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下京位于金陵,吳儂軟語,四季長夏,繁華倒是繁華,只是脂粉氣太濃,若是遷都至下京,時間久了,文武未免失之剛強。 大陳王朝如今已經傳承了三代,從太祖、太宗到當今圣上,個個都是開拓之主,太祖自不必說,太宗雖未拓土開疆,但卻鑿通了運河,勾連南北水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到了當今圣上,而立之年登基,如今春秋正盛,也是一位龍韜虎略之主,否則也不可能初登大寶就平定了三王之亂。 在林若權的心目中,中京無疑是最為合適之選。 古陳之地宛丘,乃是何家人龍興之地,又有慷慨悲歌之遺風,氣候也不似上京這般苦寒,實為理想的遷都之所。 但可惜的是,遷都的奏疏被圣上駁回了,而且還說道:“若非朕守上京,只怕這片苦寒之地,早晚要丟掉。” 上京并非是無主之地,自古在此生長的民族有許多,最早是肅慎、夫余。漢時匈奴,唐時突厥,到了如今又有女直、高麗,這些全都是漁獵為生的民族,弓馬嫻熟,而且北地人往往身材高大。 如果京都遷至宛丘,那么上京龍泉之地的確是有失土之危。 可是在林若權的心里,這片苦寒之地,實在是沒有什么守的必要。 一年有整整半年處于冬季,從九月末開始就寒風凜冽,土地封凍,要一直持續到第二年的三月末,冰雪才能化盡,農人才能開始種植。 整整半年的時間農人無事可做,便成了是非的根源。因此上京的賊盜一直令百官頭疼,這也是林若權想要放棄上京的理由之一。 說實在的,他覺得這片苦寒之地,實在是如同雞肋,食之無肉,棄之有味。 今天閣老白東江竟然主動提出欲勸圣上遷都,實在是大出林若權意料之外。現在只看白東江到底是什么意思,又為何要遷都,最主要的是遷至哪里。 白東江望著窗外淅瀝的春雨說道:“林相應該知道,老夫與李相之間……” 話未說完,但林若權已經明白了白東江的言外之意。 遷都這件事情,總要取得左右兩位丞相的支持,這樣當丞相、閣老兩方聯合起來時,對皇帝才能形成壓力。 這是要他林若權成為白東江與李有道之間的橋梁,至少在遷都這件事情上,三個人要并肩站在一起。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