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推薦】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么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小學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
《檢閱》這篇課文選自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14課。課文講述的是波蘭首都華沙,人們歡慶國慶時發生的一件事。博萊克是一名殘疾隊員,要靠雙拐走路,隊員們決定把他放在隊伍的最前面接受檢閱,經過檢閱臺時,觀眾給予了熱烈的掌聲。課文內容比較簡單,卻洋溢著濃濃的人文關懷,是權利面前人格平等的表現。這與我們今天的研究主題——“課堂上關注人,還是關注課”是一致的,根據本課的內容和教學目標,我設計的教學流程是:
一、激情導入,激勵學習心靈
關注課和關注人應該是和諧統一的,課堂教學就是以教材為媒介,培養學生和諧發展。關愛學生,激勵學生,那么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便顯得尤為重要。課堂伊始,我精心設計對話緊緊抓住“這個小伙子真棒,這些小伙子真棒”這一評價語,巧妙地把文本的內容和學生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通過贊揚博萊克真棒,進而激勵全班學生的學習也一定很棒,老師時刻關注你們這樣的設計,其實質就是對學生的一種激勵和對人格的尊重。
二、讀中悟情,注重情感體驗
文章不是無情物,是語言文字訓練和思想感情的有機結合。為了讓學生比較深刻地理解感悟博萊克身殘志堅和兒童隊員們和善友好相互尊重的.美好心靈,我設計了三次讀文。第一次指導學生讀博萊克參加檢閱的句子,讓學生邊讀邊想像博萊克當時的心情,第二次指導學生讀隊長的話,進一步體會隊員們關愛心靈關愛人格的情感,第三次指導讀隊員的話和觀眾的評價語,感悟美好的心靈。因此,我采用了練讀、導讀、教讀、有感情的讀,來引導學生讀中體會,讀中感悟,讀中理解。
三、尊重差異,促進整體提高
關注每一個學生,不讓一個學生掉隊,是我們必須遵循的素質教育思想。尊重每一個學生,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也是對教師教學的基本要求。教學中,我特別關注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激勵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在設計提問時,我有意識的做到有梯度,照顧到全體學生。對于比較容易回答的問題我都會讓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來回答,并給予他們“你又進步了,謝謝你聽得這么認真”、“雖然你的聲音不大,但你卻很有勇氣”等這種激勵的評價語言,使學生在情感上獲得信任與尊重,使每個學生在不同起點上獲得的發展,品嘗到成功的喜悅,只有這樣做才能真正做到人與課的和諧統一。
以上就是我對這節課的反思,望大家多提寶貴意見。
小學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2
在教學《瀑布》一課時,我做到了以下幾點:
1、激情引入,整體感知。
首先我激發興趣,創設情境,把學生帶進詩中所描繪的又被多媒體所再造的瀑布情境中。真實的瀑布,動人的音樂,激情的范讀,三位一體,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受,學生的心弦被扣動,思維被激活,激發了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
2、通過讀,感悟語境,體會氣勢。
文中第一節比喻瀑布的水聲“好像疊疊的`浪涌上岸灘,又像陣陣的風吹過松林”。讓學生觀看“浪濤翻滾,松濤轟鳴”,的動畫,在此基礎上學生感情朗讀,揣摩作者是如何用準確、生動的比喻突出了瀑布先聲奪人的非凡氣勢。這樣避免了對比喻句作復雜的講解,讓學生從自身體驗語言的美麗,體會瀑布的雄偉氣勢。文字的音效化將學生的體驗與重點句的欣賞,理解結合起來。
3、質疑啟思,突破難點。
新課標特別強調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學習。要讓學生自己與文本對話,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從自我出發去感受,去理解。“你喜歡哪小節?”“讀了這小節,你發現了什么?”這些問題促進學生作個性化的選擇性學習。學生分組討論,每個孩子能自由、大膽地參與交流,表達自己的見解。學生思維碰撞、相互啟發,在協作交流中逐漸學會與人交往、溝通,消除人際交往中的自卑、緊張心理。讓每一個學生都有表現自己的機會和獲得成功的可能。這樣營造了民主、寬松、愉快的教學氛圍,構建了教師和學生共同探討的新型師生關系。“千丈青山襯著一道白銀”用“掛”與“襯”作對比,引導學生觀察動態圖,此時學生水到渠成地理解了“瀑布”與“白銀”的相似以及“襯”字的貼切。這樣有利于引導學生以語言文字為依托,揣摩語言文字的內涵,進一步理解語言文字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4、審美陶情,融為一體。
欣賞完瀑布的色彩美之后,我再用錄像展現了第三節描寫的近看瀑布的情景。當學生欣賞到瀑布飛流直下,騰起水汽,緩緩飄落,如煙、如霧、如塵的美景時,他們陶醉了,此時的情感與作者產生了共鳴。為這種親自體會到大自然的美而愉悅。這種審美感知力也就是審美素質的核心。在多角度欣賞了瀑布的壯麗和柔美之后引導學生自讀感悟,互讀點評,用聲音之美展現文字之美,景物之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反復誦讀,在讀中揣摩語言,欣賞景物;在讀中陶冶性情,擴展想象;在讀中獲得美的享受,進而達到純熟的境界。贊科夫說“藝術作品首先要激發兒童的思想情感,其余工作都應當是這些感情的自然結果。”
不足之處:
在教學過程中,不能考慮到學生的個性差異。雖然能較好地引導學生朗讀,但學生模仿朗讀多過于自身慢慢從朗讀過程中體會。
小學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3
在激趣引題時,我問學生這是一個什么樣的小村莊,學生不假思索地回答:這是一個美麗的小村莊。和我的預想有了出入,原本我猜學生也許會說到后來這個小村莊被洪水沖毀了,什么都沒有了。想到了新課標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既然孩子們說到了美麗,我就跟著孩子們走吧。
你讀了哪些句子仿佛讓你看到了這個美麗的村莊。孩子們很快讀到了“山上的森林郁郁蔥蔥……”本來是想學靳老師的,想讓孩子們上去畫畫,我擔心會太費時, 更擔心要畫出來談何容易!還是引導學生讀出味來。在一次次的朗讀指導,讓學生感悟詞語的意思,走進這美麗的村莊。“當你讀到清澈見底的時候,我仿佛想起了珍珠泉這樣一句話……”學生馬上站起來很有感情地背到:“水是那樣深,又那樣清……”“有時候,透過密密的樹葉,……一直照到潭底青褐色的石頭上。”后一句出乎我的意料,驚喜。清澈見底的意思理解了,課文中的意境顯得更沒美了。“你讀到清新甜潤時,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氣,你知道我聞到了什么?”學生舉手的不多,“回憶一下秋天的雨。”學生馬上活躍起來,說到了蘋果的香甜,橘子的酸味,青草的.芳香等。“聽了你的朗讀,我仿佛看見山上~~`天空~`。”郁郁蔥蔥,湛藍深遠的意思在朗讀中,在評價中,在對話中,學生理解了。很多詞語的解釋不可下定義,她只是一種意境的表達,對于這種詞語的理解,用優美富有詩意的句子來幫助學生理解,美上加美,有助于學生對整段的理解,對全文的理解。
小學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4
抓重點詞句揣摩人物情感變化,體會父女倆熱愛大自然,關愛動物的美好心靈。
這堂課主要是學習4——9自然段,第一個目標我感覺完成得還可以,在體會父女倆熱愛大自然,關愛動物的美好心靈也完成得不錯,但在第二個目標中,揣摩人物情感變化做得還不夠,比如:父親捉到松鼠后高興的心情,觸摸松鼠時的'神態動作。在我的備課中,逮松鼠只是一個復習的導入,我沒想到學生會提出表演,并且表演的效果還不錯,這是我沒料到的。在整堂課中,多數學生能積極參與,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特別是在說“假如你是網袋中的小松鼠”時,當有的同學不能回答,竟有人毛遂自薦幫助他們。學生的這些變化,我想:都得歸功于課外閱讀,他們在課外閱讀中學會了思考,在課堂上老師適當的點撥就能激起他們思維的火花。
在教學《那只松鼠》一文中的“逮松鼠”時,有學生要求表演,我思考片刻,并答應了他們的要求。在學習課文第三自然段的時候,有3個學生上臺表演,其他同學觀看。剛表演完,孩子們要求再表演一次,并提出:“松鼠”跳時應該跳高一些,再叫幾只“松鼠”吧!
表演又開始了,六只“小松鼠”在講臺上跳過來跳過去,“父親”一會兒捉這只,一會兒捉那只,累得直喘粗氣,癱坐在地上時,“小松鼠”卻跑到他面前逗他。父親想:“女兒多么想要一只小松鼠啊!”又奮起直追“小松鼠”。逮“松鼠”真是不容易,眼看要逮到了,“松鼠”卻機靈地逃脫了。后來“父親”用隨身攜帶的網袋,終于網住了一只。
小學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5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教育學生遇事要善于動腦筋,培養創新意識。
學習重點:
學習他人遇事要善于動腦筋,培養創新意識。
學習時間:一課時
學習過程:
一、根據自學提示,自讀自悟
1、把課文讀正確、流利。
2、邊讀邊想,文中寫了一件什么事?用筆畫出三個徒弟各是怎樣畫的句子。
3、說說小徒弟的一為什么能得到畫師的稱贊?
二、匯報交流
1、同桌互相檢查
3、指旬讀,想機指導讀流利。
交流思考問題:說說課文主要寫了什么事?
說說為什么師父夸小徒弟畫得好?好在哪里?
(根據交流,重點讀師父說的.話,體會好在哪里?)
三、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重點讀好三徒弟各是怎么畫的,以及師父的話。
四、總結,隨文閱讀
總結:一張紙,即使畫滿了駱駝,也是有數的,兩小徒弟不公畫法簡潔,而且利用山路轉彎,只畫了兩頭行走的駱駝,意味深長,給人無限想象。這就是想別人沒想到的,只有這樣,才會把事情做得更好,才能創新。你通過讀書或在生活中發現還有沒有這樣的事?(自主談,教師也交流自己知道的事)
隨文閱讀《踏花歸去馬蹄香》,畫一畫,看看誰想別人沒有想到的。
五、課外拓展。
課外收集一個這樣的故事講給同學聽。
把課文中的事像畫師那樣考考家人,看他們誰想得更妙。
小學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6
開課伊始,便將兩首古詩和盤托出,讓學生通過自讀自悟,發現兩首詩之間的共同點──都描寫了春天,都寫到了春風這一事物──從而引出“二月春風似剪刀”,以此導入對《詠柳》一詩的教學。又以“二月春風裁出了……裁出了……裁出了一個萬紫千紅的春天”過渡到《春日》一詩。兩首古詩的分開教學看似獨立,其中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自始至終不離“春”這一主題,為二次整合鋪墊基礎。
教學中將兩首古詩再次整和,進行對比參讀。使學生領會到:《詠柳》如細筆勾勒,由一柳而見出整個春天;《春日》則如潑墨揮毫,渲染出春天的“無邊光景”,“萬紫千紅”。然而此處對比的實質并非為求異。
為探求兩首古詩內在精神之一致,即對春天的贊美和熱愛。至此,學生對春的感悟和熱情得以升華,本課教學還巧妙地引入朱自清的散文《春》,使古今詩文得以整合。提升了學生的情感。在這兒,詩、文各有自己獨特的語言個性,又具有相同的`精神內涵。“詩”是“文”的濃縮,“文”是“詩”的詮釋,其有效結合,使學生置身于更廣闊的語文空間,營造了課堂的濃濃春意。
小學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7
一、深入剖析,精心設計設
《一面五星紅旗》是人教版實驗教材三年級下學期的講讀課文,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我”是一名中國留學生,在一次假期的漂流活動中發生了事故。在極度困難的處境下,“我”拒絕了面包店老板用國旗換面包的要求,以自己的愛國精神維護了國旗的尊嚴,祖國的尊嚴,也贏得了外國朋友的尊敬。課文從三個方面敘述事件的經過,第一部分寫“我”在一次漂流活動中失事,處境非常艱難;第二部分寫“我”與面包店老板打交道的過程,“我”斷然拒絕了他提出的用面包換國旗的要求;第三部分寫“我”的行為感動了面包店老板,“我”也得到了救助。本課的重點是理解面包店老板態度的變化,難點是學習用外在動作表達內心情感的`寫法。根據本文結構特點,我在教法上采取了以“讀”為主線,落實“三讀”的語言實踐過程,充分尊重學生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留下足夠的空間為學生張揚個性。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促進學生構建新知,培養語感,促進思維,促進發展。課堂最精彩的兩個教學環節學習內容以板塊呈現,學生有閱讀的自由,有充裕的自讀自悟時空,學習自主性得以發揮(也有利于教師的指導和參與)。對整節課來說,既讓學生學得扎實,又充分體現學生的空靈,因此,對課文的解讀呈多元形態,思維的花朵異彩紛呈,這也是本節課的教學的理想境界。
二、分析目標,落實教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所以本課以讀為主,引導學生在讀中學,讀中悟。據此,確定了如下目標: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人物內心情感的變化。2、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到“我”對國旗的尊敬和熱愛,體會到面包店老板對“我”的敬重和理解。3、了解作者的寫作特色。目標確定以后,教學緊緊圍繞上述目標展開,并將上述目標落實到具體的語言環境之中,在讀中理解,在讀中品味,在讀中激情。
三、找準關鍵,有的放矢
教學的重難點總是與學生原有知識存在一些距離。教學關鍵點突出地反映了學生在新知識的學習過程中認識上的矛盾性,體現了教材內容上已學知識與新知識的聯系與銜接,展示了教學過程中由感知教材向理解教材的合理過渡。因此,確定與處理好教學關鍵點,對于順利學習新知識能起決定性的作用在鉆研教材時,弄清教材內容的層次與聯系,明確重難點是抓關鍵點的基礎。所以,關鍵點是“課眼”,處理好了,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因此,我對本課的教學重難點進行了如下界定:1、理解面包店老板態度的變化。2、學習用外在動作表達內心情感的寫法。
小學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8
《山村的早晨》是一首現代詩歌,課文描繪了山村的美麗和寧靜,展現了山村里人們生活的祥和,愉快,表達了對山村的熱愛和向往之情。讀講之前,老師讓學生自讀質疑、小組討論、互助解答,促使學生認真讀書,積極思考,主動探究,并在小組討論中發表獨立的、富有創造性的見解,生生之間得以充分交流。學生們仍有不理解的。地方,就向老師提問,在教學過程中相機插入解決。
我想,要把閱讀課上成真正意義的“讀書課”,多讀是必要的,但是要在多讀基礎上有所提高,使孩子們真正有所感悟、體會才行。所以在教學中,我較注重教會學生正確的朗讀技巧,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體會課文的內容和感情,把文本內容內化成為自己的`東西,逐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因此我在閱讀教學中始終堅持引導學生在讀中體會,逐步培養孩子“讀出神,讀出味”的良好閱讀能力,加強感悟,加強體驗,深入到作者潛意識的層面,理解作品,并且能夠把自己的感情借助文本和自身的感受表達出來。
從寫法上看,主要是反復手法的運用。在這三節詩里,每節詩的一、三行,句子的構成方式相同,短語“走進畫里來了”六次重復使用。這種同一短語有規律地間隔反復,即從勞動、梳洗、晨練三方面標志了三節詩的具體內容,也鮮明標志出詩的音律節奏,使得前三節詩所描繪的那幅“水墨丹青”,由靜而動,賦予了山村之晨以無限活力,給人以動的美感。
主要抓住早晨人們生活的場景,通過男女老幼的活動——牧童放牧、媽媽擠奶、姐姐汲水、小妹梳妝、爺爺打太極拳、哥哥長跑,從他們歡欣喜悅的表情中,從他們美麗的衣著和精心打扮的舉止中,從他們認真的晨練中,反映了山村人們生活的祥和美好。
小學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9
我所講的是寓言《亡羊補牢》。由于這則寓言較短,所以一課時完成。在這節課中我始終貫穿著幻燈片教學。根據學習寓言的三個步驟來教學。首先是理解題意。然后在理解題意的基礎上,組內學習課文內容。最后聯系實際理解寓言。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主地去組內學習。本課我是采用回答問題與朗讀指導及學習生字相結合的方式展開的。為了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及提高學生朗讀水平,我設計了組內對話這一環節,讓學生切身體會對話的語氣,增強了合作精神。三年級是開始寫作的`最初階段,在學文的同時要為寫作打基礎。在本節課中,我利用插圖為學生創設了一個口語交際的情境,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充分展示了自己的編演才能。為了讓學生能聯系實際理解這則寓言的寓意,我采用了一段flash動畫展示了生活中的亡羊補牢事件。最后教給了學生學習寓言的方法。生字在最后做了短時呈現。以上是我認為這節課的成功之處。
本節課還存有許多不足之處:
1.語言運用不恰當。有羅嗦現象,導致課堂延時。(還有不該自己講的東西自己講了。)
2.由于時間關系沒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說一說生活中亡羊補牢的例子。這是講課中的一個失誤。
3.在演示flash動畫的運用過程中前一部分可以刪去,只運用后一部分即可。
4.沒有拓展延伸這個教學環節的設計。
小學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0
《搭石》這篇課文語言質樸,意境秀美,字里行間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在鄉親們無私奉獻的精神和一心為他人著想的傳統美德中透露著美好的人性。它贊揚了淳樸的山民那種為人著想、無私奉獻、互相謙讓的精神,學習本文就是要提高學生對美的認知。
細讀教材,我想:搭石本是無情物,是鄉親們的所作所為,那種謙讓、敬老、心中有他人,相親相愛,讓它承載著人與人之間美好的、純真的情感。搭石搭起的是什么?搭起的是人間真情。可是如何引領學生深入淺出地感受這濃濃的鄉情之美、人性之美呢?
在學習課文的時候,我從“問中哪寫地方讓我們感受到美?”這一問題出發鋪開文章的教學。如果說學生能夠較準確的把握這一問題的脈絡,那么對文章的理解就比較到位了。
我根據本文特點,在課堂中引導學生緊緊抓住“搭石,構成家鄉的一道風景。”這句話和細細地讀讀課文,一邊讀一邊體會,文中的那些詞句讓你感受到美呢?”這個問題為主線,引導學生去讀書,去找有關的句子,這樣學生很快就找出了寫老人心細的句子,寫年輕人尊敬老人的句子還有人民走在搭石上那腫美的節奏的句子,通過引導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體驗、感悟,在讀中積累、內化,在讀中欣賞、升華。學生能夠感受到山村里的.人們那種為人著想、無私奉獻、互相謙讓的情感。
以“欣賞美”感知全文 學生能夠體會到文中所寫的那種人性的美以后,再讓他們帶著欣賞的語氣去讀課文,那自己的感情充分的表現出來,這樣學生也從匯總受到了心靈美、友善美、自然美、團結美、善良美、奉獻美的教育。
聯系生活“發現美”去延伸課文 美無處不在,就連搭石這么不起眼的小事物都有美。作者就是從一件很小的事物中發現了美。在我們身邊發生的小事中哪里也可以找到美?這樣學生結合自己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想一想說一說,使他們的情感進一步得到升華。課后我讓學生進行小練筆,寫一寫身邊的美。通過批改作業可以看出,學生知道從生活中去發現美了。
總之,只要老師能夠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找到適合學生自己學習的方法,去引導學生進行學習,能夠使學生的知識和能力得到提高。
小學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1
今天,我執教了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12課《想別人沒想到的》,這是一篇略讀課文。課文講的是一個畫師考三個徒弟,看誰能在一張同樣大小的紙上畫出的駱駝最多。結果小徒弟用“以少代多“的創新思維方法贏得了稱贊的故事。這篇課文故事性強,文字淺顯,能夠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便于閱讀和理解。
新課程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
在教學中,我始終注重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教材要求教師在講略讀課文時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學生自己把課文讀懂,并在讀中掌握讀書方法,提高閱讀能力。首先指導學生自主閱讀課文,讓學生依據教學提示進行合作學習,并圍繞著理解小徒弟的畫為什么能得到畫師的稱贊這一教學重點,引導學生讀書、思考、討論。教學時,注重學生的朗讀指導,主要指導學生讀好三位徒弟的畫和畫師的稱贊。
由于時間關系,最后沒有讓學生聯系實際談,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小學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2
《柳笛和榆錢》是一篇略讀課文。作者用深情的筆調描寫了北方的故鄉,那里春天柳樹和榆樹奉獻給孩子們的禮物——柳笛和榆錢。全文語言生動、形象,自始至終充滿了童真童趣,表現出春天的無限樂趣和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美好回憶,使人身臨其境。
看到文章,閱讀文章,我的思緒一下子飛回童年時代,小時候,春天到了,每天放學,吹柳笛,捕蝴蝶,放風箏……小伙伴們在大自然中盡情地撒著歡兒。看著作者描寫的做柳笛時要“切割齊整”,“擰一擰”,“猛一下抽出”這些動作,我好像眼前又出現那熟悉的一幕:選柳枝,要在柳條返綠,而柳葉又沒有長出之時。既不能太粗,也不能太細,小拇指粗細剛剛好。擰柳條時,如果用勁兒稍微一大,樹皮就很容易裂開口子,那樣,就前功盡棄了……如果沒有親自做一下柳笛,是很難體會到作者用詞的準確。如果沒有親自吹一吹柳笛,又怎會感受到,“帶著滿嘴滿手的'綠色回家”是一件多么快樂的事又是多么令人難忘的回憶。
也許,本來課本編者的編排意圖是在開學之初,這樣的春日里來學習本課,有條件的地方還可以把這兩樣東西請入課堂,讓孩子們親自去摸一摸,嘗一嘗。但是,這個時侯在我們這里還找不到榆錢呢!柳條也還是干巴巴的黃褐色。或者,我應該把這一課再放一放,等柳條變綠,榆錢結出時再講這一課?其實,榆樹和柳樹應該是北方常見的樹種,然而,這些從小生活在城里的孩子們,親近自然的機會極少,他們的玩具也都是電動的,益智的,柳笛嗎,幾個男同學也說是見大哥哥們做過,但自己沒有親生體驗。什么好吃的沒吃過,還會去吃榆錢?這些可憐的孩子,每天放學按時回家做作業,他們哪有時間去爬樹摘榆錢?課堂上,我統計誰見過榆錢?結果,只有幾個家在農村而寄宿在小飯桌的幾個同學把手舉得高高,用自己的話述說榆錢的特征。當我布置作業,等過些日子天暖和了,去觀察一下榆錢時,竟然還有很多孩子問我:在哪兒能見到榆樹?榆錢是榆樹的葉子還是果實?……真希望天趕快暖和起來,讓孩子們親自嘗一嘗那“亮晶晶、綠瑩瑩,真像一串串晶瑩的玉莢。”的榆錢,我特意安排這幾位村里的孩子,要留意觀察榆樹的生長,過幾天一定要把榆錢帶給班里的其他同學。只是不知,他們是否也能把那種“帶著泥土和露水芬芳的自然的味道”嚼出來。
現在的孩子生活條件好了,但學習壓力卻更大了。他們的童年與我們的童年相比,物質豐富了,但似乎缺少了什么……一節課上完,我覺得文章中的童年樂趣沒有與學生產生共鳴,學生們的激情沒有奔放出來,過幾天,把這兩樣東西帶進課堂,不知是否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小學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3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的重點部分時,要抓住“我”和奶奶對待“偷”杏兒的孩子們不同的態度來學習。在表現“我”的態度時,引導學生抓住“我沒好氣”、“心里不高興,暗暗怪奶奶偏向他們”,學生通過抓關鍵詞體會出“我”對小伙伴埋怨、責怪,對奶奶的不滿。在體會奶奶的.品格時,引導學生抓住描寫奶奶的“動作”、“語言”。例如:“走”、“扶”、“揉”、“回過頭說”,讓學生體會出奶奶心腸好。“有果子大家吃才甜,讓鄉親們嘗個鮮,杏兒就會越結越多”讓學生體會出奶奶的善良淳樸。最后我進行總結:同學們以后寫作文要想體現一個人的精神或者品質時,就要學會抓住這個人的“動作”、“語言”、“神態”、“衣著”等來表現!為了讓學生學著運用這種方法,課后布置了一個小練筆:誰是你最熟悉的人?抓住動作表現人物的品質。學生能仿寫得不錯!
小學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4
這篇寓言的教學我主要是圍繞著讀來進行的,請生站起來讀,同桌讀,分組讀,與教師合作讀,然后自己找同伴讀,一圈讀下來,這些小家伙們讀的異常的起勁,課堂氣氛異常的'活躍。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還真是道理十足的。讀了很多遍后,我問孩子們:“你讀了這個故事,你想對那個去楚國的人說些什么呢?”他們紛紛答道:“這個人真笨,楚國在南邊,往北走,這樣怎么到得了楚國呀?”“這個人真愚蠢,不聽好心的勸告要吃虧的。”“唉,就算你的馬好,時間長了它也跑不動了,這樣你還到得了楚國嗎?”……孩子們的回答已經能夠說明他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了。我總結到:“是呀,行為和目的背道而馳,目的怎么能達得到呢?”
為了讓他們結合生活理解的更深刻,我問大家:“我們生活中你覺得你有過南轅北轍的經歷嗎?”他們紛紛舉起手來:“比如說老師要我們認真寫字,有些同學就是不認真,這樣怎么寫得好字呢?”“老師要我們好好學習,有些同學不好好學習,這樣是學不好的。”“有的同學說要專心聽講,可是一上課卻又開小差,這樣也是學不好的。”就在孩子們的一片回答聲中我結束了課堂。
小學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5
生活的天地有多廣闊,語文的內容就有多豐富,語文的色彩就有多絢麗。三年級語文課本中《和時間賽跑》一課是一篇很感人的文章,由疼愛自己的外祖學習母去世引起的悲痛讓人心憐,由此明白的生命的意義更是讓人折服,進而得出要與時間賽跑也是順理成章。
本文的目的:
一、體會時間的意義,形成珍惜時間的價值觀念和情感態度,這是本文的教學重點;
二、使學生從學習中獲得啟示:“假若你一直和時間賽跑,你就可以成功!”這也是本文的教學難點所在。
在教學設計中我注意把握大的問題以中心句引領全文,以品讀貫穿教學。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從總體上把握全文,說說從文中品出了什么感情?繼而走入課文,走進作者,品讀課文,從讀中理解、感悟。指導學生讀文體驗并展開探究的方法理解課文內容,讓學生聯系自己的親身經歷或所見所聞進行閱讀反思,感受時間的珍貴,形成珍惜時間的價值觀念和情感體驗。
反思這節課的教學,較為成功之處有以下幾點:
一. 重視朗讀訓練,通過配樂讀,指名讀,引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體會本文淡雅雋永的行文風格,讓學生自讀自悟,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 能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理解課文內容。一開始,就讓學生認真讀文,找出關鍵詞,體會作者的情感經歷了哪四個階段。這個問題設計非常巧妙,一下子就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住了課文內容。
三. 能引導學生質疑,自己勾畫出難以理解的重點句,再進行同伴互助,合作交流,小組交流匯報,重視學情,珍視并尊重每個學生的獨特感悟。
四. 有效拓展,補充珍惜時間的名人名言以及中外名人珍惜時間獲得成功的例子。
在學完本文之后又補充了朱自清先生的《匆匆》,我對這篇文章“情有獨鐘”。(對學生展開拓展。)作者優美質樸的語言,流暢清新的文筆,看似平淡卻富有哲理的語言深深地打動了同學們,我引用了朱自清先生《匆匆》里的優美語句作為總結語,“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時間是一去不復返的。
文章朗讀完以后,雖然我沒再說什么,但在同學們的眼中,我看出了震驚,看到了決心。課下同學們在日記里,有的回憶了以往浪費的時間而后悔不已,有的談了時間的寶貴,也有的定下了學習計劃。看著這些發自內心的語句,我知道,學生們懂得了要珍惜時間,因為他們從自己出發,在內心深處理解了時間的寶貴。學生很容易就感悟到了文中所蘊含的道理。但是,語文不單純是傳播知識,還擔負著育人的任務。現在學生中存在著做事拖拉的現象,令老師和家長十分頭疼。這一課正是解決這一現象的良好的載體。于是,我在學生讀懂課文后,先引導學生在班上交流自己的感受,使學生了解到時間流逝得飛快,時間一去不復返,時間不等人等特性,深切地感受到時間的珍貴,引發學生惜時的情感。時間無時無刻地走著,一去不復返。它對每一個人都是十分公正的,誰也不多給一分,誰也不多給一秒,就看我們能不能把握。和時間賽跑,雖然人永遠也跑不過時間,但可以在自己擁有的時間里快跑幾步,那就是超越時間的時刻。
但是,在教學中,也留下了一些遺憾。
一、沒有處理好發揮學生主體性與確保教師主導性之間的關系。
對于一些關鍵句子,學生提出來的'時候由于與我的教學環節不符,所以沒有入點評;而當進入到我預設的環節時,學生都已經對這個句子有了理解,感到再去品讀沒有多大意義,所以沒有進行反復的品讀,有點走過場。
三年級的學生閱歷極其有限,要理解一些重點句有困難。課上同學們繪聲繪色地讀課文,通過討論解決了很多自己提出來的問題,最后學生也說出了很多珍惜時間的名言,諺語“一寸光陰一寸金,寸今難買寸光陰”“花有重開日,人無兩度春”……課文知識目標突破的很好,可我看出對“珍惜時間”這一情感目標突破的不很徹底。所以在小組討論后進行交流時說得較膚淺,不能聯系自己的實際來談,氣氛也不夠活躍。
二、引導學生理解重點句時缺乏有效的載體。語文教學要注重從學生的生活體驗出發來理解教材。語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生活中處處都洋溢著語文的氣息。學生是以自己對生活的理解和體驗去解讀教材的。教師在教學中不要拘泥于教材,變過去的“教教材”,為現在的“用教材教”。讓教材成為學生通向真實生活,通向廣闊世界的橋梁。通過課本文本喚起學生的生活積累,讓學生把課內知識與課外知識有機聯系起來,學得更深,更廣。
在以后的教學中,要強調語文學科的人文性。我們的語文教學洋溢著人文的色彩,充滿著生命的感動,負載著陶冶情操的使命。教師要善于關注和挖掘教材中蘊含的人生哲理,使之成為喚醒學生心靈的源泉和動力,使學生心中美好人性的萌芽慢慢地滋生,強壯。完善學生人格,要把語文課上到學生心里。
【小學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學語文下冊教學反思03-04
小學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5篇03-04
小學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5篇)03-04
小學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1-24
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教學反思01-28
小學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06-27
小學三年級語文下冊《燕子》教學反思06-01
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燕子》教學反思07-09
小學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01-13
小學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熱】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