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空間分布對經濟重心東遷南移的影響
衣食住行是每個人所必須的,所以討論人口空間分布格局的變化,農業是首先要考慮的因素,以下是小編搜集的一篇關于中國古代人口空間分布格局變化因素研究的論文范文,歡迎閱讀查看。
摘 要: 中國古代經濟重心東遷南移是中國古代歷史中重大的社會事件。在影響中國 古代經濟重心東遷南移的諸多因素中人口因素是最突出的。自然地理環境的變化以及三次規模巨大的戰爭造成大量人口南遷。大規模的人口南遷為南方經濟發展提供了大量勞動力以及豐富的生產經驗,促進南方經濟持續發展,加速了中國經濟重心東遷南移的步伐。
關鍵詞:人口遷移;氣候;戰爭;經濟重心南移
中國古代經濟重心東遷南移是中國古代歷史的重大社會事件,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東遷南移影響了歷史的發展和走向。關于中國古代經濟重心東遷南移的歷史問題,是重要課題。中國古代重心東遷南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的寫作是基于經濟重心東遷南移的諸多因素中指出人口因素是最突出的。從人口空間布局的變化入手,分析人口因素對于經濟重心東遷南移的影響。 因為中國是農耕國家,農業的發展與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形成有密不可分的關系。所以中國古代的經濟重心,在農業方面必然要比其他地區發展更快。所以經濟重心,是指生產力較其他地區發展,農業經濟較其他地區發達,手工業和商業有一定程度發展的經濟區域。經濟重心在形成后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受生產力、政治、經濟、軍事等因素的影響,在內力和外力的綜合作用下而發生轉移。中國古代第一個經濟重心是在黃河流域,這一說法顯然已經被很多人所認同。秦漢兩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古代的經濟重心在西北地區,而到了兩宋時期,中國古代的經濟重心已經由西北逐漸轉移到東南。總的來說,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轉移方向是由西北地區向東南地區遷移。“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開始于唐五代,到兩宋時基本完成。”①多方因素決定了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東遷南移,有南北方自身的發展因素還有政治、經濟、戰爭、環境、移民等因素。在影響中國古代經濟重心東遷南移的諸多因素中,人口因素是最突出的。北方人口大量南遷引起了人口空間分布變化,人口空間分布變化的直接后果就是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東遷南移。下文將從人口因素著手分析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東遷南移。
一、 引起人口空間分布格局變化的因素
對于任何時代、任何國家來說,人口空間分布的變化對于社會發展的影響是巨大的。而決定人口分布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本文將從自然地理以及戰爭因素方面分析中國古代幾次人口遷移活動,并分析人口因素對于中國古代經濟重心東遷南移的影響。
(一) 自然地理因素
衣食住行是每個人所必須的,所以討論人口空間分布格局的變化,農業是首先要考慮的因素。在影響農業生產的眾多自然因素中,氣候因素是突出的。人類生存以及生產受氣2 候變化的影響重大。農業經濟發展的狀況與氣候變化有很大聯系。 根據竺可楨氣候曲線的劃分,“第三個溫暖期是在公元6世紀中葉到9世紀末,持續了四百多年,這一溫暖期正處在隋唐時期;第三個寒冷期是從公元1000年到1200年的兩宋時期,我國氣溫又變的寒冷;”①從竺可楨先生的竺可楨曲線圖來看,中國古代的氣候變化,是由溫暖變的寒冷,寒冷期越來越長,而溫暖期則越來越短。唐五代時期還處于溫暖期,兩宋時期已經步入寒冷期了。唐朝到宋朝經歷了氣溫降低的變化。氣候變化對于農業的影響是突出的。
首先,溫度的變化對于農作物產量影響大。只有在合適的溫度下農作物才能生長。“我國古代氣溫如果下降一度,那么農作物的產量則會減少10%。”②“唐代是年均溫度高于現代的溫暖時期,”③而到了兩宋時期,進入寒冷期后氣溫的降低,直接影響了糧食的產量。 “宋金寒冷期時,北方小麥的單位面積產量比前代減少了8.3%”。④北方受溫度降低的影響比南方要更明顯。對于北方來說,緯度越高,溫度降低越明顯。北方小麥的產量因為溫度的降低而受影響。南方則不同,對于溫度的降低并沒有影響南方水稻的種植。 “北宋時南方引進占城稻。早熟、抗旱、適宜坡種的特點使占城稻在江南地區大面積種植。占城稻的引進和種植縮短了生產周期,江南地區的糧食產量大增加”。⑤南宋時冬小麥在南方種植。由此可見,兩宋時期,南方不僅水稻產量提高,還形成了稻麥一年兩熟制。唐宋時期北方以粟和小麥為主要糧食,而由于降溫的原因,北方小麥產量相比前朝則有所降低。因此,降溫對于北方農業的影響大于對于南方農業的影響。
其次,“如果年平均氣溫下降兩度則農作物的分布區位向南移二到四個緯度。如果年平均氣溫上升兩度,則農作物的分布區向北移二到四個緯度。”⑥唐代處于溫暖期,氣溫較高。而到了兩宋時期,年平均氣溫降低,農作物為了生長,分布區位向南移動,北方農作物的分布區自然而然的向南移動。
在兩宋時期,全國范圍內都降溫了,但南北方的農業有著不同的發展。中國古代時期氣候的變化,對于不同緯度地區的影響不同。對于北方來說,緯度越高,溫度降低就越明顯。緯度越高,受氣候變化的影響越明顯。兩宋時期,由于溫度降低,北方農作物的產量降低,分布區位受降溫的影響也逐漸向南移。北方農業的發展因為氣候變化而受到阻礙。南方則不同,南方緯度低,受氣候變化的影響小于北方。而且對于南方而言,降溫反而使得南方地區不再那么炎熱,相比于以前更有助于農作物的生長。且南方受降溫的影響小于北方,降雨多。同時南方致力于水利建設。這些都有助于農作物的種植和生長。總而言之,降溫對南方農作物的影響小于北方,南方反而因為降溫更利于農作物生長。同是面對降溫3 的問題,但南北方的發展結果卻不同。
我國是農業國家,所以農業的發展很大程度上會影響人口的分布。生存是第一位的,趨利避害是每個人的天性。當環境惡化影響了一個人的生存,那么這個生存個體就會離開現居地,尋找更適合生存的地方。大量的人口遷移就會引起人口分布格局的改變。衣食住行是每個人所必須的。如果因為自然地理因素影響了農作物的產量和供給,當人民食不果腹時,出于趨利避害的天性,人類會自發的尋找適合生存和生產的地方。人類就會自發遷移到土壤肥沃,降雨充沛,適合農作物生長的地方,適合人類生存的地方。氣候變化對于農業的影響是突出的。所以在氣候變化影響人們的生產生存時,引起了人口的遷移。中國是農耕國家,農業的發展與人口的分布有很大關系。
中國古代史上,三國兩晉、唐末、五代、兩宋時期都是人口大規模減少時期,同時也是氣候由暖變寒的時期。由此可見,中國古代人口大規模減少時期,中國古代的寒冷期,兩者在時間上是重合的。因此中國古代史上,幾次大規模的人口減少與溫度的降低有很大關系。
氣候變化直接決定了農業的發展,進而直接影響了人類的生存生產。氣候變化造成生存環境的變化,進一步引發人口遷移。氣候變化所引起的人口遷移推動了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東遷南移。總之,自然地理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東遷南移。 “在黃河流域最發達的地區最初是在關中平原,涑水和汾水平原,后來才東移到中州,齊魯地區。”①以唐宋時期為分界,長江流域的人口由西部逐漸轉移到東部,發達經濟地區向東遷移。東遷南移問題與地理環境人口分布有很大的關系。東南地區臨海,深受亞熱帶季風的影響,夏季溫和多雨,冬季溫和濕潤,十分適宜人類居住,適合農作物的生長。西北內陸受亞熱帶季風的影響小,溫帶大陸性氣候使得西北地區降雨少又干燥,年溫差大。相比之前東南地區更適合人類生存及生產。隨著氣候的變化,人口由西北向東南遷移。中國古代經濟重心隨著人口的遷移,也由西北轉移到東南。中國古代的經濟重心地區,由長江流域的東南地區逐漸取代了黃河中下游的西北地區。
(二) 戰爭因素
北方戰爭頻繁。北方經歷永嘉之亂,安史之亂,靖康之變等戰爭,大量壯丁被征兵,造成勞動力匱乏。戰亂不僅破壞了北方經濟還使無辜的窮苦百姓遭受戰亂的摧殘,戰爭時期人民忙于逃命,根本無暇勞作。相比之下南方的戰亂少,生存環境相對穩定,經濟發展相對平穩。
永嘉之亂。290年西晉惠帝繼位。由于朝廷貪腐,惠帝無能,統治階層爆發了爭權奪勢的八王之亂。戰爭害死的平民百姓眾多,而戰亂所引起的饑餓、瘟疫以致死亡者,數量更多。戰爭以及自然災害使許多人無家可歸,由此爆發了流民起義。西晉統治者忙于爭權奪勢和鎮壓流民起義,自顧不暇。一些內遷的少數民族,在八王之亂后期,開始趁亂反抗漢族的壓迫和統治。匈奴貴族的劉淵和羯族的石勒,開始起兵反抗晉王朝的統治。310年劉淵死,其子劉聰,自立為帝。311年劉聰派石勒在苦縣寧平城消滅晉軍十余萬人,又派王彌,劉曜攻打洛陽。晉懷帝在戰爭中被俘。西晉滅亡。八王之亂和隨后的永嘉之亂,使西晉王朝的統治走向盡頭。八王之亂及隨后的永嘉之亂不僅給西晉的統治者帶來了嚴重的打擊更殘害了無辜百姓,他們為了躲避戰爭,被迫背井離鄉。長時間的戰亂使得人民四處流亡,尋找安身立命的地方。隨著西晉的滅亡,東晉在環境相對平穩的江南建立政權,北方軍民大量向南遷移。永嘉之亂后,中原的人民向南遷移。西晉滅亡后,東晉建立,遷都建康。由此引發了北方人口的大規模南遷。這次大規模的人口南遷,對人口分布的格局產生了很大影響。長江流域的人口雖然仍少于黃河流域在這次大規模的人口南遷后,但南方人口因此而增加迅速。這次人口南移是比較重大的人口遷移事件。
安史之亂。755年,安祿山與史思明起兵反叛唐朝統治。統治者撲滅了安史集團, 在經過多次戰役后。從755年安祿山、史思明開始起兵反叛到762年安史集團反叛失敗,七年兩個月的時間使唐朝發生巨大變化。戰爭削弱了中央統治和管理的權力,并引發了極其混亂的局面。安史之亂后,唐朝開始走下坡路,由極其興盛走向衰落。戰爭對于唐朝統治階級打擊嚴重,給普通人民更是帶來了毀滅性的災難。長期慘烈的戰爭嚴重破壞了社會人口的發展。戰爭爆發后,北方人民為了躲避戰亂向南方遷移,南方人口大量增加。戰亂后南北方人口數量相差較小,基本相當。
靖康之變。覬覦北宋已久的金軍于1125年進攻北宋。宋徽宗聽聞金軍已度過黃河,將皇位傳給太子趙桓后匆匆出逃。北宋統治中心內部劃分為投降派和抵抗派。以李綱為代表的抵抗派領導軍民堅決抗。金軍孤軍深入,面對宋軍的頑強抵抗不免吃力,而且當時一些重鎮也還在宋軍的掌握之下。所以金軍在搶殺擄掠后撤兵而去。1126年金再次出兵攻宋。金軍準備充分,分兩路合攻開封,兵力增加一倍。北宋準備不足,城內的守軍還不足七萬,開封被金軍攻陷。金軍攻占開封城后大肆殺戮搶奪,當時的情形慘烈至極,人民已無安身立命之地。在燒殺擄掠后,因為擔心康王趙構切斷其北上的退路,于是金軍撤兵北上。撤兵之時金軍強行擄走宋徽宗,宋欽宗等大部分王公貴族。靖康之變后北宋滅亡。康王趙構于1127年在南方繼承皇位,建立了南宋政權,并于1130年定都臨安。 北方在靖康之變中慘遭金人毀滅性打擊。為躲避戰爭,北方人民向長江流域遷移。由此爆發了大規模的人口遷移。
二、 人口空間分布格局的變化
永嘉之亂后的人口變化。在經歷八王之亂及永嘉之亂的戰爭摧殘后人口減少,且北方人口的減少尤為嚴重。而南方相對穩定,北方人口不斷遷移到南方,南方的人口增加。戰亂后“南方人口的比重上升到44.5%,北方人口下降到55.5%。”①可見永嘉之亂使南北方人口分布比例發生了改變,北方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下降,南方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則增加。 安史之亂后的人口變化。755年的戶數和人口為“十四載,管戶總八百九十一萬四千七百九,管口總五千二百九十一萬九千三百九”②而760年戶數和人口為“肅宗乾元三年,見到帳百六十九州,應管戶總百九十三萬三千一百三十四,管口總千六百九十九萬三百八十六。”③戰亂使人口迅速減少,許多人民死于戰亂,從記載來看,人口總數在五年間下降了將近三千六百多萬。戰爭使人民流離失所,無家可歸,戰爭極其不利于人口發展。戰亂時期受勞役和兵役的雙重壓迫的北方人民,向相對安全和穩定的南方遷移。“在安史之亂結束時,大約有250萬北方移民定居南方”。④安史之亂引發移民后,南北方人口數量已相差不大。
靖康之變后的人口變化。靖康之變致使北宋王朝滅亡的同時還引發了大規模的社會移民。戰爭使北方人民家破人亡,土地荒蕪,社會經濟發展受到制約。戰亂波及范圍廣,對于北方人民的殘害嚴重。因此,大量黃河流域人民向長江流域遷移。這次戰亂引起的人口遷移多,規模也比較大 。“北宋后期,人口數量超過二十萬的州郡,南方44處,而北方僅11處。宋代23路中,淮河漢水以南占了15路,人口占三分之二強。”⑤可知當時大量人口已經由北方遷移到南方,南方人口數量得到大量增加。 南北方人口比重的變化。北方人口占全國人口總數的比例高于南方,是之前中國南北方人口分布的特點。兩宋時期步入寒冷期,氣候的變化直接影響了農業發展,進而影響了人民的生存。而且北方受氣候變化的影響大于南方,因此北方人民南遷到相對溫暖的南方。北方人民受到戰爭慘烈的摧殘,不得不逃亡到相對安穩和平的南方去。自然地理因素及戰爭因素都推動了中國古代幾次大規模的人口由南向北遷移。北方人民為了生存不得不向南遷移。大量的人口遷移,改變了南北方所占全國總人口的比例。“南宋時期南方人口比重擴大,13世紀初南方人口占了全國69%,北方只占31%,南方地區的人口密度大大增加。” ⑥ 可見那時南方人口所占全國總人數的比重已經超過北方。
三、人口空間分布改變對經濟重心東遷南移的影響
(一)對農業的影響
馬克思主義者認為,在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的綜合作用下,生產力的高低被決定。社會發展離不開人類勞動。之前所寫的幾次人口大遷徙,有利于南方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在生產技術不發達的傳統社會中,可以說,人口數量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口數量越多,社會經濟的發展越快,而人口數量減少,社會發展則受影響,受制約。從生產力發展的角度而言,北方人口遷移到南方有利于南方社會經濟的發展。
首先,從勞動力角度而言,永嘉之亂,安史之亂以及隨后的靖康之變后遷移人口眾多。大量人口遷移,使南方的人口大增。這樣就直接增加了南方的勞動力。在傳統經濟時代,生產中處于主體地位的,是普通的勞動者。勞動者,對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的發展的影響和作用,甚至是決定性的。北方人口大量南遷并在南方定居,使得南方人口的基數增加。總人口不斷增加,勞動者的總數量呈上長趨勢。
其次,從生產工具上來說,先進的生產技術,豐富的生產經驗,當時是在北方的`。在人口遷移時被傳播到南方。在勞動資料中占主體地位的,是生產工具。生產工具在社會經濟的發展中自然是作用重大。西晉時期,北方人民帶著先進的技術遷移到了南方。北方精耕細作的農業耕作方式,在當時是先進的耕作技術。人口遷移后逐漸被傳到南方。一系列的生產技術,使得南方的耕作方式得以改良,農業經濟得到顯著發展。南方的農業經濟雖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但當時的經濟中心還是在北方,南方的整體經濟實力還是沒有北方的經濟實力高。唐朝時,北方大量的移民,給南方帶去了豐富的耕作經驗。犁耕技術被用于農田耕作,南方農業的生產技術明顯進步。由于當時北方的生產實力高于南方,所以北方移民的生產技術和經驗,有助于南方糧食增產,農業發展。而且溫度,濕度等南方自身的一些優越的環境因素,也使得農業經濟得到了發展。宋代時,南方地區的山地不容易灌溉,圩田解決了這一問題。所以,圩田迅速發展。南遷的北方人民,為南方土地的開墾和種植做出很大貢獻。糧食產量大大增加也有南遷的北方人民的出力。北方人口南遷增加南方的人口基數。而人口基數的增加,有助于糧食產量得提高。這些因素促使了南方的農業經濟得到快速發展。
(二) 對其他行業的影響
北方人口大量南遷也推動了于南方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北方人口南遷后,南方的勞動力增加。人口遷移,有助于手工業和商業迅速發展。人口南遷后唐代城鎮分布的重心,由黃河流域遷移到了長江流域。宋代時福建廣東等地種植棉花已經很多了,當時“閩嶺以南多種木棉,土人競植之”。①棉花的廣泛種植,使得南方的紡織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宋代手工業也得到發展,制瓷業不斷發展,興盛起來,制作工藝得到更多的創新;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也在這時出現;南宋建立后,在臨安定都,政治中心遷移到了南方地區。北方人口南遷后,南方經濟發展的同時,興起了以汴京、臨安為代表的一批商業城市,南方的商業也快速發展起來。
人口遷移推動中國古代經濟重心東遷南移,而經濟重心的東遷南移的過程中又帶動了文化重心的東遷南移。兩宋時期,中國古代文化重心轉移到南方。移民推動了中國古代文化重心的東遷南移。南遷的北方人民把先進的文化思想,優良的風俗傳統也傳播到了南方,促進了南北方文化的融合。南方人民受北方文化的影響,自身的文化水平也不斷發展,南方的文化教育水平得到提高。而文化教育的發展反過來又促進了南方社會經濟的發展,促進了經濟重心的東遷南移。
四、結語
中國古代歷史上幾次大規模的人口遷移,對于中國社會和歷史發展的影響巨大。人口遷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自然地理,戰爭等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南北方人口發生了變化。人口不論是在數量上還是在比例上都發生了改變,南方的人口的數量和比例上逐漸超過北方。人口分布發生了變化。而因為人口空間布局的變化,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重心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宋朝以前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重心在北方的黃河流域。人口空間分布變化后,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重心逐漸轉移到了南方的長江流域。在經濟重心由西北向東南遷移的過程中,人口因素至關重要。
西北內陸受亞熱帶季風的影響小,溫帶大陸性氣候使得西北地區降雨少又干燥,年溫差大;東南地區深受亞熱帶季風的影響,夏季溫和多雨,冬季溫和濕潤,適宜人類居住,適合農作物的生長。人都有趨利避害的天性,人類作為歷史發展的主體,在面對自然環境惡化和戰爭威脅的時候,自然會選擇遷移到安全的地方,遷移到適合生存和發展的地方。當兩宋時期氣溫下降,氣候變化步入寒冷期。氣候的變化影響農業經濟發展,北方人民遷移到了相對溫暖的南方。當北方戰爭爆發時,北方人們深受戰爭荼毒。不得不遷移到了相對和平的南方。北方人口遷移到南方后,開始在南方定居并耕耘勞作。這些南遷的北方人,為南方經濟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他們有先進的豐富的生產經驗,在總體上改良了南方的耕作方式。他們作為普通的勞動者,增加了南方勞動者的數量。這些因素都直接的促進了南方經濟的發展。生產技術提高后,南方所具備的溫度、濕度等自然地理優勢更加凸顯,經濟發展迅速。同時,南遷的北方人把先進的文化思想也傳播到了南方。中國古代文化重心轉移到南方。所以,自然因素,戰爭等社會因素所造成的,人口由西向東的遷移;由北向南的遷移;由西北向東南遷移。這些人口遷移都促進了中國古代經濟重心東遷南移。自唐宋經濟重心東遷南移之后,中國的經濟重心與政治重心逐漸分離。時至今日,北方成為中國的政治重心所在地,而中國的經濟重心則分布在東南地區。總的來說,人口遷移推動了中國古代經濟重心東遷南移。
參考文獻
[1] 竺可楨. 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 [J]. 考古學報,1972年.
[2] 張家誠. 氣候變化對我國古代北方農業經濟的影響 [J]. 農業考古, 1987年.
[3] 藍勇. 中國歷史地理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
[4] 倪根金. 試論氣候變遷對我國古代北方農業經濟的影響 [J]. 農業考古,1988年.
[5] 鄭學檬. 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經濟研究 [M]. 長沙: 岳麓書社, 1996年.
[6] 杜佑. 通典 [M]. 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7] 吳松弟. 中國移民史 [M]. 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8] 龐元英. 文昌雜錄 [M]. 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
【人口空間分布對經濟重心東遷南移的影響】相關文章:
人口紅利對經濟發展的影響論文09-14
清代江南瘟疫對人口之影響初探10-14
“新經濟”對經濟周期的影響10-08
資本流動對金融經濟的影響10-23
資本流動對金融經濟的影響11-07
會計信息對經濟的影響經濟論文08-07
網絡經濟對會計的影響論文09-07
金融化對實體經濟的影響論文07-16
空間知識溢出對產業發展的影響研究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