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談語言和文化之間的關聯
文化有雅俗之分,反映在語言上也使語言在發展的過程中產生了雅俗之分,這是語言對人們的審美意識的反映,也是對文化的反映,這也說明了文化對語言的影響。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淺談語言和文化之間的關聯,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淺談語言和文化之間的關聯
馬林諾夫斯基說過:“語言是文化整體中的一部分,但是它并不是一個工具的體系。”語言確實是人類用來交流的一種工具系統,包括文字符號系統和語音符號系統。語言又是人類特有的一種文化,是文化的組成部分,可以說語言和語言文字的出現標志著人類進入文明階段。因此,語言與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什么是文化,在我國,文化最早見于《易經》:“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天下。”說的就是文化的體察世界和教化人類的作用。
至今為止人們公認的對文化的定義最經典的是1871年英國人類學家Edward Tylor在《原始文化》一書中提出的:文化是“一個復雜的整體,其中包括知識、信仰、藝術、法律、道德、風俗以及作為社會成員而獲得的任何其他的能力和習慣。”《英國新百科全書》對文化的定義是:文化是“人類知識,信仰和行為的相互關聯的模式,每一人類社會的文化都有其自身的特點,同時又與其他社會文化系統有交叉之處。”
本人以為的對文化的定義比較全面且詳細的是1982年Bullock A和Styllybrass O在他們所編的詞典The Fontana Dictionary of Mordern ThoughtLondon Fontana對文化下的定義:“文化是指對一個社群的‘社會繼承’,包括整個物質的人工制品(工具、武器、房屋、工作、儀式,政府辦公以及再生產的場所、藝術品等);也包括各種精神產品(符號、思想、信仰、審美知覺、價值等各種系統)還包括一個民族在特定生活條件下以及代代相傳的不斷發展的各種活動中所創造的特殊行為方式(制度、集團儀式和社會組織方式等)。”
綜合以上對于文化的定義,我們可以知道語言是一種知識,體察萬物;語言是一種信仰,表達的沖動;語言是一種藝術,創造藝術;語言是一種“法律”,人人約定俗成的“法律”;語言是一種道德,“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語言是一種風俗,每個地方,每一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且有自己獨有的特色;語言是一種能力,說話是人類的本能,但掌握一種語言卻是一種能力;語言是一種習慣,語言是在反復練習之后,化習慣為語言能力的;語言是一種“社會繼承”,語言是在先輩的創造和積累而傳授給下一代的,具有“社會繼承”性;語言是一種行為,說話與表達;語言是一種符號,文字;語言是一種思想,思維模式和心理的反映;語言是一種審美知覺,對客觀事物與主觀感受的反映;語言是一種價值,思想價值。總而言之,語言就是一種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文化中重要而獨特的組成部分”。
語言與文化的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關系表現為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得以傳承的重要工具,有的學者注意到,人類的大多數文化遺產都是通過語言文字而被保存下來的;語言反映和影響文化,反過來文化對語言也有影響和制約作用。
語言本就是一個向前發展的過程,不是固定僵化和永恒不變的,隨著社會的進步,語言自身也隨著時代的發展進行自我篩選和淘汰。現如今網絡如此發達,而網絡環境實在不敢恭維,因為網絡是一個虛擬的社會,人們在這個虛擬社會中不斷地偽裝,又不斷的暴露。道德在網絡中趨近于無,有些人在網上散布謠言,進行人身攻擊,詐騙等等,網絡霸凌反映在現實中就是“集體無意識”的犯罪。
個人認為,語言是很神圣的東西,本應該成為人們追求美的信仰,而當人們使其成為一種低俗的消遣、發泄的工具時,是對語言的褻瀆和對整個社會人們心理的霸凌,以至于發生“集體無意識”的犯罪,雖然法不責眾,但人們霸凌他人,使他人受到傷害的同時,有的人確實可以以為心安理得,因為這是一種“集體無意識”,但他不能否認他是有罪的,是應該受到良心和道德的譴責的。而當所有人都被“集體無意識”操控時,這個社會是可悲的。因此,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主動的對語言進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篩選,是很有必要的,讓語言隨著時間的流逝,沉淀,漂浮,進化,發展,這樣人類的文化才能朝著更加文明的道路前進,人類的文明也才能更上一層樓。
語言和文化的關系
一、民族語言是民族文化的載體
民族語言包括書面語言(文字)和口頭語言,它們是民族獨特文化的表現形式,承載著一個民族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內核。一個民族的思想、觀念、意識、生產方式等,都要通過本民族的語言來提煉、記錄和整理。如果沒有民族語言,民族文化也就失去了記載,儲存和流傳的物質條件。如:故事、神話、傳說、寓言、詩歌、唱詞、謎語、戲劇等各類民族文學藝術作品都要依靠民族語言來表現,其中積存和蘊藏著豐富的民族文化歷史。因此可以說,民族語言是民族文化的最為重要的載體與根基,是民族歷史、文化、習俗的活化石和見證。
二、做好民族語言教育工作是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的基礎
每一種語言都是在特定的社會歷史環境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因此,每一種語言都反映出特定的文化現象,揭示該民族文化的內容。只有懂得民族語言才能正確認識這個民族以及由語言反映出來的該民族的風俗習慣、生活方式、思維特點等文化特征。同時很多民族文化的內容,只能通過本民族語言才能表達和傳達,也只有本民族語言才能準確記錄。如果不懂得民族語言,而用漢字注音的方式進行記錄,結果根本無法還原,也不可能準確,毫無價值。因此,做好民族語言教育工作是民族文化傳承和保護工作的前提和基礎。
少數民族語言教育的受教育者是本民族語言的傳承者,他們對本民族語言的掌握程度,將直接影響到一個民族的語言和文化的發展前途。只有做好民族語言的教育工作,讓民族文化以書面的形式進入課堂,才能讓學生系統地了解本民族的歷史發展、生產生活方式、民間文化藝術等人文知識,使學生對本民族的文化形成完整的思維鏈條。可以說,學習和使用本民族語言的過程也是習得民族文化的過程,學一門語言是學一種文化,教一門語言也是教一種文化。民族語言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讓學生通過少數民族語言及其所承載的文化的教育保護與傳承本民族獨特的文化。
三、加強民族語言教育,傳承民族優秀文化
民族文化保護和傳承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做好這項工作,則應加強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轉變觀念,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強民族語言教育的具體實施,關鍵在于政府,如果沒有政府的領導和統籌,沒有相關政策的保障,是無法實現的。政府部門應該認識到對于一個民族來說,充分尊重他們的文化,幫助他們保護、發展自己文化與幫助他們發展經濟、改善物質生活水平是同等重要的。因此,政府首先要轉變教育觀念,充分認識民族語言在民族地區經濟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充分認識民族語言與民族文化發展的關系,從思想上重視民族語言的保護與傳承。其次,對少數民族地區制定一些能推動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傳承和發展的、可操作性的具體的政策與法規,加大民族語言、文化的教育投資力度,從各項政策、措施、財力上傾斜照顧。
(二)不斷提高民族文化傳承的自覺意識。漢語文是較先進的語文,是我國的通用文字,毫無疑問,各民族都應該學習好漢語文。但在民族地區,考慮當地的語言環境,充分尊重多數群眾的意愿,一定要重視少數民族本民族語言的學習、使用和教育,即使在漢語基礎比較好的地方,也絕不能以漢語文代替民族語文。
學校可以通過對民族語言的教授、各種選修課程的設置、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讓民族語言和民族優秀文化的價值得以展現,激發他們對自己民族語言的情感,樹立對本民族文化保護的意識。這是保護和發展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根本動力。
(三)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由于歷史、社會、自然條件等各方面的原因,我國民族地區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偏低,這嚴重影響了少數民族地區教育教學質量。建設一支素質優良、雙語兼通、熱愛本民族語言教育的師資隊伍,是提高民族語言教育質量的關鍵。為此,要加強少數民族地區教師的繼續教育,加大教師培訓經費的投入,為教師創造培訓的機會,使教師能夠更多地接觸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信息,從而使教師隊伍的素質不斷得到提高。
總之,每一種文化都是人類文化寶庫的偉大財富,無論失去哪一種文化對于人類來說都是不可彌補的損失。我們要重視和加強民族語言教育,培養出民族文化傳承和保護工作的合格人才,才能使燦爛多姿的民族傳統文化永放光芒。
【淺談語言和文化之間的關聯】相關文章:
淺談外語文化教學05-02
淺談中華文化及傳統文化09-19
淺談高職院校體育文化的特征04-11
淺談文化認同與歷史敘事的方法08-29
淺談班級文化建設論文04-26
淺談如何發展幼兒的語言能力04-11
徘徊于理論和實踐之間論文提綱06-14
淺談高職英語教學中跨文化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