過書的,不了解劉從廣案件的詳細,了解案件詳細的人,又沒有看過書…… 思來想去就是兇手最有可能,但兇手該竭力隱瞞書籍的內容才對。 在公孫策的分析中,此案的兇手,以妾室胡娘子嫌疑最大。 胡娘子與外人通奸,被劉府下人知曉,遲早暴露,而劉從廣性情暴虐,絕不會容許這等窩囊事,小妾地位又低,犯了這等事活生生折磨死都不會有人來理會。 在此等生死危機下,胡娘子偶然得到《蘇無名傳》,知曉并非市場上流傳的話本,讀過的寥寥無幾,再看到上面情節,頓時如獲至寶,代入到通奸殺夫案的兇手中,決定鋌而走險。 前天夜里,胡娘子避開下人,來到劉從廣房間內,甜言蜜語地服侍其睡下,將之捆綁,口中特意塞入異物,臉上蒙住,以防他發出任何聲音。 然后用納鞋底的鋼針,亦或是類似的兇器,從劉從廣頭頂釘入,一擊斃命。 殺人的過程十分順利,誰知劉從廣的女兒九小娘子,居然也來到了兇案現場,胡娘子大驚,為了害怕她說出去,對孩子下了毒手。 可能不是藥啞,而是使用其他的手段,結果都是孩子說不出話來了,而旁人只以為孩子是因父親死去受了驚嚇,沒往目睹殺人現場上面想…… 不得不說,如果沒有蘇無名那樣的神探,此案確實很難查清真相,只要衙門難以找到被害者的傷口,又迫于外戚的身份速速結案,胡娘子就能卷走劉從廣予她的錢財,與奸夫遠走高飛。 日后再有人察覺到不對,能不能推翻重審,都是未知之數,就算推翻了,再找這個殺夫的小妾,天下之大,又到哪里尋去? 正因為如此,公孫策才準備出面,盡快拿到證據,讓真兇無話可說,避免開封府衙受上面壓力,稀里糊涂地辦了案,結果冤了無辜,走了真兇。 絕非杞人憂天,這類事情,他在廬州見過不少,盡力挽回了一些,但還是有許多無能為力的…… “不知狄仕林是怎么判斷的,認為兇手并非模仿作案?” 公孫策根據仵作的驗尸與目前得到的線索,作出以上推理,想了又想,覺得并無問題,便好奇起來,隔壁的并州神探,又是從何斷定真相不是這樣的呢? 換做旁人,公孫策就要認為對方是為了自己寫的作品特意撇清關系,但狄仕林不會,肯定有另外的根據。 “已經過去一日了,就剩下今明兩天!” 沒了仆婢服侍,公孫策自己稍顯笨拙地梳洗了一遍,精神不太好地來到刑房,開始等待。 無論是朋友之誼,還是對案件真相的探索好奇,接下來的兩天,他都要守在這里。 等待之余,順便糾正一下這些吏胥的錯漏之處。 太蠢了…… 有些事情一目了然,竟要考慮半晌,如此辦公怪不得忙忙碌碌,還見不到成果,他實在看不下去! 于是乎,兩刻鐘不到,公孫策就被趕了出去。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