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小學心理知識:升小學是兒童重要的心理轉折期
心理,是人類在情感世界里流動的過程和結果。具體指生物對客觀物質世界的主觀反映,心理的表現形式叫做心理現象。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心理知識:升小學是兒童重要的心理轉折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升小學是兒童重要的心理轉折期
兒童從幼兒園進入小學,其實是他們心理轉折的一個重要時期。如果家長不重視,不去幫助孩子解決他們困擾的問題,他們會很難適應進去小學的生活,從而影響到學習。但是父母同樣也被這些問題困擾,沒有找到比較好的解決方法。
家庭教育,我們家長都有自己的一套成熟或不成熟的教育經驗,家庭教育是很復雜的。它不同于學校教育,有明確的課程計劃,各科課程標準,一系列的教育規程、教育制度。家庭教育完全依賴于家長的教育意識、教育方法、教育手段。
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擔憂:別人的孩子除了在幼兒園學習,還參加了不同的興趣班,我的孩子沒有參加,將來會不會比別人學習吃力啊?萬一跟不上進度怎么辦?于是家長就會盲目地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班,造成的后果就是幼兒教育小學化。
幼兒教育小學化給小學教育帶來了不必要的麻煩,留下眾多的后遺癥。由于小學一個班的學生可能來自十個二十個不同的幼兒園,參差不齊的教學進度、各式各樣的執筆方法、不規范的拼音發音方法等都給小學入學教育帶來了不便。好多學生由于不愿聽老師的拼音教學,致使入學后就形成了不專心聽課的不良習慣。這對孩子今后的發展是很不利的。
作為家長,在幼小銜接上要把握好以下幾點:
1、轉變一下教育觀念,了解一點當前的教育理念,平時要更多地注意培養孩子對待事物的興趣。
2、家長還應重視孩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的養成。比如: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有規律的作息習慣,文明禮貌習慣,與人相處習慣,生活節儉習慣等。
3、注意教育孩子的分寸,正確把握嚴與愛的尺寸,多給孩子鼓勵,讓孩子從小學會自信等。
關于幼兒園升小學的銜接階段,父母還是要遵循專家提出的要求,適當的學習,也可以去參加一些學習班。在自己成長的同時也去幫助孩子成長,平時可以培養孩子一兩個興趣,比如書法啊,音樂啊,讓他們的注意力也跟著轉移,這會對這個重要的過渡期有很大的幫助。
小學生產生心理障礙怎么辦
小學生在學習與生活過程中會產生一些心理障礙,對學生的學習和成長都造成了不良影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重視小學生心理的變化,及時采取措施來解決小學生的心理問題。
小學生心理問題并非與生俱來,而是在學習以及與人相處的過程中產生的。這些心理問題主要有逆反心理、自卑心理、敏感與脆弱心理等,對這些問題,教師要采取不同的方法來應對。
1、逆反心理
青春期的孩子經常會出現逆反心理。對學生的逆反心理,主要是通過溝通與交流來解決。首先要培養學生自己的社會適應能力,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其次是要求他們從積極的意義上去理解大人,讓學生明白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都是善意的批評,同時要引導學生學會寬容待人。教師要多聽學生的呼聲,理解他們的歡樂與苦惱,放下長輩的架子,與孩子建立起平等的長幼關系。
2、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的產生有多方面的原因,與家庭教育、學生性格都有很大的關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幫助學生來分析他們的優點,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要讓學生明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和長處,引導學生以勤補拙和揚長避短來克服自卑。
3、敏感與脆弱心理
消除脆弱心理首先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提高認知水平;其次是提高學生自控水平,培養耐挫能力;最后是幫助學生克服悲觀消極的心態,樹立自信心和上進心。
對小學生的心理障礙問題,除了學校方面的努力外,家長也應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予以足夠的重視。很多小學生的心理問題都與家庭教育有關,因此家長要注意對孩子教育的方式,避免不當的教育方式給孩子造成心理缺陷。
中小學生心理為何脆弱
最近隨著高考成績的陸續公布,社會上出現了因為成績不佳自殺、離家出走等情況。筆者在想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出現這樣的問題,我們的學生總是出現這樣的問題?我們的學校為什么不能像外國學校一樣注重行為教育呢?不讓孩子是個讀書的機器,而是給孩子良好的教育,不只學習書本知識,而是讓他們在行為方面、做事方面受教育,告訴他們一些真正能夠運用到生活中的東西。
十多年前,我記得學校還時不時地組織一下學生秋游、春游、爬山、學農等活動,讓學生體會到幸福、愉快的時刻。可近年來,在安全責任的壓力之下,已經沒有哪一所學校允許組織這樣的活動了。一個真正的好學校,是懂得如何讓孩子更好地成長和生活;一個真正的老師,是懂得如何讓孩子有更好的身心,教的是些能夠運用到生活中的好東西,并能幫助別人,而且老師是幫助孩子提高的一位助手,而不是把孩子往下拉。
要改變當下的困局,我認為,一方面是加強教師的自身修養和業務能力培訓,從教育教學兩方面為人師表,讓學生愛師愛學,成人成才。因為教師言行舉止和學識水準直接影響學生的思想品質和求知狀態,另一方面,老師和學校不用一把尺子衡量學生,讓每一張笑臉都常在,讓每一棵樹木都成材。只有學校教師都愛崗敬業,全社會都不在過分看重學習成績,學校的整體教育質量才能得以提高,孩子的身心才能健康成長。
關注小學生心理健康
日前,從220多所小學中,抽取5所心理教育開展較好的學校進行調查。結果顯示:31%的孩子因各種心理困擾,以集體或個體的身份向心理老師咨詢或接受輔導。
從去年6月1日至今年5月底,5所小學在校生總數5575人,其中進行心理咨詢或接受心理輔導的1718人。各校的心理咨詢室接待的主要是10歲以上的孩子,主要集中在四、五、六年級,占咨詢者的75%。而一、二、三年級孩子的心理問題,一般以父母來心理小屋咨詢的形式呈現,約占25%。
調查結果顯示,同學關系問題成為人們咨詢的重點,約占來訪者的40%。其次,親子關系困惑、青春期困惑、學業壓力茫然等也占較大比重,分別占到了31%、15%、14%。
心理老師分析認為,同學關系問題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現在的獨生子女正遭遇“社會化”障礙。而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們的青春期提前到四、五、六年級。但提前來臨的青春期問題,多數孩子不知所措,就出現了青春期問題。學業壓力則有來自老師的,更有來自家長的。
一項心理調查的“意外”答卷:
最討厭的人——媽媽和班主任
“最討厭的人是誰?”,有的同學在問卷中填上了“媽媽”、“班主任”。
這是調查中出現的“意外”問題。
調查發現有25%的學生存在不同程序的心理問題:焦慮、偏執、孤僻、人際關系不適等。同時調查中發現了許多意想不到的問題。
在問卷中,有的學生在“最討厭的人是誰”一欄內填寫“媽媽”、“班主任”;“最苦惱的事”是“找不到知心的朋友”;一個初二女生,畫了一只小狗,名字是“花花”,下面注上“花花是我惟一知心的朋友”;最希望的事是“痛痛快快地大哭一場”;一些很優秀的學生高考過后竟然聲嘶力竭地大叫,并把所有課本撕得粉碎。
700多孩子詢問活著為什么
“人活著是為了什么?”這是700多名小學生詢問的問題。
“學業問題”是誘因
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是,無論是家長還是孩子,咨詢的問題幾乎無一例外是從“學業問題”開始的。
“而有意思的是,根據咨詢結果看,孩子心理問題只有不足兩成的案例真正是學業問題,其次是師生關系與同學間的人際關系,而多數會落到家庭關系上來。”
這些學業問題未必是困擾他的真正核心問題,只是表現在這些方面,造成中小學生心理困擾往往在背后有更為隱秘的成因。
觀察發現,童年期父母的教養方式與態度、對孩子的關愛程度與方式會影響孩子的心理成長,部分父母的做法讓孩子感到不被愛,或者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愛是為了滿足家長自己的某種需要時,孩子會通過人際交往、學業等方面“制造問題”來表達“抗議”。咨詢中有60%孩子談到學習是為了滿足家長的需要,而自己學習不快樂,學習沒意思,或者教師對待同學不公正、“勢利”(偏好成績好的學生)、不被關注和重視而產生的“對抗”。總體來看,家長和教師對學生本人的“需要”照顧不周,是引起中小學生心理困擾的最大成因。
父親陪9歲女兒街頭“練攤”遭執法人員圍毆
為了讓9歲的女兒在暑假有個鍛煉機會,住在什剎海附近的田先生帶女兒在前海東沿練攤賣燈具時,于前晚9時許遭身著類似保安員制服的人毆打。
據田先生稱,此前他曾受到城管執法人員警告。昨天下午西城城管大隊什剎海一分隊有關負責人表示,與田先生發生沖突的是什剎海綜合整治辦公室人員,而且在沖突中執法人員也有受傷。
社會實踐 父女“練攤”
年近40歲的田先生,是北京一家雜志社的副社長。7月初,正值他就讀西城區某小學的9歲女兒小穎(化名)放暑假,田先生想讓女兒進行社會實踐,鍛煉人際交往的能力,便從好友那里批進了小臺燈、多色燈等,與女兒在自家附近的前海擺地攤。“我說出自己的想法時,女兒很爽快就答應了,我們約定了練攤15次就結束。”
為防止地攤被城管查抄,田先生用A4紙打印了一張說明,上面寫著“我是小學生,社會實踐,挑戰自我,快樂假期,城管叔叔多多支持,謝謝”。
7月16日晚,父女二人帶著他們的燈具,來到了前海東沿開始了練攤實踐。田先生表示,幫助女兒擺好攤位后,他就在附近遛彎,所有事務由女兒自己操持。
一名在前海東沿掃街的環衛工人稱,看到田先生帶女兒擺了幾次攤后,還特意提醒過田先生注意城管執法。但田先生考慮已經答應女兒練攤不好中止,并認為即使遇到城管,也可向對方說明情況。
7月24日晚,父女二人第一次碰到城管,“當時城管說了一句這里不能擺攤就走了。”田先生說,自己當時想和城管解釋擺攤緣由,但因為不想讓女兒獨自留守攤位,就沒有去追城管說明情況。
練攤遭打 女兒護父
7月25日晚,田先生再次帶女兒前去練攤。
當晚9時許,已接近收攤的時間,田先生攤前來了三輛車,車上人員讓田先生收攤,否則自己動手清理,田先生答應“馬上就收”。
但未等田先生說完,這些車上下來一些身著類似保安員制服的人。田先生說,其中一人照著他頭部就是一拳,隨后自己遭遇圍毆。
前晚11時許記者趕到現場時,多名此次沖突的目擊者還沒有離開。田先生手臂、身上、頭頂有多處抓傷,后腦腫了一個包,褲子被扯破。
“太氣人了,我可以為他作證。”目擊者杜先生表示,廝打中,田先生往墻角躲避,被對方圍住后進行了反擊,但很快田先生雙手就被反抓,并被按倒在地。
杜先生稱,在此過程中,一名身穿城管制服的人就站在旁邊,并未上前制止,只是拿著攝像器材拍攝。與此同時杜先生也拍下了視頻。
“他女兒就沖過去抱著爸爸說‘不要打我爸爸’,但被拉開。”上述環衛工人也目睹了田先生被打的情形。
昨天,經過醫院初步檢查,田先生身體多處軟組織挫傷,頭部傷情還要做進一步檢查。
■ 視頻
女兒哭喊“不要打我爸爸”
目擊者杜先生所拍視頻有兩段,共長3分39秒。視頻中,可見大約有10名身穿保安制服的執法人員將田先生圍在墻角,其間一名執法人員喊道“要死啊?”田先生答復說他就是想死,隨后雙方大爆粗口。
此后田先生上衣被掀起,被數名執法人員從墻下推至前海東沿小道上,身體弓著被多人雙手壓著。
其間眾多圍觀群眾多次高喊:“有孩子呢,算了,別打了。”
整段視頻還伴隨著小穎的哭喊聲:“不要打我爸爸”“求你了”“對不起”“你們把東西收了吧”“救命”。
視頻還顯示,有一名身穿城管制服的執法人員站在事發現場兩三米開外,但并未上前制止毆打。
■ 回應
城管稱綜治辦人員參與沖突 并有人受傷
“那些人不是城管。”昨天,西城城管大隊什剎海一分隊相關負責人確認,“旁觀”的城管的確為該分隊下的城管隊員,當時在執法錄像,十余名參與廝打者是什剎海風景區綜合整治辦的工作人員。
該負責人稱,自己還未看到執法時所拍錄像,不能只聽田先生一面之詞,具體情況他要和綜合整治辦核實。他介紹說,事發前一天就已經告知田先生此處不能擺攤,對方不聽勸才導致事情發生。當晚十余名綜合整治辦的工作人員有4名受傷。
對于執法過程是否考慮對田先生未成年的女兒造成不良影響,他表示遺憾。“我也不愿意看到這樣的事情發生。”
這名負責人建議田先生先去醫院驗傷,如何解決此事,等診斷書出來后再行協商。
對于城管方面的回應,田先生表示,對方先動手,他才自衛反擊,他承認在雙手被抓住后咬了對方,但也是無奈之舉。“我不可能在那不動挨揍吧。”
■ 講述
“我會告訴同學發生的一切”
講述人:小穎
時間:7月25日晚
身份:9歲小學生
我一直想買一個相機,爸爸說可以自己學著賺錢,后來他想了想,說去練攤。爸爸跟我說的時候,我很興奮,覺得很好玩,就答應了去擺攤,也可以鍛煉一下自己。爸爸跟我說好了擺15次,但爸爸跟我說最近全國的城管叔叔遇到了好多事,所以他就弄了一張紙,寫城管叔叔多多支持。
我覺得好玩,自己也在上面畫畫,我畫了我自己,然后也寫上謝謝城管叔叔。
第一天擺的時候,爸爸就沒有管我,在附近遛彎,我自己一個人有點不好意思,后來爸爸說這就是鍛煉,然后我就開始叫賣了。第一天擺了2個小時多一點,賣了71塊錢,很高興,覺得這是自己賺到的錢。
就在剛才,爸爸就被打了。
那些叔叔下車的時候說我爸爸收攤慢,他們就要去收,爸爸不讓,他們就推了爸爸,然后爸爸頭就被打了。我就哭了,求他們別打爸爸,我還說對不起,但是他們不聽,把我推開的時候,還有東西砸到我的頭了。
后來旁邊的叔叔阿姨多了起來,他們還幫爸爸說話說不要打了,我也求他們,但是他們還一直罵爸爸,爸爸也罵他們。我很怕就開始喊救命,然后他們就走了。
我一定要回去告訴我的同學今天發生的一切。
幼童目睹暴力易人格扭曲
執法人員在行政執法的過程中,并沒有意識和顧及到9歲的小穎在現場,粗暴的執法會給孩子帶來非常不利的影響。
人格的成長是個漸進的過程,不管是在學校里進行的教育,還是平時父母給孩子灌輸的知識,都是正能量,目的是讓孩子相信世界是美好的,未來是陽光燦爛的。
“但當孩子親眼目睹到暴力后,會感覺到,之前接受的教育都是假的,可能會不再相信這些教育,人生觀和世界觀發生很大變化。”由此可能會造成孩子人格扭曲,他們會用審視懷疑的目光看待老師、學校和父母,看待這個世界,“因為她幼小的心靈沒有辦法去解釋這種事情,超出了她過去學到的,超出了她的承載能力。”
“目前要注意對孩子的疏導。”家長要盡量用積極樂觀的態度去向孩子解釋這件事,盡量減輕孩子內心的恐懼感和悲觀感。
“多動癥”不是想象的那么簡單
阿斯伯格綜合征≠多動癥
其實,這是與多動癥截然不同的病癥,它被稱為“阿斯伯格綜合征”。
羅向陽表示,仔細觀察和詳細詢問病史,這類孩子也有他們的“特點”甚至是“優點”,他們往往機械記憶能力很好,如認路、記憶火車時刻表,地鐵站/公交站牌等;他們可能對某些領域或學科如生物、地理、自然等有較深入的了解;他們的智力和語言能力是正常的,有時甚至會使用一些成語、典故或者說出一些讓大人感到“吃驚”的話,顯得文縐縐,像個“小大人”;雖然他們和小朋友的相處常常有沖突,但是他們卻是有交流和交往愿望的,只是缺乏人際交往技巧,不懂得如何和別人打交道,從而容易受同齡人排斥。另外,他們可能行為比較刻板、固執、思考問題直來直去,顯得不是那么靈活,還存在手眼協調能力以及精細動作能力差,動作顯得有些笨拙,比較討厭書寫作業,可以口若懸河般地說出某件事情,卻不能將所說的寫在作業本上。當然,這些表現在每一個孩子身上不盡相同,程度也各不一樣,但他們有著共同的核心障礙:社交困難。
阿斯伯格綜合征漏診誤診多
阿斯伯格綜合征與孤獨癥同屬于孤獨癥譜系障礙的疾病亞型,是一種較常見的兒童發育行為疾病,其發病率高于典型孤獨癥。在孤獨癥譜系障礙這一連續系統中,它是一種高端形式,屬于一種高功能的自閉癥。因為其語言及智力水平發育大多正常,其社交困難往往在早期不易被家長和老師察覺,加上國內對該癥認識不足,造成其漏診誤診較多。
阿斯伯格綜合征患兒往往伴隨注意力渙散、多動、課堂紀律服從性差的問題,故學齡期患兒往往因為以上表現而就診于兒童心理行為門診。這類患兒的社交困難主要表現在對他人情緒、面部表情等社交信息捕捉能力差,不能推測他人心理,不能換位思考,人際交往缺乏技巧,很難與他人產生情緒共鳴,融入集體困難。
要對孩子行為理解和寬容
國內醫學界對該癥的認識時間較短,研究比較有限,故目前可供家長和老師參考的教育手段也較單薄,兒童心理行為門診郭嘉醫生提出一些大的原則給父母和教師遵循:
1、對孩子行為的理解和寬容:首先要明確的是他們的問題行為不是有意調皮搗蛋,而是他們有一個特殊的大腦,他的問題行為與他的神經系統發育有關,這是理解孩子的第一步。接著,我們對孩子的一些瑣碎的問題行為要學會容忍,不要用“標準的乖孩子”去要求他。老師對阿斯伯格綜合征孩子的問題行為也要區別對待,要采用靈活多樣的方法教其社會規則,而不是在課堂上大聲呵斥。
2、問題行為的矯正:畢竟阿斯伯格綜合征的問題行為是明顯和客觀存在的,對于嚴重干擾課堂紀律、妨礙他人及不符社會規則的行為,必須去面對解決。可采用“角色扮演游戲”、“問題行為(錄像)分析”或“正確行為示范表演”等形式教育孩子人際交流技巧;必要時的藥物干預也可以明顯改善孩子注意力分散多動興奮暴躁的癥狀。
3、特殊能力的發現、培養和轉化:阿斯伯格綜合征孩子或多或少都有某些特殊能力,但這些能力的發現需要家長和老師敏銳的善于發現的眼光。需要家長主動參與到孩子的游戲活動中,并在大量的閱讀、游戲活動中發現孩子的興趣所在,以此為基礎加以引導和培養。
4、對于這些孩子的行為問題的判定和矯正最好及時咨詢專業的心理工作者。
兒童心理發展的轉折期和危機期
在兒童心理發展的兩個階段之間,有時會出現心理發展在短期內突然急劇變化的情況,稱為兒童心理發展的轉折期。比如,兒童從家庭進入幼兒園的時候,即從先學前期到學前期過度的時候,或兒童從幼兒園到小學的時候,都可能出現明顯的轉折期。
由于兒童心理發展的轉折期常常出現對成人的反抗行為,或各種不符合社會行為準則的表現,所以也有人把轉折期稱為危險期。比如,有個孩子聽到媽媽說:"你是好孩子。"他說:"不,我不是好孩子。"
轉折期是兒童心理發展過程中必然出現的,而"危機"卻不是必然出現的。
兒童心理發展的關鍵期
兒童心理發展某種特征的形成,或兒童某種能力的發展,在某一個時期容易出現,過了這個時期,就難以產生。容易形成某種心理特征的時期,稱為兒童心理發展的關鍵期。
例如,狼孩是從小由狼撫育起來的人類幼童,長大后的狼孩即使再與人一起生活幾年,也只學會幾個詞和幾句簡單的語言。2、3歲是學習口頭語言的關鍵期,4、5歲是學習書面語言的關鍵期,形狀知覺的關鍵期是四歲。
"關鍵期"這一概念最早是由奧地利生態學家勞倫茲提出的。(過了這個時期就難以產生)
兒童心理發展的敏感期和最佳期
兒童心理發展的敏感期或最佳期,是指兒童學習某種知識和形成某種能力或行為比較容易、兒童心理某個方面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
錯過了敏感期或最佳期,不是不可以學習或形成某種知識或能力,但是就會困難,發展比較緩慢。比如,2~4歲是兒童學簡單口語的最佳期。(事半功倍,錯過可以彌補)
兒童心理的最近發展區
兒童心理的最近發展區,是指兒童能夠獨立表現出來的心理發展水平和兒童在成人指導下所能夠表現出來的心理發展水平之間的差距。
最近發展區的大小,是兒童心理發展潛能的主要標志,也是兒童可接受教育程度的重要標志。
在考試時考生只需能夠區分不同概念并正確反選即可。
【小學心理知識:升小學是兒童重要的心理轉折期】相關文章:
兒童心理成長的關鍵轉折期03-22
給留守兒童做心理輔導很重要03-14
小學兒童心理學知識點06-22
孩子在小學階段的心理發展很重要03-23
小學生心理健康知識03-14
小學生心理健康知識05-26
中小學心理健康知識04-06
小學心理健康知識講座11-24
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知識10-13
兒童心理健康知識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