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發散式教學的論文
發散式教學是指在學生掌握一定知識后,能夠多角度、多層次地提出、思考并解決問題。歷史是連續的,且彼此相關的,死記硬背斷章片段,無論是對歷史教學的長期發展還是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的發展都具有重大的危害。發散式教學是注入歷史教學的新鮮血液,對于歷史教學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發散式教學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已經成為學生、學校的剛需。
一、高中歷史教學課堂應該包容、鼓勵學生角度獨特的思考
發散式教學的重要特點是鼓勵學生從個性化的`角度出發,以個性化思維為前提,對同一歷史問題或者現象進行不同角度、不同層面的思考,并據此提出自己的觀點和意見。該教學方法中,教師是引路人,學生處于主體地位。教師負責講解基本知識,如歷史背景、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內容、形式等,然后鼓勵學生就該歷史事件的意義或者比較有爭議性并且有意義的話題展開討論,讓學生親自參與到思考過程中,發揮主體作用。例如:講解《工業革命》這一課時,在將課文內容和相關的歷史事件講解完后,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當時中國社會處于何種狀態?為什么處于這種狀態?處于這種狀態的根源是什么?英國爆發工業革命的根源是什么?為什么中國無法產生工業革命?讓學生就一系列相關問題進行獨立思考,教師要引導學生勇于發表見解。這樣既能夠讓學生真正地將歷史串聯起來,深入了解歷史知識,又能培養發散性思維。
二、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設身處地”的深入思考
發散性思維的一個重要條件是需要學生深入思考。通常在高中歷史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提問問題來引導學生進入歷史情境,但是有一些歷史事件,學生單靠文字和教師的講述是無法真正理解和展開深入思考的。教師可以利用圖片、音頻、視頻等創造情境,并留給學生必要的思考時間,從而促使學生想象、推測、思考。例如:《辛亥革命》這一課,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展示一段有關辛亥革命的視頻,然后提問:“該怎么定義辛亥革命的‘成功’與‘失敗’,為什么?”通過這樣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讓學生結合視頻和爭議現象進行個性化思考,提出獨立的見解,而不是背誦課標或者教師規定的標準答案,從而培養發散性思維和創新性思維,提高獨立思考的能力,形成自己個性化的思維方式。
三、構建歷史知識體系結構
發散性思維的前提是學生已經擁有比較扎實、完善的知識儲備和體系。教材的編寫側重邏輯性和科學性,忽視對學生發散性思維的引導。因此,在尊重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對其進行二次整合,既是必要的步驟,也是對教師的重大考驗。整理可從橫向和縱向兩個方面進行:橫向是不同國家、不同區域或者不同民族在相同的時間段中所進行的活動或者改革等的不同;縱向是同一個國家或者區域等按照時間順序發生的大事年表。體系可以根據不同的需求有所變化。例如:具有相似特點的朝代或者歷史事件可以放在一起講解;具有聯系性的事件可以穿插講述,讓學生從不同角度了解事件發生的原因。總之,完善的歷史知識體系能夠讓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有理可依”,并且從本質上促進學生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模式和能力的形成。
傳統高中歷史教學方式限制著學生的思維創新,不利于學生個性化思維的發展,也不利于學生對歷史的解讀和探索。發散式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個性化思維為基本、從學生獨立思考需求出發的教學方式,是一種創新的教學方法,無論是對學生的個人發展,還是對歷史學科的發展,甚至是對教育的革新進程都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高中歷史發散式教學的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