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創新論文(精選15篇)
無論是在學習還是在工作中,許多人都寫過論文吧,論文是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你所見過的論文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醫學創新論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醫學創新論文 篇1
[摘要]翻轉課堂是一種新型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它轉變師生角色,轉變學習過程,區別于傳統教學方法,是一場比較新穎的教學革命。臨床醫學教學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需要學生在理論基礎上具有臨床實踐能力,采用翻轉課堂教學方法就是對臨床醫學課堂進行重新規劃,調整師生位置,讓學生可以有更多的機會思考和實踐操作,這也是對臨床醫學教學的一種改革。以臨床醫學教學為出發點,淺談翻轉課堂的課堂教學意義,并提出幾點有實踐指導性的方法,供同仁參考。
[關鍵詞]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臨床醫學;實踐;角色轉變
學習知識應該包括兩個過程,一個是知識的傳授過程,對學生來說就是聽講過程,另一個是內化過程,即消化過程。知識的傳授多是以老師的課堂講課形式進行,而對知識的內化則更多放在課下,這就是典型的傳統教學模式,將作業和實踐放在課下,意在拓展課堂時間。但是這樣的教學模式忽視了學生接受知識的能力,是在學生完全吸收老師傳授的知識的基礎上進行的設想,所以與實際情況并不相符。為了更加符合教學規律,翻轉課堂脫穎而出,讓臨床醫學的學生能夠自主完成預習和知識理解,促進學生的交流與思考。將老師的優勢最大化,學生也能充分展示自己,大大提高課堂效率。
一、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臨床醫學中的應用意義
在臨床醫學教學中發現,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比較低,未能真正做到自主化學習,無法透徹理解知識。這樣就造成學生聽講時,處于游離狀態,與教師彼此之間的交流不順暢。再者,傳統教學中,老師教學具有普遍性而針對性比較弱,會根據大多數學生的情況來制定教學計劃和進度,這樣就造成部分學生不能跟上節奏,進而失去學習興趣。
采用翻轉課堂的教學辦法,能夠很好地解決以上問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主體地位。翻轉課堂在臨床醫學中的教學應用,大大突出了醫學本身的特殊性,將老師從知識的傳遞者變成課程的開發者、學習的合作者和監督者,將知識傳授過程和內化過程顛倒,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實踐指導,進一步深化醫學教學的改革,為更多實踐類科目做出良好的表率。
二、翻轉課堂如何實現在臨床醫學教學中的高效應用
(一)通過視頻等現代網絡信息技術提高學生知識內化質量
教師以翻轉課堂為教學載體,根據教學的大綱進行內容的篩選和資料整理,并且為了方便學生的學習,老師可以自己制作教學視頻,讓學生可以據此完成課前的預習任務。另外,臨床醫學的教學內容相對比較復雜,理解難度也比較高。有了老師的視頻指導,學生可以更加輕松地學習知識,實現更加徹底地個性化學習。除此之外,能夠幫助學生進行內容拓展,讓學生可以從網絡或者其他學習資源中尋找自己想要的內容。關注臨床醫學的最新動態,跟上時代醫學的步伐。傳統課堂以課堂中的教授為主,造成學生對老師的依賴性很強,自主學習能力就差。而翻轉課堂將重點放在學生自主學習上,學生能夠根據大綱進行初步學習,并有重點和難點的標注。使學生的預習有重點,有突出,更有動力。
(二)對學生的預習情況進行評估,尋找學習漏洞
翻轉課堂中,學生的預習狀況決定了課堂的成敗。因此對其的評價非常重要,除了用視頻和相關材料來把握課堂預習的準確度之外,還要通過評價和指導來平衡學生的學習情況。在課堂上,老師可以通過幾個簡單的問題來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然后根據這一情況進行分層次教學。每個層次有不同的實踐內容和指導,保證他們能夠在自己的基礎上得到鍛煉和提高。當然,除了簡單的問題之外,還有臨床醫學的操作標準。只有將所學習的知識真正變成手上的技術,才能真正解決問題。老師幫助學生找到學習上的漏洞,從現象到內在進行透徹分析,從而培養更加優秀的學習習慣。
(三)采用角色互換的方式,分析內容展示臨床操作
課堂教學以實踐操作為主是翻轉課堂的一大特色,教師應該將基本理論作為基礎,讓學生從分析病例開始,憑借經驗,給出自己的診斷。并由學生擔任老師的角色,將自己的分析過程展示給其他同學。之后,可以進行模擬臨床練習,通過實際的展示來驗證自己的理論。其次,臨床醫學教師要轉變自己的主講地位,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思想交流機會。同時,教師仍然是學習的推動者,要幫助學生向著正確的方向思考。
通過角色互換的方式進行翻轉課堂,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提高臨床醫學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職業水平,為社會作出貢獻。翻轉課堂在臨床醫學教學中具有很大的優勢,但同時也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問題,例如學習時間的安排,學生反饋等問題。作為一場教學革命,翻轉課堂還有很長的實踐之路要走。教育工作者要敢于嘗試,敢于創新,從而實現臨床醫學教學質的飛躍。
參考文獻:
[1]朱莉,盧舜飛,董海娜,等.翻轉課堂在以典型病例為導向的臨床醫學教學模式中的實踐[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15,35(3):396-399.
[2]尹戰海,程青青,李志強.基于翻轉課堂的臨床醫學教學模式研究[J].中國醫藥導報,2016(7).
[3]庾更緒,郭美霞.如何將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實施于臨床醫學教學[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5(5):9-10.
醫學創新論文 篇2
一、人文精神是醫學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基石
建設小康社會需要大量的具有很高人文素養的創新型醫學人才。河北醫科大學是地方性重點醫學院校,面臨國家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有限、招生規模擴大、教育教學資源相對緊張和人力市場需求變化等諸多挑戰。河北省衛生事“十二五”規劃明確了“建立環首都綠色醫療服務基地”的目標,將環首都綠色醫療保健服務項目納入與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的合作協議,圍繞首都地區日益增長的醫療保健康復服務需求,建設5個集醫療、保健、康復于一體的健康產業基地。為落實省委十二五衛生事業發展規劃就需要大量的具有很高人文素養和人文精神的創新型醫學人才。
二、融匯人文精神醫學創新人才培養的有效途經
為把人文精神的培養和教育貫穿于整個醫學創新人才的培養目標之中,學校明確提出了“立足河北、服務京津冀、輻射全國”的戰略定位;構建了“優化學生生源結構、構建梯型專業層次、創辦國家特色品牌專業”的特色定位;形成了“貫徹人文素養培養主線、創新教育教學理念、深化課程體系改革、突出職業精神培養、落實創新教育根本”的教育模式;探索出了“一個戰略、兩個體系、三個結合、五個能力、六個平臺,五個環節”醫學創新人才培養體制。
(一)實施專業品牌戰略
按照突出品牌專業建設、促進傳統專業發展、提高新辦專業水平、根據社會需求增設新專業的建設目標,建成了7個國家級特色專業、9個省級特色專業、8個省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其中3個項目被推薦參評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二)構建“兩大”人文學科課程體系。圍繞醫學創新人才的培養,加大了人文學科的比重,形成了以“兩課”為主線的必修課人文社會學科群,以“人文精神培養”為主線的選修課學科群。主編并開設了中國醫學史、醫學心理學、醫學法律基礎、心理健康教育、醫學倫理學、醫學導論、護理倫理學、衛生法規概論、護士禮儀與美學、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等必修課程;開設了醫學與人文結合的理論類、文學賞析類和實踐類課程等三大選修體系;在課程教學中教師注重把人文關懷、人文精神、創新思維等滲透到每一教學環節;貫徹讓學生早期接觸社會、早期接觸臨床、早期接觸病人并早期體現和實施人文關懷的理念,不定期組織學生到社區實踐、去敬老院進行人文關懷的實踐教育,組織學生到貧困地區送醫、送溫暖,拉近學生與社會的距離。后期學習階段,把人文關懷滲透到臨床教學的每個角落。
(三)突出“三個”結合的教育理念
為培養醫學創新人才,學校及時更新教育教學理念,提出了“三個”結合的教育教學思想。一是人文學科與醫學學科的滲透,在培養方案的制定和教育教學實施過程中突出了醫學主動與人文社會學科的交叉,把人文社會學科的理論和方法應用到醫學研究和醫學教育中來,在培養目標中強調了人文素質培養目標,強調了人文精神的培養,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在臨床教育階段實施醫學人文關懷要求學生書寫人文病歷;二是職業能力與職業精神培養的結合,運用人文社會學科的理論和方法,激發學生的職業興趣,塑造學生的職業精神;三是專業基礎與學術前沿的結合,讓學生早期接觸臨床,早期接觸前沿,早期接觸社會,加強理論,突出實踐,注重科研,在實踐中培養創新能力。
(四)明確了“五個能力”培養目標
圍繞醫學創新人才的培養這一目標,提出了從“五個”能力的培養上做文章,一是培養學習能力、研究性學習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醫學與人文社會學科的交叉滲透,醫學科學的發展突飛猛進,醫生就要本著不斷學習和終身學習的理念,才能勝任本職工作,才能成為一名優秀的醫生;二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醫學科學是循證醫學,傳統醫學的思維模式是強調證據,而現代醫學強調的是在循證的基礎上強調創新,這就要求醫學教育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反思思維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三是培養合作共事能力。醫學工作強調的是團隊,需要各方面人才的通力合作,因此,在醫學教育中強調團隊精神的培養十分重要;四是培養科學研究能力。為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和職業精神,在藥學院設立了“專業輔導員制度”,從中青年教師中選擇具有博士學位或者副教授資格老師擔任年級專業輔導員,其主要職能是配合專職輔導員的工作,做好學生專業學習輔導,包括專業意識的穩固、專業學習方法和學習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科研方法科研素養的養成。以鞏固專業思想為主線,培養藥學精神和職業素養;以創新人才培養為目標,把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培養作為工作目標;以課外科技創新團隊為載體,形成了一批國家級課外科技創新成果;五是培養信息的綜合處理能力。在醫學生開設醫學文獻檢索和計算機輔助設計課程,把信息技術和醫學技術有機結合。
(五)構建創新教育“六個”平臺
圍繞職業精神培養、專業技能訓練和創新能力培養,構建了“六個”創新教育平臺。一是以學術交流為平臺,把創新素質教育和豐富的前沿學術活動相結合,廣泛開展多種形式的學術活動,用學術氛圍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科學精神,激發創新思維;二是以重大科研項目為載體,把創新素質教育和教師的科學研究結合起來,鼓勵大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活動,讓學生早期接觸科研前沿領域,推動高素質醫學創新人才工程建設;三是以前沿學科為依托激發創新意識、培養綜合創新能力;四是以河北省創新教育評估體系為依據,在專業培養方案中設立創新素質教育課程,在臨床醫學專業設立《現代醫學實驗技術》、在藥學專業開設《藥學實驗與技術》課程。把創新素質教育與人文精神的培養相融合,在實踐能力培養中,減少重復和驗證性實驗,加大綜合性實驗的比例,鼓勵學生開設設計性實驗;把創新教育和臨床研究相結合,充分利用臨床教育和科研資源,培養臨床技能和科研結合型創新人才;五是以校、院系三級創新教育基地為核心,各學院成立相應創新素質教育領導機構和專家組織,鼓勵學院開展豐富多彩的學術活動和創新素質教育,形成學院特色;六是以大學生創新設計比賽和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為導向,提高大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水平。近五年來,設立校級“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87項,324名學生參與,學校被遴選為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實驗項目訓練基地,8個項目被評為第二批國家級項目大學生訓練項目。
(六)建立“七個”創新教育保障機制
為確保創新教育的實施,學校制定了相應的保障機制。一是政策保障體系;二是創新教師保障體系;三是經費保障體系;四是三級創新教育基地體系;五是考核評估與獎懲體系;六是教學資源優化體系;七是創新教育成果轉化和宣傳體系。三、融匯人文精神醫學創新人才培養的主要成果經過近7年的研究與實踐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一是構建了醫學人文社會學科課程體系和臨床醫學和藥學專業創新實驗課程體系;二是出版了醫學人文社會系列教材、《現代醫學實驗技術》教材、《藥學實驗與技術》;三是形成了一批大學生課外科技創新成果。2007年以來,學校共獲得河北省特等獎5項、一等獎6項、二等獎18項、國家二等獎2項,其中,《齊墩果酸共晶研制及熱力學研究》榮獲國家級二等獎,并獲得交叉創新獎二等獎。這是學校首次在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榮獲國家級二等獎,并在首次設立的交叉創新獎競賽中榮獲國家級二等獎,取得歷史性的突破;四是形成了較為成熟的專業輔導員制度;五是本研究獲得2014年河北醫科大學教學成果一等獎。
醫學創新論文 篇3
摘要:結合動物醫學專業情況 ,闡述了實踐教學在高校高素質創新人才培養中的重要地位 ,探討了動物醫學專業實踐教學改革與創新的基本途徑 ,認為實踐教學應著重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科研素質 ,以提高其創新能力和創新素質。
關鍵詞:動物醫學
1.當今形勢下,動物醫學專業本科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就2011年就業形勢發表了我國第一本專門闡述人力資源狀況和政策的《中國的人力資源狀況白皮書》,發言人尹成基就當前中國就業壓力情況和存在的矛盾作出了闡述:2011年中國就業形勢非常嚴峻,勞動力供大于求的總量性矛盾非常突出。2011年高校畢業生預計將達630萬人,還有初高中畢業后不再繼續升學的學生600萬人左右,另外,還有大量的城鎮下崗失業人員、軍隊退伍人員需要安排就業,全年需要就業的人員將達2400萬人左右,而目前只能安排1200萬人就業,就業形勢非常嚴峻。
四川農業大學動物醫學專業先后被四川省教育廳評為四川省省級“品牌專業”、國家教育部立項建設為“國家級特色專業”等,2011年入選四川省“高等教育質量工程”專業綜合改革建設專業,動物醫學專業已成為最受我校學生歡迎的專業之一,多年來畢業生的就業率達100%,但隨著近年來動物醫學專業本科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畢業生就業的形勢非常嚴峻。
2.現在農林院校動物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普遍存在的問題
以就業為導向的動物醫學專業教學指導思想是:為社會培養既懂專業理論知識又具有實際動手能力的高素質動物醫學專業人才。根據動物醫學專業的特點及教學指導思想,本專業的教學上還存在以下方面的問題。
2.1教學形式單一:以理論課程為主,臨床實驗操作為輔。
本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是既掌握扎實理論基礎知識,又具有從事具體臨床工作的能力的技能型人才,而本專業的課程教學主要以課堂傳授知識為主,與教學相關的實驗課程不多,且基本都是實驗室實習,教學與臨床實踐全面結合的渠道較少;受專業特點的制約,不能進行成批量的或長時間的實習而導致學生參與生產實習的力度不夠,使得學生只有理論知識,而實際動手能力相對比較薄弱。
2.2考核方法不完善。
考試模式還是傳統的平時成績加期末考試,不能體現學生的實際臨床動手能力。沒有實施考教分離。
2.3師資力量不足,科研任務較重。
專業課程都是綜合性學科,它決定了教師不僅要懂理論知識,而且要懂臨床生產實際等知識。目前,在我國大學教育中,大部分教師專業知識面比較窄,復合型人才較少。而且中國高校教師由于科研任務較重,教學質量得不到足夠的保證,使得本科生教學質量得不到有效提高。
3.動物醫學專業人才為適應社會的需要,必須進行教學改革和創新
3.1教學內容、方法手段改革。
依照目前狀況,動物醫學的課程大部分是以理論為主導的,與課程相結合的臨床實踐課不多。針對這一情況,在教學內容、方法手段上進行改革。
3.1.1教學內容改革。教學內容根據農業院校教學的要求,突出基礎理論知識的應用和實踐能力培養,基礎理論教學要以應用為目的,以必要、能用為度,關鍵是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3.1.1.1實現課程結構的綜合化并體現職能技能的培養。單一課程知識講授不夠合理,不僅會造成“過渡學習”的浪費,割斷學科的聯系,而且難以形成解決問題所需要的綜合能力,造成“學而無用”。動物醫學專業課程加強與其他學科的知識聯系,采取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方式。根據考試需求和人才市場對動物醫學專業素質的需要、就業市場信息和崗位技能要求確定專業課程的具體實施內容,授課內容緊緊圍繞動物醫學服務社會畜牧業生產的內容展開。
3.1.1.2增加實訓實踐教學內容,培養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為了增強動物醫學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在按照實踐性環節教學大綱教學的基礎上,加大了實踐教學內容的比重。主要包括課程實訓教學、校內模擬實訓、校外學年實習、校外畢業實習、畢業設計(論文)等內容。積極推行工作和學習結合,重視學生校內學習與實際工作的一致性。積極推行校內實訓和畢業實習的實踐教學模式。對學生進行綜合技能模擬的強化訓練,專業的實訓時間在一年左右,實踐性環節的學時占總學時的40%以上。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所有專業實訓、實驗課程開出率均達100%,實踐教學滿足了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整個實踐教學效果顯著。
3.1.1.3教學方法手段改革。恰當的教學方法和先進的教學手段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教學實施中以質量保證為宗旨,積極進行教學方法改革,大力推廣病例式、討論式、啟發式等教學方法,改革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方法,全面提高教學效率,保證教學質量。
病例式教學——通過大量的病例導入,引出并掌握各個知識點;主要做法是結合課堂內容,選取相關病例,要求學生圍繞該病例運用所學的知識進行分析,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討論式教學——為鍛煉學生的思維和表達能力,選取一部分知識點讓學生組織討論,提出并闡述自己的防治觀點,學生討論熱烈,運用此方法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達到了教學目的。
啟發式教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啟發學生的思維積極活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獲得知識,發展能力。 積極開展多媒體教學。舉辦多次教師多媒體課件制作知識培訓,使多媒體課件制作水平明顯提高,基本實現PPT教學,教學效果較好,得到了學生的充分肯定。多媒體教學在有限的學時內增大了課堂教學的信息量。既可以使教學變得輕松、活潑,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解決黑板板書中不便、費時等問題。利用校園網搞好輔助教學,增加網上課件的數量。讓學生可以在課外隨時上網學習本專業課程。利用學院網絡資源,擴大了學生的學習空間和延長了學習的時間,方便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并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3.2教學模式改革。
采用“課堂+實驗室”、“課堂+實踐基地”、“教學+公司”等教學模式。將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結合作為高等農業院校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點。加強實訓和實習環節,重視學生校內學習與實際工作的一致性,鼓勵并創造條件讓學生利用暑期、節假日和課余時間到校內實踐基地、養殖場實踐實習,使其在走出校門之時即能適應社會需要,實現畢業和就業的“零距離”。
3.3考試模式改革。
高等農業院校考試改革就是要按照素質教育的方針,通過考試觀念、內容、形式、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充分發揮考試的功能,從而實現教育目標。
3.3.1更新考試觀念。樹立以“能力測試”為中心的考試觀念。建立以“生產實踐知識、操作技能和理論知識綜合于考試”的考核評價體系,通過考試的引導作用,提高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自學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等。始終堅持樹立現代教育觀、人才觀和考試觀,轉變那種妨礙學生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發展的教育觀念、教育模式。不是單純以課程和教材知識的難度、深度和考試的分數衡量學生,而要把考試真正當作實現教育現在動物醫學本科生過程中的一項有效手段,而不是教育目標自身。
3.3.2改革考試內容,確立考試的能力導向。考試命題嚴格按照教學大綱要求,根據課程所涉及的知識、能力、素質的要求,對課程的知識、能力、素質進行分析細化,然后根據這些特征確定教和學的方法,最后確定課程效果的評價方法和考核大綱。考試內容能夠反映學生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況,以及分析與解決問題的綜合運用能力,而不是課堂教學內容的簡單重復,多給學生提供探索的機會。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標新立異,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使考試真正能夠對學生知識、能力、素質進行全面測試評價。
3.3.3構建多種形式的考試體系,突出高職特色考試方式突出了多樣性、針對性、生動性,不是只限于筆試,還采取了臨床實際操作考試、生產場站生產知識考核等多種多樣的形式。課堂評價也是重要方式,教師應在教學活動中觀察和記錄學生的表現,還可以通過面談、正式課堂作業、自立項目調查、書面報告、討論問題和寫論文等方式考察和評價學生。例如在《獸醫產科學》這門課中采用這樣的考試方式,學生自評占5%,實驗室操作占10%,教師平時考評占10%,臨床實際操作占30%,生產場站占20%(校內、校外各10%),期末卷面成績占25%。全面衡量學生本學科的學習成績。
3.3.4加大考試管理的工作力度,不斷完善考試管理體制。
首先,建立了科學的考評體系。在深入調查研究、認真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學習和利用現代教育學、心理學的成果,研究和規劃考評體系,制定了各種類型考試試題質量的評價標準,為課程考試質量的客觀、科學、公正提供保障。
其次,建立健全考試結果評價和反饋機制。對考試成績結合課程總結性考試和平時考核進行綜合評價。同時,建立考試結果分析,總結教學經驗教訓,發現問題及時糾正,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反饋渠道和溝通機制。
最后,做好考務管理工作。健全了課程教學大綱、考試大綱的建設,實行“教考分離”。加大考試管理工作力度,不斷完善考試管理體制,重點抓好命題、制卷、監考、閱卷、評價等工作環節的科學規范管理。理順好各部門之間的關系,嚴肅考風考紀,突出考試的公正性和規范性。
3.4大力提高本專業教師素質。
由于動物醫學專業的大部分年輕教師是畢業后就直接從教,專業知識面比較窄,因此要強化教資隊伍建設,建立專業教師隊伍。
3.4.1堅持培養與引進相結合的方針。對于學歷高、實踐經驗少的教師,建立參加企業實踐鍛煉制度,了解行業發展趨勢,提高自身實踐能力;輪流參加實訓基地的教學和建設工作,提高實踐教學能力。拓寬引進人才的渠道,改變單純從高校畢業生中引進教師的做法。增加從企事業單位、國外留學生中引進高層次人才的比重;通過有計劃地引進或送出培養的方式,逐步改善師資隊伍的知識結構,加快教師的培養。
3.4.2堅持專兼職互補的方針。聘請其他高等院校的教授、行業專家為本專業的客座教授;聘請具有一定理論基礎和豐富實踐經驗的行業能手擔任兼職教師進行“項目指導”,優化教師素質隊伍結構。組織教師參與職業獸醫師資格考試。通過對現有教師的培養,使本專業90%以上的教師不僅具有扎實的理論知識,而且具有一定生產實際操作技能和生產管理經驗。
3.5建設實習、實訓課程高專人才培養的目標。
學校領導決定了實習課程、教學實踐課程和實踐基地建設在多元整合的課程體系中的重要地位。為此,本專業重點加強了臨床診斷、臨床技能培訓和競賽等實踐課程的建設,在校內建立了實習農場和校內實踐基地。在校外積極與企事業單位聯系,建立實習基地,滿足學生校內、校外實習生產實踐的需要。
4.教學改革所帶來的成果
4.1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增強。
動物醫學專業通過教學改革和創新,學生在大學期間通過在校學習了扎實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技能;學生畢業后,就能夠第一時間適應用人單位的崗位。
4.2就業競爭實力增強。
本專業近五屆畢業生的就業率均達到100%,動物醫學專業畢業生表現出良好的綜合素質,受到用人單位的肯定。
4.3社會評價好。
通過對部分07屆畢業生的跟蹤調查,得出用人單位對07屆畢業生的總體評價。統計顯示,評價“較好以上”為98.5%,“稱職以上”為100%,對就業指導工作的滿意程度達99.8%。從用人單位的反饋情況來看,他們愛崗敬業、吃苦耐勞,畢業之后即能勝任本職崗位工作;他們思想積極向上、思維活躍,具有一定的創新能力;他們團隊合作意識強,在各項活動中表現出一定的組織管理能力;他們具有較扎實的理論基礎和專業知識,在工作中善于鉆研,能將所學專業知識融入到工作中,動手能力強;他們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具有較好的人際關系。集體觀念強,誠實可信。
總之,農業院校教育中的動物醫學專業的教學應該以就業為導向,以市場需求為依據,培養出不但能掌握扎實的動物醫學理論基礎,而且具有從事具體動物醫學業務工作的能力,精通動物醫學、動物科學、臨床操作技術的基本理論和專業技能,有一定的專業外語和計算機應用水平,勇于開拓、善于創新、腳踏實地、精通業務、勤奮向上的高素質動物醫學專業技能型人才,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醫學創新論文 篇4
1 目前醫學生醫德教育的困境分析
1.1 教育主體的困境
醫學院校是對醫學生進行醫德教育的主陣地,但是市場化的社會公共事業發展導向和功利化的社會職業定位使很多醫學院校在進行醫學生培養時往往目標錯位、失位與缺位,缺乏對醫學生綜合素質的正確培養方法和途徑。醫學院校的管理者往往重視醫學基本技能培養,而忽視醫德素質教育。管理者的重視程度不一,直接反映在醫德教育隨意性強,缺乏制度化安排;在課程設置上重視醫學基礎課與專業課,而忽略醫德教育學科。制度是醫德教育的保證,要強化醫德教育的效果就必須進行相關方面的制度建設,以制度的規律性和穩定性來克服教育決策的隨意性,同時以醫德制度的常態化來保證醫德教育的有效性。由于缺乏制度性保證,教育決策者會因為對醫德的認識不足,隨意進行醫德教育的課程設置,比如直接涉及到醫德教育的醫學倫理學、生命倫理學等課程,在課程性質的界定、開課時間的安排上都相當隨便,很多的時候甚至為了保證專業課程而壓縮醫德課程的教育時間。另外醫德教育的課程設置不合理,也無法適應新時期對醫德教育的需要,目前醫學院校的醫德課程設置基本上還是以“兩課”教育為主,輔之以醫學倫理學、生命倫理學等少數課程。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認為“醫生應當具有優秀哲學家的一些品質:利他主義、熱心、謙虛、冷靜的判斷……”目前醫德教育課程設置的混亂使醫學院校培養的醫務工作者缺乏人文知識與人文關懷精神,甚至醫務工作者異化為單純的維護機體健康的技能載體。因此在制度缺失的環境中無法培養出希波克拉底所說的具備“哲學家”品質的醫務工作者。
教師是醫學生良好醫德養成的引導者,也在醫學生醫德教育中發揮著關鍵作用。由于醫德教育具有多學科交叉的特征,這就要求教師既要有扎實的人文知識,又要有豐富的醫學臨床經驗。然而從目前的醫學院校從事醫德教育的師資來看,大部分從事專業教學的教師要么是具有思想教育學和倫理學等人文社會科學背景但缺乏必要醫療知識與醫療經驗;要么是從事臨床工作,具備臨床經驗但是缺乏必要人文知識背景。教師在醫德教育過程中由于其學科背景的差異性,使得他們在教學過程中要么片面強調倫理道德規范的傳授,而不能將其結合醫療實踐過程進行生動闡述;要么僅僅突出臨床案例的教學,而不能將其上升到一定的理論高度,并無法將相關的人文知識與人文精神有機的糅合到醫德教育中。“醫德教育的特點是教育分化、教學分離與綜合并存,呈現立體多維的醫德教育結構體系”,因此教師的學科背景在醫德教育過程中明顯不符合醫德教育的特點,制約了醫德教育的正常進行與發展。臨床教師是醫學生高尚醫德形成的導向者和示范者,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臨床教師往往只教授醫療知識與技能,而淡漠了醫德的言傳身授,而“經濟人”的自我趨利性使得很多臨床教師沒有能為學生確立良好的醫德模范,當然也無助于醫學生良好醫德的形成。
1.2 教育客體的困境
在醫學院校的教育過程中,醫學生是教育的客體。醫德教育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提高醫學生醫德意識、培養其醫德情感、鍛煉其意志、樹立醫德信念,從而促進醫德行為養成的過程。因此,作為一個有思想、有主觀意志的個體,在醫德教育中,醫學生又不同于一般意義的客體,而是具有主體性的客體。這一主體性是與醫學生作為個體發展的人所具有的某些特征分不開的。醫學生作為青年大學生,其在人際關系的相互作用中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其道德彈性不如兒童與少年時期。道德觀可塑性的減弱,使得醫德教育的教育過程很難與醫學生的主體性相適應。根據主體性道德教育模式的觀點,受教育者作為主體性的個體,在接受學校的道德教育后,道德原則與規范內化于個體形成道德人格的過程,實際上是受教育者根據自身需要自覺主動地判斷、選擇、理解、整合并最終接受道德教育信息的心理過程。醫學生對于很多社會現象具有自我的判斷能力,能夠以一種獨立的眼光和批判精神審視外在環境的變化,他們比較注重自我完善和個性發展,對權威與說教不再輕易附和。對于教育主體所進行的教育行為以及通過教育行為所傳遞的外在道德原則與道德規范,醫學生會根據自我需要進行有選擇性的消化、吸收與內化。而這一道德人格的形成過程會根據教育客體在社會、經濟等外在環境的變化時的道德觀變化而得到不斷的調整。由于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轉型,醫學生要形成良好的醫德就必須抵御公共事業的市場化趨向以及市場的功利化趨向,而對于尚不具備完善人生觀與價值觀的醫學生,其良好醫德形成必然面臨較大的風險與壓力。
1.3 教育過程的困境
醫德教育過程是連接醫德教育的主體與客體的橋梁,它由醫德教育內容、醫德教育方式、醫德教育手段等組成。首先,現有的醫德教育內容是以傳統的醫德教育體系為基礎的,傳統醫德教育是隨著祖國醫學和醫德的發展,“經過中國古典傳統醫德教育、中國新民主主義傳統醫德教育和現階段傳統醫德教育并吸收西方醫德教育長處而形成的有中國特色的醫德教育體系。”這一醫德體系雖然在衛生事業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它卻并未解決在臨床醫德建設方面出現的新問題,如其與現代醫學模式要求還存在距離,與現代醫學技術發展不相適應等,醫德教育者還是以治療病患疾病過程中的倫理為主要的教學重點,在教學中僅強調精湛的醫術與高尚的醫德相結合,卻并未拓展到生命以及預防、衛生管理層次等等。其次,傳統的醫德教育方式在一定歷史階段對醫學生的醫德觀念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隨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及大學生認知方式的迅速變化,這一情況也發生了改變,學校德育很難真正地打動學生的心靈,不少學生普遍存在著主觀道德上的知行脫節,言行不一。醫德教育方式并未隨教育對象的道德形成特點做相應的設計,就無法使醫德教育貫穿于醫學生的教育過程始終,而這也是造成知行分離的主要原因。
2 對醫學生醫德教育創新的思考
2.1 教育主體創新
教育管理者在教育系統中的地位以及其在醫德教育過程中的作用,要求其能夠在對醫學生進行醫德教育的過程中,自覺重視醫德教育,有針對性的將醫德教育滲透在日常的教學管理與學生管理過程。針對醫德教育制度化不足的情況,教育管理者應該進行相關制度建設,如設立醫學生醫德檔案、設立教育效果評估體系、設立醫德教育激勵機制等等。在完成必要的制度建設以后,應該將醫德教育貫穿于教育活動的始終,根據學生品德形成的規律,在課程設置上進行科學的論證,建立以醫技教育與醫德教育雙中心,“兩課”教育與醫德教育雙模塊的醫學教育模式。醫德教育必須貫穿于整個醫學技能培養的過程之中,從新生入學到醫學生走上工作崗位,都必須強調醫學生在具備醫療技能等“硬素質”的同時,具備高尚醫德這一“軟素質”,因此必須加強醫德教育在整個醫學生教育計劃中的比重。另外“兩課”課程重點在于強化醫學生世界觀與人生觀,科學的世界觀與人生觀構建了醫學生醫德的基座,在此基礎上包含有醫學倫理學、生命倫理學、醫學心理學、護理心理學、醫學美學、醫學語言藝術等內容的醫德教育模塊,將著重于培養醫學生畢業后在臨床實際工作中的職業道德修養。⑥因而雙模塊將思想道德教育與特定的職業道德教育進行了有機的耦合,以推動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教師作為醫德教育的主要參與者,應該在醫德教育遭遇困境時,以創新精神來推動醫德教育的發展。具體而言,具備人文社科知識的教師,應該有意識的學習一些醫療衛生知識,并且應該參與到臨床教學的觀摩活動中,以使其教學成更加生動。而具備豐富臨床經驗的教師在進行醫德教育時,在傳授醫療技能,結合醫療質量和誤診病歷進行醫德教育之外,也應當補充自己的人文精神,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以一定的理論深度來加強醫德教育的權威性。另外由于醫德教育具有階段性的特點,醫德教育的階段性使理論課教師與臨床課教師都有責任在醫學專業課教學的過程中有目的的加強醫德教育。教師素質的提高能夠幫助醫學生完成自我醫德的體系建構,而教師素質的提高又往往不僅反映在教師的知識結構上,同時也反映在教師的言傳身教過程中。
2.2 教育客體創新
為改善醫德教育的效果,有必要從教育客體方面進行創新,而創新點主要就在于教育客體主體性的正確發揮。醫德的形成有一定的自身規律性,其主要的道德形成軌跡應該包括有道德發展判斷、道德情感培養與道德行為養成等部分。美國當代著名道德教育理論家科爾伯格強調道德是通過個體與其所在社會環境的相互作用不斷發展的。這一說法使得教育者能夠明確醫學生的道德發展過程可以借助其主體性,通過自我的智慧努力探索,不斷提高。由于教育客體擁有醫德形成過程中的主體性,因此教育者可以鼓勵醫學生接受理性的自我指導與自我選擇。通過醫學生的理智和思維參與過程幫助其自身做出判斷和決策,從而提高自我道德水準。道德情感培養是醫學生形成良好醫德的重要途徑,而情感培養可以在教育客體的主動性發揮過程中完成。社會道德傳統有助于情操的發展,醫學生在吸收道德傳統的基礎上可以對道德傳統的某個方面進行增益與改造。醫學生作為醫德教育的客體,其參與自我醫德的建構過程也是其實踐醫學人文精神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醫學生必然會經歷種種親社會行為,這些親社會行為會培養醫學生的道德情感,使其在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同時,學會換位思考,以依情體驗,培養與提升醫德水平。美籍心理學家班杜拉的現代學習理論認為人的學習活動是人的認知、行為和環境三者交互作用的過程。在醫學生醫德學習活動中,三者的交互作用發揮著重要的.影響力。醫學生的醫德養成必然經歷一個社會化過程,這種社會化一方面表現為醫德形成的來源包括有社會形成的道德意識與道德觀念,另外一方面表現為醫學實踐過程中的行為體現醫德意識與醫德觀念。通過醫德的社會化,教育客體可以通過主體性來整合社會道德體系與職業道德實踐,從而使個人醫德得以成熟與延續。
2.3 教育過程創新
現代醫學模式由單一的生物醫學模式轉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要求醫德教育不能夠僅僅著眼于規范醫務工作者在醫療服務行為中的“消極”遵循醫德規范,更為重要的是醫務工作者應該在服務過程中積極的參與到服務對象生理與心理健康的恢復過程中,并以此良好醫德構建和諧的社會健康狀況。這就意味著在進行醫學生培養時,醫德教育的內容應該從原來的“德藝雙馨”基礎上擴展到強調“健體”、“治心”相結合、“預防為主,防治相結合”、“社會主義人道主義與社會主義建設相結合”,這樣的教學內容適應時代的變化,能夠反映衛生事業大環境的發展,它要求教育者在組織教學過程中,除了強調傳統醫德教育以外,更應該加入生命倫理學、預防醫學、衛生管理學、醫院管理學、臨床心理學等學科的相關內容。在教育方式上,教育者應該將醫德教育與醫學生的道德形成過程做有機結合,在低年級醫學生中主要是以醫學生道德發展判斷和醫學生道德情感培養為主來設計教育方式,如使用儀式教育、校園文化等等方式,在臨床階段的高年級醫學生道德教育中以醫學生道德行為養成為主,如使用案例討論、榜樣教育等等方式來完成知行的重新統一。在醫學生成長過程中時時、處處強調醫德的重要性是完成醫德培養的必要條件。在教育手段上,教育者應該避免單純的課堂理論說教,在進行必要的理論傳授同時也應該使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來加強醫學生對醫德知識的接受意愿。比如可以借助于課堂的多媒體傳遞信息的多層次、時效性和生動性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也可借助于網絡平臺,拓展醫德教育的第二課堂,以易為醫學生接受的方法使其在信息時代接受網絡所帶來的醫德教育信息,從而成功構建個人良好醫德風范。
醫學創新論文 篇5
現代醫學模式正在從單一的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會醫學模式轉化,新的醫學模式強調人體的健康在于生理、心理及社會三者的協調與平衡。而形神論與新的醫學模式本質上是一致的,為新的醫學模式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持,并將成為人類醫學向高層次發展最堅實的理論基礎。因此,在中醫心身醫學興盛的同時,挖掘具有中醫特色的形神理論指導心身疾病治療,有助于進一步提高中醫心身醫學的臨床應用。
1產后抑郁癥
1.1基本癥狀
古代中醫書籍并無產后抑郁癥病名的具體記載。古代對該病表現出的各種癥狀辨證歸入產后諸癥范疇。產后抑郁癥與其它原因引起的抑郁癥不同,產后抑郁癥是一種介于產后精神病與產后憂郁的精神性疾病,屬于現代心身疾病,即中醫“形神病”范疇。產后抑郁癥一般發生于分娩后的數天或數周,其發病率較高,流行病學研究5顯示:歐美國家發病率為13%?19%,國內患者發病率為18%?30%,因此亟需引起廣大醫務人員與患者的重視。產后抑郁癥臨床表現為抑郁、悲傷、沮喪、哭泣、易激怒、煩躁、疲勞、失眠、注意力不集中、對事物缺乏興趣、社會退縮行為、擔心自己或嬰兒受到傷害,甚至嚴重者可能有殺嬰或自殺的行為。
1.2發病原因
目前,產后抑郁癥病因尚不明確,可能與遺傳、心理、妊娠、分娩及社會等因素有關。
1.2.1心理學因素根據心理學因素調查顯示,焦慮因素可能造成孕婦的不良心理反應,甚至出現自殺或殺嬰的傾向。采用愛丁堡產后抑郁調查表(EPDS)和艾森克個性問卷,調查發現:高神經質、低外傾性、低宜人性及低嚴謹性是導致抑郁癥的易感因素;自信度低、社會經濟地位差和單親家庭等造成心理缺失感的孕產婦更容易患有產后抑郁癥。
1.2.2生理學因素調查研究發現,遺傳、身體狀況、激素水平、分娩等因素均被認為是誘發產后抑郁癥的重要原因。
1.2.3社會因素產婦從自己的社會關系獲得的來自他人尤其是家人或伴侶的物質及精神上的幫助和支持,對產婦的精神健康較為重要。若來自社會的支持較少,半數以上會出現產后抑郁癥。
2產后抑郁癥防治
產后抑郁癥主要病機為氣機失調、情志抑郁,因此預防產后抑郁癥須做到“形與神俱”,重視身心同調。
2.1產后抑郁癥預防
3.1.1做好產前心理預防醫護人員要認真告知產婦分娩過程的安全性,盡量減少不必要的心理負擔,以防加重生產過程;家人要給予產婦最大的精神安慰,幫助患者樹立最大的自信心,保持良好心態。
3.1.2創造溫馨舒適環境產婦經歷人生的又一次重大轉變,不僅消耗大量體力,而且要承受其他人無法理解的心理震蕩。因此,產婦最需要的即一個安靜、舒適、溫馨的環境,幫助產婦適應變化,盡量減少不必要的打擾。
3.1.3創造良好家庭氛圍產后是產婦情感最脆弱的時候,面臨著身份的改變和人生轉折,各種精神刺激易被放大化,尤其是孩子的性別、產婦的體型、孩子出生造成的經濟問題等。家人則更應該多關心產婦身體和心理上的變化,避免產婦出現駁逆心理。
2.2產后抑郁癥治療
2.2.1心理治療心理治療是指在心理學理論指導下有計劃、按步驟地對確定對象的心理活動、個性特點或心理問題施加影響,幫助向預期目標變化的過程。目前國外治療產后抑郁癥主要采用心理療法和藝術療法,且以心理療法為主。心理療法主要包括認知行為療法、人際心理療法、非指導性咨詢療法、信息支持療法等。與國外類似,國內也采用認知行為療法、信息支持療法、非指導性咨詢療法,但仍處于借鑒階段。目前,國內關于問題解決療法的研究有助于治療產后抑郁癥,但人際心理療法方面的研究尚不深入,缺乏相應的理論研究。此外,國內采用的藝術療法比較單一,且多以音樂治療為主。
2.2.2藥物治療根據臨床療效結果顯示,中西醫結合治療產后抑郁癥效果比較顯著,不良反應少且程度較輕,有助于盡快緩解病情,減少患者及家庭的痛苦,避免不良事件的發生。
(1)疏肝解郁藥配合抗抑郁藥。邵愛琴等采用帕羅西汀配合中藥治療效果顯著,其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評分較單純西藥治療組顯著下降。
(2)疏肝養血活血法配合抗抑郁藥。王春香等采用疏肝養血活血法辨證治療產后抑郁癥患者,對照組給予氟西汀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自擬解郁湯治療,分別測定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4周后HAMD評分。實驗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且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較低。
(3)養心解郁法配合抗抑郁藥。朱臨萍采用養心解郁湯配合帕羅西汀治療產后抑郁癥患者100例,結果顯示帕羅西汀聯合養心解郁湯治療產后抑郁癥療效顯著,明顯緩解抑郁癥狀。黃春蕾等將60例產后抑郁癥患者隨機均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對照組給予舍曲林,治療組加用補心湯,治療4周后,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且不良反應發生率較低。鄭小青將104例產后抑郁癥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52例,對照組給予氟西汀,治療組加用天王補心湯加味,結果顯示治療組療效更佳,且復發率明顯降低。
2.3心身疾病
2.3.1基本癥狀心身疾病又稱為心理生理疾病,是指主要由心理、社會等因素引起的一類軀體疾病。中醫理論認為情志異常導致的機體氣機紊亂是心身疾病的主要病機。趙志付認為心身疾病發病首先傷肝,肝心同病,多發展為肝腎陰虛或肝脾腎陽虛證。武成認為情志因素是心身疾病的主要病因,同時也是癥狀。
2.3.2心身疾病治療古代醫家治療心身疾病大多采用純心理的治療,但大量普遍的心理疾病必然會導致臟腑病變,因此應強調“心身同治”“心身并調”。何振峰等認為采用一定的心理治療,可促進患者的心理和生理上轉變,以達到心身同治的目的。孫愛云提出從腦論治心身疾病,并采用藥物同時配合心理疏導以達到治療目的。張麗萍等提出從脾胃論治心身疾病具有現代科學依據,臨證應用亦可取得確切療效。
3結語
由于產后抑郁癥沒有突出的臨床特征,因此臨床上往往受到廣大醫務人員的忽視,得不到及時的關注和治療。防治產后抑郁癥應該立足于中醫理論,做到形神并調、心身同治,盡量避免產后抑郁癥的發生,降低其對家庭和社會造成的危害。促進中醫現代化,推進中醫治療婦科疾病的進程,不斷提高中醫學術地位和學術水平,以期為產后抑郁癥的臨床治療提供參考依據。
醫學創新論文 篇6
1大學生創新理念的提出
20世紀初,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德首次將“創新”視為經濟增長的內生變量,他在《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提出了“創新理論”。面向知識經濟時代的國家創新體系是大幅度提高我國國家創新能力的基本保證,深化教育改革要把體現知識經濟特征的創新理論引入、融合到學校的教育理論體系中,構建創新教育模式。如何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已成為我國教育改革最為重要的內容之一[3]。創新意識是指人們根據社會和個體生活發展的需要,產生創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觀念的動機,并在創造活動中表現出的意向、愿望和設想。它是人類意識活動中一種積極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現形式,是人們進行創造活動的出發點和內在動力,是創造性思維和創造力的前提。創新精神,是指在解決問題與學習過程中,推動主體運用變化、組合等創新手段進行探索,從而得出創新成果,獲得創新知識與創新能力的、受主體個性特征(如動機、情感、興趣、態度等)制約的一種特定心理狀態。創新能力,概括地說是指提出設想、解決問題的能力,是運用一切已知信息,產生出某種新穎、獨特、有社會價值或個人價值產品的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是人們產生新認識、新思想和創造新事物的過程。大學生創新能力是由相關的能力組成,如認識能力、學習能力、分析能力、判斷能力、觀察能力、記憶能力等,是各種能力的組合。我國教育改革要實現教學創新理念就應該從注重教師的主導作用,忽視學生的主體作用,改為學生的主體作用為主、教師的引導作用為輔;從以理論知識的掌握為教育主要目標,忽視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改為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而我國高校傳統的實驗體系完全依附于理論課程,只是理論教學的輔助手段,即驗證性的教學,無法為這種教學創新理念提供支撐。這種實驗教學忽略了實驗內容之間的外在邏輯關系,尤其忽略了主體的能動性,以及主體行為手段方式和方法的多樣性與綜合性,因此本身沒有自成體系,無法給學生以探索性的思維空間。要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能力的高校人才,應加強應用性、設計性、綜合性、創新性實驗,使實驗室成為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掌握科學技術與研究科學理論和方法的大課堂,使其畢業后能夠迅速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
2實踐教學要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研究型軍醫大學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應該確立精品意識,提高培養層次,實施精英教育,使得大學本科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并且為研究生教育提供一流的優質生源。在實踐教學環節中,學生是實踐的主體,教師起引導作用。教師只有激發學生實踐的興趣,使學生采用自主發現、自主探索的方式進行實踐,才能取得較好的實踐效果。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激起學生探索、發現和想象的愿望,激活學生實驗和表現的欲望,讓學生的思維、心態始終處于動態的興奮之中。教師的主要任務是作“引路人”,引導、幫助他們,著重培養他們探索知識的能力,重視智能的開發,讓學生學會如何掌握知識和運用知識,培養他們的綜合應用能力,樹立創新意識,讓學生從最初的被動接受者,逐漸成為一個充滿主動精神的主體。基礎醫學綜合實驗課程打破了以課堂書本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樹立了以學生教學活動為主體的觀念[4]。通過增加“三性實驗”比例,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三性實驗既指綜合性實驗、設計性實驗、自主性實驗。在我校基礎醫學的各門專業課程實踐中都不同程度地開設了三性實驗,但由于課時的限制三性實驗的比例較小。基礎醫學綜合實驗課程在綜合實驗階段開設了8-10個綜合性實驗,使學生強化實驗操作、掌握實驗方法,培養學生觀察記錄實驗結果、收集整理實驗數據的能力,對實驗結果進行科學分析、邏輯推理,最后得出恰如其分的結論。重點是鼓勵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提出問題并分析、解決問題,培養其創新意識。通過課外科研活動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科學實驗是人類認識自然最終改造自然的最直接活動。只有在不斷的實踐經驗中建立起較強的科技開發能力和科研創新能力,才能創造新知識。學生參加科研活動是培養創新意識和能力的重要環節,加強大學生的課外科研訓練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徑[5]。學生課外科研是基礎醫學綜合實驗課程的一項重要內容,即探索性實驗階段,目的在于增強學生實際動手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初步使學生具備科研創新意識。這門課程要求學生自己提出實驗設計、開展課外科研活動,這是實現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相結合的重要環節,不僅能夠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而且還激發其求知興趣和學習主動性,從而發展了創造性思維,培養了好奇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綜合實驗技能和科研素質。通過課外科研活動,學生不僅可以觀察實驗現象,分析實驗數據,總結實驗結果,更重要的,實驗也是一個積極的、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創造過程,是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發現優秀人才的最佳場所。這樣在整個課外科研過程中,學生能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獨立思考,運用所獲得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即在實際工作中培養了創新能力。
3實踐教學的開放性原則
實踐教學的發展趨勢一定是由封閉走向開放,學習和教學方法將呈現出多樣性和開放性。教學實踐課程的實質就是在教師引導下,讓學生開展自主進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基于學生自身的課程選題、專業條件以及社會經驗和生活閱歷,理論聯系實際,這就需要課程自始至終要處在一種開放式的狀態下。所謂開放式,是指學習過程不僅是在課堂上,也可以通過課堂外來進行。教學課題不僅可以來自教材或指導教師,也可以來自生活,來自學生。教學方法中運用啟發式、探索式、研究式等方法,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研究,獲取知識。要體現靈活多樣的開放式教學模式,要求教師既是指導者,又是參與者,既重視教師對學生的指導,也重視教師從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吸取營養,總結經驗。總之,開放式教學要體現在課堂的開放性、課題的開放性、實驗室的開放性等方面,給每個學生提供更多的參與機會,讓他們在實踐中得到鍛煉。
4適應學科專業發展的實際需要
課程實踐教學體系必然涉及實踐內容,而其必須緊密依托本課程資源的實際。實踐課程內容在與學生興趣結合的同時,需把握并引導學生適應本領域發展的實際需要與趨勢,這既符合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標,并且為研究生教育提供一流的優質生源。基礎醫學的專業課程內容非常豐富,我們可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精心選擇那些既有操作性、可行性,又有較高理論支撐或較高技術含量并符合本學科實際需要與發展趨勢的內容,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在實踐內容的銜接方面,可在基礎醫學各學科專業課程的基礎上,合并內容重復或類似的實驗項目,減少驗證性實驗比重,提高設計性和綜合設計性實驗項目的比例。
5基于創新能力培養的基礎醫學綜合實驗課程體系的構建
基礎醫學綜合實驗課程的改革經歷了十年的運行實踐,改變了以往實驗課依附于理論課的狀況,成為一門新發展的獨立課程,深受廣大學生的歡迎,也獲得了同行的認可。
5.1內容體系改革基礎醫學綜合實驗教學有理論課、實驗課、學生探索性實驗和網絡課程等形式。本課程對原來零散、重復的實驗內容進行調整、更新、重組,形成以培養高素質人才為主線、多學科設計性綜合實驗為主體的結構框架,具體內容由“基本理論和技能訓練、綜合能力訓練、創新能力訓練”三部分構成的新課程。基礎醫學綜合實驗打破了以課堂、書本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樹立以學生教學活動為主體的觀念,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使課堂由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轉移;由以系統知識傳授為中心向以啟發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為中心轉移。
5.2方法體系改革基礎醫學綜合實驗將實驗課分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基本理論知識學習和基本技能訓練階段。主要內容有醫學科學研究方法介紹,文獻綜述撰寫,常用儀器和動物實驗基本操作方法等。布置學生撰寫文獻綜述和實驗設計。在大三第一學期的第2-3周進行。之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查閱文獻,撰寫文獻綜述和實驗設計。
第二階段,分析與綜合實驗階段。學生利用課堂時間做8-10個綜合實驗,重點是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此階段在學期的最后4周進行。
第三階段,探索設計實驗階段。根據學生的實驗設計、學生的特點和能力,有選擇性地實施學生自行設計性實驗。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使學生的個性化得到充分發揮。此階段在第一階段結束后直到學期末,由學生自主安排時間進行。
5.3考核體系改革本課程立足對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綜合測定,改革考試形式,改革傳統的理論考試加部分實驗操作的方法,實行綜合能力考核,將考試改革為:文獻綜述(30%)+實驗設計(30%)+實驗操作(10%)+探索性實驗操作(30%),以判定學生的綜合素質。為使評分統一、公正、合理,制定了綜合實驗評分標準。課程結束后認真統計分析學生考試成績,并按學校要求進行教學檔案管理。
6課程實踐考核評價建議
課程實踐考核評價體系主要涉及實踐教學質量的評價、實踐教學前后信息資料的收集和整理分析兩個方面。前者可準確反映實踐教學質量的水平,而反映教學質量的重要指標就是教師的教學能力,建立教師授課質量評價體系,可從學生評價、同行評價和教學管理部門評價等進行“三位一體”的總體評估。后者可通過學生評教、教師評學、教師間溝通等獲得課程實踐過程方面的信息,通過畢業生、用人單位和社會各界等獲得課程實踐效果的信息,從而實現較為完整、客觀、有效的評價。
醫學創新論文 篇7
繼續醫學教育是每個醫務人員完成醫學基礎教育后,進入的一種終生的醫學教育階段,它貫穿醫務人員的整個職業生涯。如何使醫務人員通過繼續醫學教育學習,不斷滿足社會需要,推動醫學事業發展,同時又能使每位醫務人員不斷吸取多方面營養,不斷架構自己新知識與技術體系,實現其人生價值,是繼續醫學教育的目的。要使繼續醫學教育達到這一目標,就要在教育觀念、教育內容及教育手段等方面不斷適應時代要求,不斷創新。
一、繼續醫學教育觀念創新
繼續醫學教育創新是時代的要求,所謂創新不僅是教育方法的改革和教育內容的增減,而應是教育觀念上的重新定位。要將培養觀念從繼承型向能力型、從單一技術型向跨學科復合型、從單純技術型向提高人文素質型轉變,培養融創新能力、醫學技術、人文素質為一體,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醫務人員,是繼續醫學教育創新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一是培養創新能力。創新是針對于傳統教育而言,傳統教育堅持的是“以追求傳統文化的輝煌成就及其歷史價值的昨天教育價值觀”。強調歷史知識遺產的繼承,科學技術成果的系統傳授,自然界普遍規律的掌握。在教育過程中,把受教育者變成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只是在發揮著一種“復制”前人的功能。如果要不斷推動醫學事業發展,需要的醫學人才不單單是歷史文明成果的繼承、傳授及普遍規律的掌握,而是在繼承的基礎上能夠憑借自身能力,不斷地創新,能主動積極地豐富和超越歷史和現實,從而推動人類文明不斷前進的創新人才。因此培養醫務人員的創新能力是繼續醫學教育的首要目標。
二是培養復合型人才。繼續醫學教育應建立大教育觀,培養復合型人才。繼續醫學教育學習不能只拘泥于醫學的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和新方法的學習,更不能要求所學知識“專業對口”。醫學科學發展,離不開多方面的知識積累。多門學科相關知識的融合,不但能促進相互發展,而且量變達到一定程度必將刺激產生知識的質變,從而導致新理論、新體系或新學科的誕生。因此,繼續醫學教育應改變單一技術的培養觀念,注重加強復合型人才培養,積極培養交叉學科人才,加速交叉科學發展。
三是提高人文素質。提高醫務人員的人文素質同樣是繼續醫學教育的重要任務。醫學是一門既有自然科學屬性又有人文社會屬性的綜合性學科。醫學模式從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就充分說明,現代醫學中滲透著人文關懷,而醫學也圍繞人文價值去實現醫學價值。同樣,只有將高尚的人文精神不斷注入醫學科學中,醫學才能充分發揮積極的正面效應。實現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兩者的理想整合,才能形成現代醫學的完整結構,也才能促進醫學的健康發展。因此培養醫務工作者的人文素質同樣是繼續醫學教育的主要目標。
二、繼續醫學教育內容創新
繼續教育觀念的創新,必將帶來內容不斷創新。繼續醫學教育培養觀念的創新,決定了它的目標將是多元化的,不是單一的,這就意味著其教育內容應更加寬泛,不只局限于醫學知識與技能的學習,應著眼于醫務人員在整個職業生涯中能跟進醫學發展的各方面要求。除技術領域的要求外,醫務人員更要有良好的人格和全面的素質,以適應社會,體現其人生價值。
一是著眼于整體素質的培養。整體素質包括以下幾方面:①著眼于醫學創新人才特性培養。②進行人文科學教育。③重視醫德教育。
二是學習多學科知識。現代科學技術不斷向高度分化與高度綜合的趨勢發展。不同學科之間的相互聯系越來越緊,相互滲透愈來愈深,不同知識、思想、方法聯結和融合在一起,相互借鑒和移植,可逐漸形成許多交叉新興學科。因此,醫學發展與其它許多科學技術的發展息息相關。繼續醫學教育要學習、介紹其它學科及相關科學知識,以促進醫學科學的發展,促進新學科的產生。
三是提倡有選擇性學習。選擇性是指每位醫務人員在接受繼續醫學教育時,對知識結構的選擇性、學習內容的選擇性及個體創新能力發展方向的選擇性。學習者在建立基于個人知識背景基礎上,圍繞個人需求來制定學習計劃,有選擇地進行個別化學習。現行傳統的以系統的課堂集中學習的模式,已不能滿足廣大醫務人員的個別化學習需要。而對學習者個人而言,信息時代新知識顯現的特征,要求醫務人員有敏銳的觀察力和強烈的求新欲,只有進行創造性地學習,才能達到培養創新能力的目的。
三、繼續醫學教育手段和方法創新
繼續醫學教育目標的多元化、教育內容的增加和不斷發展,對繼續醫學教育手段和方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加之現代教育技術不斷發展,為繼續醫學教育手段方法的創新提供了很好的條件。
一是發揮教育技術的作用。繼續醫學教育不同于在校學習那么整齊劃一。有內容廣泛、專業對象各異、教育層次不同等特點,應尋求多樣的、高效的實施方法。教育技術可以為這個目標提供可靠手段和技術保證。目前,教育技術在我國正處于理論和技術不斷完善階段。其職能在擴展,技術品種不斷增加,如電視技術、多媒體技術、虛擬現實技術、衛星通信技術、網絡技術以及高清晰度顯示技術等組成了教育技術這個新的大家族,制造出了電視教材、多媒體教材、虛擬現實教材、網絡教材等名目繁多的電子教材。在繼續醫學教育中綜合運用這些電子教材,可以活躍教學的情境,激勵醫務人員的學習動力。在電教教材的應用上也很靈活,可以集體學習觀看,也可以根據各人需要自行選擇學習研究,學習的場地可以任意選擇。以上這些鮮明的特點,使教育技術在繼續醫學教育中主導作用日益增強。
二是使受教育者由被動變為主動。繼續醫學教育方法創新的另一個特點,是使受教育者由被動者變為主動者。在傳統教育中,教育信息的發出者主要是教師。而我們提倡的教育方法,教師不再起權威的知識源泉的作用,而更主要的是起著信息編碼、選擇和發送的作用;同時教師在和受教育者的接觸中主要起組織指導、創設環境和解惑的作用,不是完整地、系統地直接向受教育者傳遞教學信息的角色。受教育者除了從教師處獲取信息外,還可通過書本、音像制品、網絡等其他教育者(信息源)處獲取信息,使繼續醫學教育學習者有充分的學習空間,使受教育者可以隨心所欲地根據自己的時間、知識水平、愛好尋找所需的信息,選擇感興趣的內容學習,并且可以繼續追蹤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和相關信息。知識的重要與否,不再完全由教育者決定,而是應該由受教育者自己決定。
三是采用開放式的學習方式。開放式教育主要依托遠程來實現,遠程開放教育的特征一是具有大系統、遠距離、多媒體、開放性的特點。它與傳統教育方法的重要區別之一是建立了完善的學習支持服務系統。這種學習支持服務系統能夠很好地解決教與學的時空分離,提供個別化的學習條件,幫助學習者按照自己的興趣選擇課程和學習方式,形成一種嶄新的擴展知識、發展個性、培養創新能力的遠程開放學習模式;二是教育資源共享。可以搭建平臺,給醫學人才展露園地,還可開展學科間的互動,信息間的交流。同時為新知識的創造、傳播和利用提供良好的環境。網絡信息時代的終身學習是一種自主的學習,是一種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手段的學習。
醫學創新論文 篇8
摘要:十八大以來,全民創新,已經成為國家發展的首要舉措。大學生科研立項是國家鼓勵在校本科學生創新能力,提高本科生的教育教學質量所制定的政策。結合大學生科研立項活動的情況,探索口腔醫學生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口腔醫學;醫學生;科研
十八大以來,全民創新,已經成為國家發展的首要舉措。創新的核心是人,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是支持創新的關鍵,如何培養創新人才是高等教育必須深入思考的問題[1]。科研是一個具有開創性的探索活動,綜合性較強,涉及學科門類多,在這一復雜的認識過程中,遇到挫折、困難都必須堅持不懈地追求,才能將課題繼續研究下去,有利于培養醫學生的科學精神,培養其獨立思考、大膽探索、努力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創造新理論的創新精神。這種精神對醫學生在社會上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2]。為培養學生科研能力,提高學生學術水平,增強學生進行醫學研究和學術探討的興趣和能力,培養創新精神和意識,2010年我校制訂了大學生科研立項管理辦法。經過幾年的實踐和努力,我校學生立項數量和質量逐年提高,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本文結合我校大學生科研立項活動的情況,探索口腔醫學生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
1注重項目的可行性
選定一個設計合理、起點高同時難度又不大的課題,是創新訓練計劃保質保量完成的前提條件[3]。從立項設計之初,就要考慮到本科生的知識儲備量和視野的寬度,切忌好高騖遠。在選題時要注意課題的實用性和可行性,科研要立足于實際應用,落腳于臨床實踐。科研經費是立項可行性的另一個重要條件,課題設計時需要做好經費預算,盡量控制在規定預算內,這樣可以保證科研過程的順利進行,這就要求課題不能選的偏難、偏大。知識儲備、科研應用和經費預算是學生科研立項設計時需要考慮的主要問題,需要指導教師進行著重指導以保證項目能夠順利進行。
2強調綜合素質能力
項目能否順利進行并形成最終成果,學生的綜合素質是十分必要的條件。在科研實驗過程中會遇到各種不可預知的問題,包括學術上和人員協調看上的。這時需要學生能夠及時發現問題,通過資料的查找或咨詢相關專業人員進行全面的分析,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清除實驗中的問題和障礙。在科研中,有些實驗指標需要應用特殊實驗技術,這些技術在課堂上是無法學到的,學生需要協調溝通相關專業的教師請教,查閱相關專業資料,在反復操作中掌握該項技能,這對學生的溝通協調能力,理論及操作的學習能力都是不小的考驗。此外,科研中的資料查找不單局限在本專業的知識上,可能會涉及到其他學科,同時會有國外文獻的查找,這要求學生有較強的自學能力,翻譯專業文獻并整合知識的能力。在解決問題的過程當中,需要整個科研團隊的精誠協作,每個成員需要有團隊精神,做好成員間的協調和溝通是綜合能力的重要體現。在答辯過程中需要通過專家的審議,提問,對學生的心理素質及口頭表達能力都有較高的要求。因此,學生參與科研立項不僅僅是對知識的探索,更是對個人綜合素質的培養和提高,為社會提供了高競爭力人才提供堅實的基礎。
3體現口腔專業特點
我國的口腔醫學教育是在大學三年級以后開始學習口腔專業課,這相比于國外的從一年級涉及專業課程的時間較晚,學生對本專業課程認識沒有達到逐漸融合的水平,大量的專業課內容使學生的理解和運用能力與國外有一定的差距,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較弱,理論聯系實際的時間也較短。學生科研立項為學生進一步接觸口腔專業知識提供了機會,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設計口腔專業方向的項目,調動學生對口腔專業課學習的積極性和熱情,并將口腔臨床知識運用到科研實踐中。
4總結
綜上所述,口腔醫學生科研立項全面有效的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論聯系實際能力,現場表達能力以及人員協調、團隊合作能力。醫學生的特點就是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體現,科研項目研究為醫學生提供了難得的機會,這對醫學生今后的發展無疑是有著無法比擬的積極的影響。現今社會對醫學生的要求已經不僅僅是有文憑會看病,而是要求看好病,能溝通,會創新,綜合能力過硬的優秀醫學人才。為了跟上時代的腳步,社會的需要,對醫學生的培養需要朝著多元化,創新型發展,這為高校培養高素質、高質量的醫學人才提供了前進的方向。
參考文獻:
[1]戴振東,吳慶憲.大學本科教育中創新意識培育的試驗和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5,42(10):82-85.
[2]梁瑛琦,金可可,宋張娟.科研能力系統性培養在醫學本科生教學實踐中的應用[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2(3):5-6.
[3]王嘯東,沈艷麗.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計劃項目的申請、實施與思考[J].學園:教育科研,2012,(23):102.
醫學創新論文 篇9
【摘要】臨床醫學不僅要求醫師具備扎實的醫學理論知識,對患者的心理、生理、病理有著充分的判斷,還需要醫師掌握豐富的實踐經驗,能夠根據患者需要采取靈活多變的診治手段,幫助患者減輕病痛,盡快康復。在進行臨床醫學教學過程中,通過改革傳統教學模式,注重培養復合型、全能型人才,將臨床能力培養擺在臨床教學的核心位置,為國家和社會輸送更多高質量的醫學人才。因此,開展以臨床能力培養為目標的臨床醫學教學創新研究極具現實意義。
【關鍵詞】臨床醫學模式創新能力培養問題與措施
【中圖分類號】R-4;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089(2016)27-0235-01
作為一門實踐性要求極強的學科,臨床醫學教育必須要符合現代社會的形勢發展和實際需要。受教學經費、技術條件、教學理念等因素的影響,傳統的臨床醫學教學多以教師講解為主,學生真正實踐練習的機會較少,因此在入職之后,往往不能很快的適應工作,造成了人力資源的浪費。文章首先指出了傳統臨床醫學教育存在的突出問題,隨后結合實際工作經驗,就新形勢下如何實現臨床醫學教學模式的創新,提出了幾點可行性建議。
一、傳統臨床醫學教學面臨的問題
1、課程結構不盡合理,學生學習較為被動
受醫學技術不斷發展的影響,高校臨床醫學的教學內容也逐漸多樣化和復雜化,學生所要掌握的課業內容較之以往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加。但是調查發現,國內大多數醫學院的課程設計仍然沿用傳統的“理論教育——臨床操作——實習實踐”的模式。以最基本的理論教育為主,學生通常需要掌握的專業有英語、生理學、診斷學、外科學、內科學等等,其專業科目多達二十甚至是三十幾門,學生的學習壓力非常之大[1]。
另外一方面,傳統的醫學教育模式以書本教材為主要教學工具,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主導者,在臨床醫學教學中占據主動地位,課堂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缺乏有效的交流和互動,學生在聽課中遇到的困難和疑問得不到及時解答,必然會影響今后的學習效率。雖然該專業強調實踐性和操作能力,但是考核方式仍然以卷面理論知識考核為主,學生不得不花費大量時間進行知識點的背誦。從教師角度來說,為了提高學生應試成績,也會有意識的壓縮實踐時間,導致學生難以進行系統化的學習。
2、教學模式單一,缺乏人文關懷
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行業操守和職業道德。醫學院學生要想在畢業后成為一名優秀的醫師,不僅要具備豐富的專業技術和臨床經驗,而且要具備較高的職業道德,即我們通常所說的“醫德”。近年來,國內醫患矛盾不斷激化和升級,這固然與醫患之間信任缺失,部分家屬尋釁滋事有直接關系,也與部分從業醫師職業道德不過關,診治期間缺乏對病患的人文關懷有一定聯系。但是在臨床醫學教學期間,教師以書本教材或案例為基礎,進行相關知識的講解,不能通過角色轉換,讓學生設身處地的感受到患者的身體痛苦和心理變化,也就不能在臨床實踐中采取有效的人文關懷。眾所周知,病人在住院治療期間,一方面要承受疾病本身帶來的身體痛苦,另一方面也飽受對疾病恐懼的心理困擾,因此往往表現出情緒煩躁、沉默寡言,甚至不配合治療等現象。在這種狀態下,醫生如果不進行有效的人文關懷,幫助患者舒緩情緒,就很難確保各項醫療康復工作的正常開展。
二、臨床醫學教學創新的具體措施
1、采取多種授課手段,注重學生實踐訓練
實踐是臨床醫學教學的永恒主題,也是現階段實行臨床醫學教學改革的最終歸宿。首先,要協調好理論知識教育和臨床實踐教學之間的平衡關系。不可否認的是,豐富、扎實的理論知識,是開展臨床實踐的必要基礎和根本前提。因此,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采取靈活多變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對理論知識學習的興趣,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例如,教師可以借助于多媒體,通過播放視頻短片、圖像、PPT等方式,使原本枯燥的課堂氛圍變得活躍起來。教師還可以通過校內網,與學生進行交流互動,由于在網絡上師生關系平等,因此學生能夠大膽的就學習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提問,從而解決了自己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其次,在學生掌握了必要的基礎知識后,教師要及時的開展實踐聯系,確保學生所學內容得到強化。在臨床實踐期間,教師要主動轉變師生課堂地位,自己由課堂“主導者”轉變為“輔導者”,把臨床實踐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增加學生的動手機會,從而實現教學模式的創新和教學效率的提高。
2、完善課程考核制度,引導學生注重實踐
現階段,國內高校仍然采用“學分制”作為評測學生成績的主要標準,學生要想順利畢業,必須要按規定修滿足夠的學分。而考試成績則成為學生獲得學分的重要途徑。在這一考核制度下,醫學專業的學生往往將學習重點放于理論知識的背誦和記憶上,以此來提高應試能力,必然會導致臨床實踐實踐的不足。因此,未來一段時間內,醫學院應當大膽改革,打破傳統的考核模式,將學生實踐成果納入到期末測評中。通過不斷的完善和優化考核制度,使學生將學習重點從理論知識轉移到臨床實踐中來,從而不斷的提升個人實踐技術水平,為畢業后盡快的適應工作需要提供必要的保障。
3、加強教學體系分析,抓住課程改革重點
課程體系是否合理,將直接影響著臨床醫學的教學效果以及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效果,對此,應不斷的對臨床醫學教學課程體系進行改革和完善。首先,對課程體系的改革應引起相關領導以及相關部門的重視,應根據實際的情況對課程體系展開研究,將課程體系的改革作為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的重點工作。其次,應加強對現階段臨床醫學教學課程體系的分析,了解哪個環節存在缺陷,哪個環節在受到傳統教學的影響而存在著問題,這都是課程體系改革必須要考慮的問題,通過對問題進行全面的分析,才更有利于抓住課程體系改革的關鍵點,例如,對課程授課時間、實踐課程體系、臨床醫學教學課時等進行針對性的分析,解決當前臨床醫學教學運行體系中存在的問題,不斷的對其進行改進和完善。
結語:醫學院作為向社會輸出專業醫學人才的主陣地,其教學模式、教學觀念對學生的綜合素質有著直接影響。因此,醫學院的管理人員和教職工,必須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臨床醫學教學,并從自身管理和教學經驗出發,不斷的實現教學創新和管理理念的轉變,為學生提供充足的臨床實踐機會,讓學生在掌握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在畢業后盡快的融入到臨床工作中。
參考文獻:
[1]周偉潤,楊春梅.臨床醫學專業碩士學位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模式的實踐研究[J].安徽醫科大學學報,2016(07):131-133
醫學創新論文 篇10
經濟新常態背景下,科學技術的創新發展促使我國生物醫學材料與產業邁進了嶄新的時代,傳統生物醫學材料已逐漸走向沒落,新型生物醫學材料與產業已成為新常態時代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構建高速成長的生物醫學產業發展新途徑至關重要。當前,新型生物醫學材料層出不窮,其產業體系建設也日趨走向完備,不僅為人類有效治愈重大疾病提供了更多可能性,而且為人類健康生活保駕護航。本文從我國新型生物醫藥材料的發展概況入手,在考察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現狀的基礎上,從技術與政策兩方面探索創新我國新型生物醫學材料及產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一、我國新型生物醫學材料及產業概述
從全球科技領域的發展來看,生物醫學材料專指那些能夠應用于人體組織的特殊高科技材料,其具有下述功能:如診斷疾病、治療疾病、外科修復人體組織或進行理療復健、置換人體組織或器官等等,在一定程度上還能夠強化人體組織或器官的原有功能,是生命與材料科學發展的必然產物。一直以來,我國都將新型生物醫學材料研究與開發視為具有高附加值、節能環保、能夠拉動經濟增長的朝陽產業,尤其是2012年以后,第九屆世界生物材料大會在我國召開預示著我國生物醫學材料建設已經邁入了世界領先發展的行列。當前,我國的新型生物醫學材料主要集中在通過合成的方式構建的各種生物醫學材料上,如天然高分子材料、生物合金材料、生物陶瓷等等多種復合材料,而生物醫學衍生物也憑借其與自然人體組織有相似性的特點躍為生物醫學材料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新型生物醫學材料的市場需求極為龐大,使用者人數眾多,廣泛的市場前景推動了生物醫學材料研發與營銷力度,基于此,我國新型生物醫學材料產業的崛起也已成為必然趨勢。
二、我國新型生物醫學材料及產業發展現狀
從國內需求來看,人類對健康身體與高質量生活體驗的追求一直未曾停歇,新型生物醫學材料憑借其對人體組織或器官的智能化、功能化改善或替換等優勢,在臨床實踐中得到了全面而廣泛的使用。尤其是伴隨我國人口老齡化時代的到來,近2億的老齡人口對新型生物醫學材料有著巨大的需求;在我國,因各種原因而發生身體創傷的人數每年超過數百萬,這部分人群也屬于新型生物醫學材料的需求人群。因此,自2000年以后,我國新型生物醫學材料產業銷售逐漸出現大幅度的井噴式增長,以2013年為例,該產業銷售額達1200億美元,這一數據相當于2008年全球新型生物醫學材料的產值,銷售額增幅維持27%的高速增長。自2014年以來,我國新型生物醫學材料的產業規模仍在迅速擴張,并已構建出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三個生物醫學材料產業集群區域。從國內外市場競爭來看,我國國內對新型生物醫學材料的研制與開發起步遠遠落后于歐美等國,生物醫學材料這一交叉學科的研究基礎是非常薄弱的。從學科自身特點看,新型生物醫學材料作為一種高技術附加值的產業,其材料產品研發的知識成本高達總成本的70%,受知識產權保護與專業技術壁壘的影響,很多新型生物醫學材料的研發仍落后于西方發達國家,技術水平較高的生物醫學材料還需從國外進口使用。近年來,以強生等公司為代表的跨國公司在我國新型生物醫學材料產業發展中不斷推進實施并購戰略,這些跨國公司憑借其產業集群發展較為集中的優勢,掌握了我國國內市場的部分生產、銷售份額。我國新型生物醫學材料產業雖然有了較大發展,但仍處于外資跨國公司等強敵環視的不利地位,產業突圍還需要不斷努力。面對上述現狀,考慮到生物醫學材料的高技術附加值特點,單個生物醫學材料企業單打獨斗的研發、銷售過程必然會遇到重重困難,我國新型生物醫學材料及產業必須依托區域經濟發展,走產業集群發展模式,才能在未來生物醫藥材料國內國際的激烈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
三、我國新型生物醫學材料及產業發展創新研究
我國新型生物醫學材料及產業的發展已從原有的分散、低水平研發逐漸轉型為集中發展、重視技術創新、自主研發的產業發展方向上,在推動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方面成效顯著。新型生物醫學材料及產業的培育與塑造離不開產業發展的良好環境支持與技術支持,本文從技術創新與政策助力兩個角度,探討我國新型生物醫學材料及產業發展的創新路徑。
1.我國新型生物醫學材料及產業發展創新的技術路徑。
1.1產學研協作,推進技術創新。生物醫學材料產業集群發展之路僅僅依靠生物醫藥材料企業自身是不可能實現的,而生物醫藥材料的技術創新又面臨著學科交叉復雜,新型材料研發周期長,耗資巨大,對知識技術要求較高等問題,這就需要對我國國內新型生物醫學材料所涉及到的各種資源進行充分整合,通過產學研協作開發方式,優勢互補,推進生物醫學材料的技術創新。當前,可以利用現有我國國內生物醫學材料及產業的功能體系,為其技術研發提供優質環境。如整合高等院校、科研機構以及生物醫學材料企業自身的現有資源,積極開展協作創新,在新型生物醫學材料的研發方面共同進步,期待收獲。近年來,國內部分知名高校已成為推動新型生物醫學材料技術創新的生力軍,各大高校在新型生物醫學材料領域的研究均有不同程度的突破,清華大學、武漢理工大學、四川大學等院校均憑借其在新型生物醫學材料研究方面的出色表現而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科技進步獎等重要獎項,將這些研究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加快合作下的產業園區建設,實施產學研協作策略,對我國新型生物醫藥材料及產業的技術創新將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1.2完善技術引進,加強模仿創新。近年來,我國新型生物醫學材料及產業雖然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是對于生物醫學材料這種知識密集型產業而言,我國該產業目前的發展仍與西方發達國家有顯著差距,尤其在一些高端生物醫學材料產品制造方面。基于此,我國當務之急應認清生物醫學材料及產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在完善國外技術引進的基礎上,通過模仿創新謀求更大發展。這不僅符合我國新型生物醫學材料技術薄弱,自主研發的核心能力差的當前國情,而且有利于我國生物醫學材料企業或科研單位對引進的行業高端技術進行分析研究,盡快獲得其技術的核心要素,加以改良創新以提升自身技術水平。這種通過技術引進而開展模仿創新的新型生物醫學材料及產業發展的方式,并不是完全照搬照抄西方先進技術,而是立足于我國生物醫藥材料發展實際,對引進的先進技術進行本土化、中國化的消化吸收,為我國新型生物醫學材料及產業的技術成熟、技術創新奠定堅實的基礎。
1.3確定發展重點,促進技術成果轉化創新。我國新型生物醫學材料及產業的發展過程中一直存在技術水平低、重復研究現象普遍的突出問題,這要求無論是我國政府,還是生物醫學材料企業,都應該確定新型生物醫學材料及產業未來發展的方向,合理定位,明確發展重點,才能有效集中我國生物產業研發的優勢資源,有的放矢,通過自主研發、創新實現并促進新型生物醫學材料技術成果的轉化。通過對當前國際生物醫學材料及產業的發展趨勢研究,我國新型生物醫學材料及產業的技術創新與發展重點應該集中在再生生物醫學材料與智能化生物醫學材料方面,尤其是建立在干細胞、生物材料基礎上的可供置換或移植的生物器官、組織等材料等研發,這些材料在未來新型生物醫學材料及產業市場上前景廣闊。
2.我國新型生物醫學材料及產業發展創新的政策路徑。
2.1轉變政府對醫學材料及產業的管理方式。實踐中,政府部門對新型生物醫學材料及產業的支持和管理對產業的創新發展至關重要。政府通過行政管理的方式,引導、支持生物醫學材料及產業向集群化運作,通過資源整合與調配,協調企業與科研機構、高校之間的優勢互補研發的關系,并通過健全生物醫學材料行業法律法規、市場準入條件與技術標準等方式,維護生物醫學材料及產業市場良性運轉;政府對新型生物醫學材料及產業研發的資金支持更是該產業創新發展的源泉所在。但我國政府對新型生物醫學材料及產業的管理方式仍存在多頭管理、條塊分割等突出問題,不利于生物醫學材料企業突破傳統謀求發展。基于此,我國政府應積極轉變生物醫藥材料及產業管理的方式,利用互聯網信息化發展的優勢,構建大生物醫藥材料產業理念,改革傳統組織體制,深化產業融合度,建設區域化生物醫學材料及產業協調發展的政府管理體制。
2.2引進高端人才帶動產業發展。如前所述,新型生物醫學材料及產業的發展關鍵在于技術創新,而技術創新水平與程度則取決于我國新型生物醫學材料的研究開發人才。對我國生物工程的當前發展而言,人才的匱乏已成為制約生物學、材料學發展的主要因素。因此,我國應立足于現有高等院校與研究所等人才培養機構,注重新生代生物醫學材料人才的發覺與培養;同時,還應注重對高端精英人才的引進,通過開辟渠道、整合資源等多種方式,加大對生物醫學材料實驗室與研究的基地的投資力度,吸收更多的有識之士加入到我國新型生物醫學材料及產業的建設中來。
2.3創新驅動引領生物醫學材料產業集聚效應。生物醫學材料及產業發展離不開產業上、下游相關行業及環境的大力支持,縱觀國際上生物醫學材料較為發達成熟的跨國公司發展歷史,產業高度集聚無疑是其發展的必由之路。另外,通過技術創新拓展新型生物醫學材料產品的品種,淘汰單一產品生產企業,而推行多種產品并行開發銷售的戰略決策,也是生物醫學材料產業得以發展壯大的關鍵所在。基于此,我國政府應立足于當前新型生物醫學材料及產業的發展現狀,通過政策引導與規劃,不斷擴大新型生物醫學材料產業集群的規模,在現有產業集聚領域的基礎上,進一步構建高端生物醫學材料產業園,以品牌生物醫藥材料產品為主要發展方向,建設產業集聚效應明顯、產業特色鮮明、信息資源融通的多個新型生物醫學材料產業集群。
2.4政策導向促進生物醫藥產業科學發展。十二五規劃中,新型生物醫學材料及其產業發展就被作為新興產業而納入到我國政府重點培育的項目工程,隨著新型生物醫學材料及產業對我國經濟發展影響力的增強,我國政府開始從政策角度入手,單獨制定了《新材料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生物產業發展規劃》等重要文件,著力主導新型生物醫學材料及產業的發展方向與發展趨勢,對該產業的資金支持力度也由十一五規劃中的4億元投入提升到十二五規劃中的5.1億元的投入,十三五規劃中國家無疑將繼續增加對新型生物醫學材料及產業的資金支持力度,我國新型生物醫學材料及產業發展的關鍵機遇時期已經到來。另外,在產學研協作、科技創新與人才引進等方面,都離不開政府的大力引導與支持,我國新型生物醫學材料及產業將走上良性循環的發展之路。
四、結語
生物醫藥科技的發展將給人類健康生活提供新保障,從無生命的生物醫學材料發展到有生命的生物人體組織,無不彰顯著生物醫藥科技的進步與創新帶來的巨大力量。由此可見,未來我國生物醫學產業的飛速發展必將成為經濟變革的重要推助力。在推動生物醫學工程不斷前進的過程中,必須明確未來我國生物醫學材料發展戰略與發展方向,以解決人民群眾醫療保健需求為根本目標,走科技創新融合與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發展之路,注重政府、醫藥企業與研究機構等多方組織的協同共建與資源整合,以此構建我國生物醫學材料及產業的成熟體系。
參考文獻:
[1]梅梅,呂鵬輝.我國生物醫學材料產業科技成果計量分析[J]中華醫學圖書情報雜志.2012(1).
[2]本刊通訊員.新型生物材料及其與再生醫學交叉的前沿[J]中國材料進展.2012(6).
[3]賀正楚.生物醫藥產業共性技術服務效率研究[J]求索.2014(1).
[4]奚廷斐.生物醫用材料現狀和發展趨勢[EB/OL].中國醫療器械信息.
醫學創新論文 篇11
一、新時期醫學科技檔案管理的特點
醫學檔案資料與醫學科研成果密切相關。作為醫學檔案記錄的主要對象,醫學科研成果往往包含了研究人員的心血和付出。這些成果具有知識產權,在一定時間和范圍內必然要受到法律的保護。因此,對于記錄了具有特殊價值的醫學報告、臨床資料及相關的文獻等檔案資料,需要根據國家保密法為其設置相應的保密等級,確保這些醫學科技檔案在充分發揮其使用價值的前提下,具有一定的保密及限制保護措施。醫學科研檔案管理的主要工作是對有關醫學研究的資料、成果等進行收集、系統分類和編研,其基本原則一方面是要確保醫學科技檔案的完整性、系統性和安全性,另一方面要最大程度地開發好、利用好醫學檔案的價值,為醫學事業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以及人類的健康提供幫助。
二、以用戶需求為最終目的的醫學科技檔案管理方式的建立
為此,依據本部門的工作狀況,并結合筆者多年的科技檔案工作經驗,理解相關文獻,對以用戶為最終目的的醫學科技檔案管理方式的建議和探索提出了幾點建議。
(一)提高檔案意識
有意識才會有自覺的行為,才會有目的的行動。首先,我們需要提高相關工作人員的檔案意識,不僅需要重視檔案的保存和管理,更需要對醫學科技檔案的利用價值有明確的認識。檔案管理部門要更新服務模式,努力開發醫學科技檔案資源,并建立相應的平臺(如數據庫和網站等),為檔案利用者提供更好的服務。此外,檔案室還應積極主動地向外界宣傳館藏信息,讓更多的人了解可利用的檔案資源,以廣泛吸引潛在的檔案利用者,使檔案的利用價值發揮到最大化。
(二)完善管理體制
所有的行為必須要有規范,而管理體制就是這些規范的保證。要提高醫學科技檔案的利用效率,就必須要提高檔案管理水平。健全的管理體制,是醫學科技檔案管理水平和利用效率的有力保證。立足于檔案利用者的實際需求,建立健全檔案服務機制,豐富檔案利用服務手段和方法,為各類人群提供多樣和個性化的服務。我國各檔案室為人們提供的服務主要有檔案信息查詢、借閱以及信息加工等,相對比較單一,也不夠簡便。將信息技術應用于檔案利用服務中,可以使得檔案信息的查詢和利用更加方便,也更符合當代人們獲取信息的習慣,可以有效地吸引更多的科研人員、醫務工作人員等用戶人群,提高檔案的利用效率和服務質量。
(三)加強檔案室基礎建設
無論是保存、管理還是利用,基礎建設都很關鍵。加強檔案室基礎建設也是提高醫學科技檔案利用效率的有力措施。各檔案管理部門應采用多種手段強化基礎建設,為檔案利用者提供更便利的條件。本文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檔案室基礎建設。
1.優化檔案室環境安靜、整潔的環境可以讓醫學檔案利用者更專注地研究檔案中的資料和信息,而寬敞明亮的場所也使檔案室可以同時為更多的用戶提供服務。在合適的地方為用戶們提供打印、復印等服務也可以為有需要的檔案利用者提供便利。
2.增加館藏資源儲量隨著醫學科技的不斷發展,一些醫療實踐中產生的醫學科技檔案資源已經遠遠不能滿足一些科研人員的需求。各檔案室應注重資源共享,引進代表國內先進水平的重要檔案資料供研究者使用。
3.充分利用現有科技,提高檔案利用效率檔案資源數字化、信息化是未來醫學科技檔案發展的必然趨勢。將信息技術應用到檔案管理中可以顯著縮短檔案利用者查詢相關信息的時間,獲取資源也變得更為簡便。通過建立專門的檔案資源網,人們可以通過網絡遠程檢索和利用檔案室內的資395源,而不用到檔案室,省去了不少麻煩。檔案利用效率得到了提高。
4.對檔案進行科學合理的分類科學分類可以使用戶的檢索更加準確快速。檔案室應充分了解各個檔案的內容,并從多角度對其進行分類。對于醫學科技檔案,應根據專業、學科的差別對其進行詳盡的分類,并以此為基礎,建立功能全面的檢索系統。通過這種方式,檔案利用者可以對各類檔案有初步了解,并根據自身需求,準確定位需要查詢的檔案資源,避免了無謂的時間浪費。
(四)調整檔案編研體系
提高醫學科技檔案的利用效率還需要重視檔案的編研工作。信息時代的快節奏對于醫學科技檔案的編研提出了新要求。檔案管理者需要充分發掘醫學檔案的潛在利用價值,并根據當時的醫學研究發展情況,適時提出相關編研課題。在此基礎上,通過挖掘各類檔案信息資源,編研出一系列具有高利用價值的成果。這些編研成果應具備高度的實用性,可以對醫學科研和醫療實踐進行指導。
(五)重視人才培養
信息時代的到來帶來了知識大爆炸,現代科技的發展深刻影響到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知識型管理人才是強化醫學科技檔案管理水平,提高檔案利用效率的重要基礎。隨著檔案信息化的進程不斷加快,新形勢下的檔案管理人員需要及時了解和掌握新技術的發展狀態,不斷擴充自己的知識面,全面提升自身素質,才能應對快速變化的檔案管理局面,提高醫學科技檔案的管理水平。醫學科技檔案包含的信息量豐富,只有熟練掌握了信息技術和計算機網絡技術,才能更好地建立和利用醫學科技檔案數據庫和檢索系統,幫助科研人員迅速準確地搜索到其需要的信息,提高檔案利用效率。
(六)建立面向用戶的新型應用平臺
檔案工作的最終目的是應用。而所有工作也都應該圍繞這個目的去開展。為此,我們初步建立了市級層面的血站檔案管理平臺。平臺借助現有的公共互聯網絡,將中心血站和各個下屬單位及用血單位聯系起來,做到點、面結合,臨床和科研互通,最終使用戶和服務提供者共享。具體做法是將各主要用血單位和血站聯網,在各醫院的輸血科建立使用終端和數據采集分析終端,經過授權的人員直接分層查詢、使用整個輸血網絡的數據;而中心站點則從數據反饋中進行管理、統計和服務。并通過對大數據的整合、分析、指導、服務于科研和臨床。醫學科技檔案具有形成周期相對較長,連續性、學科綜合性強,項目協作多,載體形式多樣且數量龐大,具有專業性和保密性等特征。為應對以用戶需求為最終目的的管理體系的創新,我們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提高檔案意識,完善管理體系,加強檔案室基礎建設,調整檔案編研體系,注重人才培養,建立面向用戶的新型應用平臺等。這些措施的綜合效果正在形成,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有待整理。未來的醫學科技檔案利用可能出現新的問題,需要我們不斷探索,勇于創新,更好地發揮醫學科技檔案應有的作用。
醫學創新論文 篇12
人的素質是由受教育的方式、程度和文化狀況所決定的。一個國家、一所學校有良好的文化底蘊必然孕育出優秀的教育水平,培養出大批的創新人才。所以在醫學院校實行醫學創新教育,就應有一個與之相適應的良好校園文化。
一、校園文化與醫學創新教育的含義
校園文化是指在大、中專學校的文化氛圍,師生在從事各種活動中所創造的精神財富,還有承載精神財富的物質財富。即物質文化,它包括各種物質生活資料如教室、實驗室、圖書館、廣播站、黑板報、運動場、禮堂、食堂、宿舍及花木園林等建筑設施,成為校園文化的基礎工程,屬于自然的、物質的校園文化。精神財富即精神文化,它包括學校制度和深層的觀念文化。制度文化是規范性文化,指校園內的各種規章制度學習生活制度、道德行為規范、娛樂活動的方式等視為校園文化的行為工程。而觀念文化則是精神文化的內核,有校園文化的靈魂工程之稱,主要指師生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精神面貌、教風學風、人際關系、心理素質、審美情趣、創造發明等。
創新教育是開發學生的創造力,培養和造就大批醫學創新型人才的新型教育,創造力就是把已知的素材重新組合,使之產生出新事物、新思想或有價值的東西,它包括創新思維能力和創新技能兩部分。因此,開發醫學生創造力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要開發醫學生的創新性思維,而要完成這一任務,優良的校園文化是重要的條件與保證。
二、師生間交往與醫學創新教育的關系
和諧的師生關系交往有激勵作用,可使學生感覺心情舒暢精力充沛,激發他們的發散思維、收斂思維等,對學生的創造性有推動作用。在校園內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間,時時刻刻都發生著人際關系交往,而人際關系的優劣必然會影響到人的能動性的發展,影響到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良好的人際交往建立在師生間的交流,包括知識交流、情感交流即道德風尚和個性的交流,這種交流有較大的時間和空間,突破了課時限制,超出了課堂范圍,活躍并豐富了校園文化。如有人調查了數百名富有創新的心理學家和化學家,他們都認為對自己創新發展有促進作用的因素是:教師“鼓勵學生獨立”、“言傳身教”、“在課外經常和學生在一起”、“熱情”、“師生平等”、“妙趣橫生隨機應變的演講”等,這樣的師生間的交流更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
課堂的組織形式,對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至關重要。我國目前醫學院校課堂教學大多處于一種靜態的交流背景中,因此,課堂中學生之間無法交流,更談不上互相激勵去發展創新思維能力。筆者在課堂教學工作中作了一些嘗試,先用四分之一的時間作為師生交流,復習舊課,討論上次課的復習題;講授占四分之二略多;另四分之一時間給學生自習,可以互相討論。這樣增加了交流機會,活躍了課堂氣氛,有利于創新思維的發展。課堂教學中生動活潑能引發學生的興趣,如幽默的語言、直觀的教學。多媒體教學的運用,能把本學科的新成就、新進展充實于教學,能開闊學生視野,提高學習興趣,促使學生拓展聯想,活躍思維,提高反應能力及理解能力。
三、同學間交往與醫學創新教育的關系
青年學生精力充沛、身心活躍、富有朝氣與創造力,對生活充滿向往。經常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可以使同學間交往密切,并能有利于展現出自己的特長,發展興趣愛好,創造出生動活潑,熱情洋溢的校園文化氛圍。而這種氛圍能滿足學生精神情感的需求,能使學生陶醉其中,疏導過剩的情感,才能以旺盛的精力投入學習,有利于創新思維的發展。
現代研究認為,當人專心學習時間過長,大腦皮質持續的興奮會逐漸減弱而影響學習,適當參加課外文化活動,可以使大腦皮層產生新的興奮灶,緊張學習的興奮灶得到休息,才有利于提高學習效率及創造性思維能力。據1981年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獲得者R..W.斯佩里博士對“腦裂人”的研究,證明大腦兩半球在功能上具有高度專門化,左半球與抽象思維及細節的邏輯分析有關;右半球與形象思維和空間結構有關,具有音樂、繪畫、整體空間鑒別能力。大腦的左、右半球受一個叫“胼胝體”的神經纖維板聯絡,因此學生在參加課外文娛活動的過程中,往往會得到充分的審美愉悅,使高度興奮的形象思維,通過胼胝體傳到專主抽象思維的左半球,從而能提高醫學生創新思維的能力。
現代校園文娛活動豐富多彩,如舉辦藝術節、文藝匯演、知識競賽、寢室文化、書法美術、訪問老年公寓、做好人好事等等這些活動,可以使抽象的理論形象化,枯燥的說教生動化,起到寓教于樂開發創新能力的作用。通過參加課外文娛活動,使學生之間找到了展示、表現和發展自我的平臺,在組織團隊活動中互相幫助,共同提高,在公益活動中陶冶情操,增進社會責任感。所以,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為學生創造才能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會使學生創新能力更加活躍與流暢。
四、美育與醫學創新教育的關系
著名教育學家蔡元培對美育的定義是:“美育者,應用美學之理論于教育,以陶養感情為目的者也。”就是通過教育者的立美活動,來實現對受教育者的審美學習和立美發展。如果要把人變為理性的人,唯一的途徑就是先使他成為審美的人,美育也就是培養人的“完滿人性”并成為“完整的人”的一種教育,按照社會主義的要求這便是德、智、體、美、勞各個方面的素質優秀。
美育在本質上是一種情感教育,美育能減輕對深層心理活動的壓抑與束縛,使之不斷受到激發,保持旺盛的活力,能使人不斷探索新事物、新方法,產生新感覺、新經驗,而這些正是發展創新能力的必要手段。許多杰出科學家對藝術有較濃厚的興趣,愛因斯坦就是一位小提琴手,玻恩是位鋼琴演奏家,開普勒關于行星軌道公式是因為受到他家鄉和諧曲的啟迪,薛定鍔用以揭示DNA遺傳密碼的靈感,得益于欣賞自然美時引起的聯想。這些事實說明,美育與人的創造力關系密切,能啟發人的想象力,發展人的形象思維能力,在醫學創新教育中,無論是內科、外科、中醫、西醫都離不開美學,能使病人的生理、心靈均健康,才是醫學創新教育的目的。所以,應把堅持美育課作為開發醫學創新型人才的重要內容。
醫學創新論文 篇13
1引言
生物醫學工程(biomedicalengineering,BME)是應用自然科學和現代工程技術的原理與方法,多層次研究人體結構、功能及其生命現象,研究用于防病、治病、人體功能輔助及衛生保健的制品、材料、裝置和系統的交叉性邊緣學科。其主要的特點是多學科交叉、理工醫結合,工程性和實踐性很強。在軍醫大學這樣的醫科院校中培養工程技術人才,必須要改變原有培養醫科學生的模式,采取適應工程技術人才培養特點的教學體系,突出工程性,強調實踐性教學。改變現有實踐教學模式,構建新的實踐教學體系,是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中需要體現的重要內容[1]。
2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學員創新實踐能力培養的探索與經驗
我校生物醫學工程專業五年制本科人才培養的目標是:“面向我軍衛勤保障的需要和軍事醫學的發展,培養具有生物醫學、電子技術、信息技術和軍事醫學電子衛生裝備等專業知識,具備將生物醫學與電子信息技術相結合的能力,能夠從事軍事醫學電子衛生裝備研究、設計、管理、使用和維修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由于我校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的培養方向是生物醫學電子工程,這是一門科技含量高、技術密集、應用性強的學科,其基礎理論、創新探索都必須依賴實踐來驗證。因此,實踐教學占據著戰略性地位,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關鍵環節。根據我校生物醫學工程人才培養目標,突出工程特性,培養具有電子技術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是該專業建設的基本任務,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不僅需要通過基礎理論和專業理論的學習來培養,更要通過實踐教學各個環節來鍛煉,以使學員不斷提高創新實踐能力并將所學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應用于實際醫學問題的解決中。我們主要采取了以下做法:
2.1注重基本實驗技能訓練,重組課程實驗教學內容
電子技術與信息技術教學包含了一系列課程(電路原理、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子技術、信號與系統、數字信號處理、傳感器原理、醫學電子儀器等等),對這些課程的實驗項目進行精選、整合、改造,實現以基礎性實驗、綜合性實驗教學模塊為基礎的分層遞進的實驗教學內容。對現有的實驗進行優化整合,主要目的是配合理論教學,使學生熟悉理論知識和掌握基本實踐技能,提高教學效益,在不增加現有實驗課學時的前提下,適當開設綜合性實驗。
2.2培養綜合運用知識能力,強化綜合性設計性實驗
在專業基礎課實驗中,將過去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子技術等課程中的設計性實驗設置為相對獨立的綜合設計性實驗,主要通過自主探索的形式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協作攻關的精神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達到知識和能力綜合訓練的目的。具體方法是教師編列實驗題目,提出技術要求。題目的難度與學生的水平相適應,題目的內容與專業方向及學生興趣相吻合。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行選題,通過查閱文獻資料,優化技術路線,獨立開展實驗等環節實施綜合訓練。使學生能夠較系統地掌握從選題、方案論證、電路設計、電路實現以及裝配調試,到最后的總結報告和文檔整理等全過程的各個環節。通過上述實驗課教學改革,有效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了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和動手能力。
2.3開展多層次第二課堂活動,培養分析解決問題能力
開展了多種類型和內容豐富的第二課堂活動,這既是課程教學內容的補充,也是實踐教學不可缺少的環節。一種是普及性的第二課堂活動,內容力求覆蓋面廣、應用性強,既有教師選題,也有學生自主選題進行實驗研究。從專業基礎課開始組織,有效地豐富了學生視野,拓展了學習內容。另一種是提高性的第二課堂活動,對學習成績優秀、鉆研精神強的學生實行導師制,組織他們參加課外科技活動和全國性大學生創新設計競賽等實踐教學,讓學生直接介入實際的科研活動中。通過第二課堂活動有效地發揮了學生學習的潛能,變被動學為主動學,培養了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3我校生物醫學工程學員實踐能力培養模式的不足
目前,我校生物醫學工程專業課程體系設置主要包括:公共基礎課程、醫學基礎課程、工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課程等4類。從實踐教學的效果來看,目前這種模式存在2點不足:一是課程設置不科學,體系不完整,與國內外其他生物醫學工程院校相比缺少專業選修課程、綜合實踐課程這2類課程[2];二是實踐教學沒有按照實踐能力培養的規律進行設計。實踐能力的培養必須從基礎做起,由低到高逐次遞進,以電子技術綜合設計為例,在設計性實驗中應當將主要精力用于方案設計和技術指標的實現上,但是部分學員由于電子工藝基本功不扎實,一些原本不應該出現的問題卻由于焊接加工水平欠佳反復出現,從而影響了設計性實驗的整體效果。由于工程實踐能力包含了方方面面的素質要求,從設備使用、工藝掌握、器件選擇、方案設計等等由低到高的各項能力的培養,是需要一點一滴積累并逐漸形成經驗的一個長期過程,絕非一朝一夕之功,也不是某一門課程所能解決的,必須將其作為系統工程搞好頂層設計,在整個課程體系之中加以解決。創新實踐能力的培訓必須是多層次的并且貫穿始終的完整培訓,需要完成包括基礎電子工藝掌握、基本實驗設備操作到復雜醫學電子系統的設計等一系列階梯式的體系化訓練。使學生在大學期間,乃至研究生階段,不間斷地進行傳統型、綜合型、設計型和創新型等各種實踐環節和各種社會實踐活動,這對學生掌握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知識,提高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團隊合作意識,提高創造性和競爭能力都大有益處[2]。只有經過這樣訓練的學生才能具備比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能夠有效地通過工程技術手段解決實際問題,從而滿足用人單位和部隊建設的需要。所以,建立健全完備的實踐教學體系是當前深化教學改革,加強頂層設計的重要工作之一,必須按工程人才的培養規律設計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體系。
4構建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學員創新實踐能力培養體系的設想與建議
創新實踐能力可分為基本技能—綜合技能—設計技能—創新技能4個層次,不同層次的能力培養要有相對應的教學內容和訓練方法,通常需要采用驗證性實驗—綜合性實驗—設計性實驗—研究性實驗等有針對性地加以訓練。為實現創新實踐能力的全面培養,必須改變傳統的實踐教學模式,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放在首位。以優化知識結構、提高綜合素質為指導制定實踐教學計劃和方案,調整實踐教學組織結構;安排大型綜合實驗設計課程和實踐訓練,形成科學合理、內容完備的教學體系和培養模式;構建良好的實踐教學支撐環境。使學生在學校期間,不間斷地進行傳統型、綜合型、設計型和創新型等各種實踐學習環節和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使其創新實踐能力不斷發展,從而真正提高學生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創造性和競爭能力,這也是提高專業教學水平和與國際教育接軌的必然選擇[3]。
4.1實踐課程體系建設
為了更好地適應軍醫大學對生物醫學工程人才培養的要求,根據培養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學員創新實踐能力的探索并結合其他院校在實踐體系建設上的經驗,我們認為生物醫學工程專業課程體系設置應當涵蓋公共基礎課程、醫學基礎課程、工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專業選修課程、綜合實踐課程等6類課程。其中對于實踐能力的培養應構建4個層次、5個類型的課程培訓體系。
4.1.1基礎課程實驗
這一類實驗的內容和方式比較傳統,實驗和課程內容的聯系緊密,每門課程課內安排實驗18學時。通過對授課內容的驗證、實現與分析,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理論和方法,鍛煉學生動手能力,培養學生的基本工程素質。除基本實驗外,一般要求至少安排一個具有綜合性質的實驗,能夠對整門課程起到融會貫通的作用。對每一門課程的課內實踐環節的安排和內容,都需要進行充分的論證,以保證每門課程實驗內容的合理性。
4.1.2綜合實踐課程
這個訓練層次的重要性體現在,使學生掌握應用工程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基本方法,同時培養其初步的創新能力。創新能力的獲取必須要擁有扎實的基礎,如果基礎不牢,所謂創新是沒有保障的,即便有非常新穎的想法,但是無法實現也是枉然。創新的方法往往產生于對傳統既有方法的熟悉上,充分了解各種方法的特點,并根據對實際問題的分析提出有價值的建議,創造性地采用不同以往的方法和手段處理和解決問題。創新一定是無限的想像與有限的技術選擇相結合的產物。通過這類實踐課程訓練學生對知識的綜合運用,掌握工程技術解決問題的程序和方法,突出工程實踐中關鍵環節的訓練,實現對不同學習階段的學員工程實踐能力的綜合培訓,使其具備工程技術人員基本的實踐能力。綜合實踐課程在進入專業基礎學習階段以后安排,將每學期的所有理論教學及考試在前18周內完成,余下的2~3周時間用于開設獨立的綜合實踐課程。
(1)電子工藝實習。主要培養學生在電子線路焊接、裝配、調試、元器件識別、選擇、基本儀器使用等方面的能力,組裝具有實用價值的小型電路。安排這個訓練的目的,主要是鍛煉學員在電子技術應用中的基本操作技能,如果沒有這個過程,直接進入電子技術課程設計階段,就會出現因為電子工藝不過關造成的各種各樣的問題,為電路設計和調試帶來層出不窮的障礙。所以必須要有這個訓練過程,以保證在后續課程中學生具有比較熟練和穩定的電子工藝能力,而盡量避免因為工藝問題造成的失敗。
(2)電子技術課程設計。是在具備電子學基本實驗技能的基礎上,進行綜合能力培養的實踐訓練課程,以電路設計為重點,內容側重綜合應用模電、數電知識,完成制作較為復雜的帶有生物醫學功能的電路或者小型電子系統(例如心電信號放大器)。一般是給出實驗任務和設計要求,通過電路方案設計、電路設計、電路安裝調試和指標測試、撰寫實驗報告等過程,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電路設計水平和實驗技能。在實踐中著重培養學生系統設計的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創新實踐的能力。
(3)虛擬儀器技術課程設計。掌握LabView在信號采集、處理、分析以及功能電路整合方面的應用,側重于生物信號的處理及其虛擬儀器系統的設計。
(4)生物醫學信號檢測與處理綜合實驗。其目的是使學生在熟悉電子系統基本設計和數字信號處理主要方法的基礎上,把現代信號處理理論與臨床醫學緊密結合起來,掌握常見的生物醫學信號采集方法,醫學信號傳感器、采集儀器的使用,利用各種信號處理手段解決臨床診斷與治療方面的信號分析與處理問題。使學生了解醫學信號處理系統的實現過程:醫學信號→信號采集→信號處理→信號識別與特征提取→臨床診斷,培養學生應用Matlab和LabView提供的各種處理方法解決醫學問題的能力,并強調各種處理方法的硬件實現。
(5)現代醫學儀器綜合設計。在學生學完全部課程進入畢業設計前一個學期進行,學生綜合應用所學過的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融合醫學儀器課程內容,獨立完成一個醫學信號檢測、處理、控制系統的設計、安裝、調試,完成醫學信號的數據采集和存貯、數據顯示、數據分析和處理,通過對專業課實驗進行的高度整合,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高層次的融合。學生從本課程擬定的題目中選擇,或者自己擬定題目,獨立完成一個檢測人體信號的小型醫學儀器系統,并使所設計的軟硬件系統達到要求的各項技術指標。學生通過該課程較系統地學習生物醫學信號處理和控制方面的方法和技術,在生物醫學信號處理技術、計算機技術、測量技術、控制技術及實驗技能等方面得到全面訓練,對醫學信號的拾取、測量、處理、應用有一個系統地了解,從而在綜合能力上得到培養,同時為完成畢業設計打下堅實的基礎[4]。
4.1.3創新性課外科技活動
開展豐富多彩和形式多樣的創新性課外科技活動,其主要目的是使學生在完成第二層次訓練的基礎上,了解學科前沿、開闊科技視野、激發創新意識,充分發揮和調動學生創新實踐的潛能,結合軍事醫學應用和實際問題的解決開展研究性實踐活動。結合我軍衛勤保障和軍事醫學的需求,應用電子信息技術和電磁檢測技術等生物醫學工程學方法,有針對性地開展創新實驗活動。從軍事醫學電子衛生裝備設計思想的提出、技術指標的設定、研究方案的形成、工程設計的優化等方面訓練學員,培養他們在我軍軍事斗爭衛勤保障條件下解決軍事醫學問題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以此提高軍事生物醫學工程專業人才的綜合素質。該層次的訓練側重于創新能力的培養,主要以第二課堂的形式圍繞科研方向開展,也可以圍繞專業選修課開展,并鼓勵學有所長的學生積極申報學校創新實驗基金,開展進一步的深入研究,并指導學生發表學術論文,申請國家專利。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推薦他們參加各種類型的全國大學生科技競賽。對于部分已取得較好成果的學員,可在此基礎上直接進入畢業設計環節,并給予他們優先報考碩士研究生的資格。
4.1.4實習
臨床工程實習是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員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階段。通過臨床實習,使學員進一步加深對專業課程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全面了解現代化醫療儀器設備的基本原理、安裝調試、維護保養,熟悉部分醫學儀器結構特點和工作原理及存在問題,建立醫療衛生裝備體系的基本知識架構,培養學員運用已學基礎理論知識,初步分析和解決醫學儀器設備實際問題的能力,為畢業后從事醫療設備專業工作,提升任職能力打下基礎。
4.1.5畢業設計
畢業設計的質量可以衡量專業教學的水平,是學生畢業與學位資格認證的重要依據。畢業設計的開展將緊密結合學科研究方向和實際科研課題,把重點放在學員創新思維和能力的培養,充分發揮學員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上。畢業設計注重以下能力的培養:(1)調研、查閱中外文獻和搜集資料的能力;
(2)理論分析、制定或設計實驗方案的能力;
(3)實驗研究、綜合分析和數據處理的能力;
(4)交叉融合理工醫等學科綜合知識的能力;
(5)外語、計算機應用和論文寫作的能力;
(6)綜合應用工程技術手段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7)團隊合作的能力。
方法上讓學生自由選題,獨立完成畢業設計課題。針對要解決的實際問題,指導學生通過查閱資料,以互相討論的形式逐步總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要求學生利用計算機進行理論設計,并進行虛擬實驗和仿真分析,經過比較優選出最佳方案,進而設計出實用的電子系統,完成系統的軟硬件調試并達到設計技術指標;最后提供設計報告,接受專家組考評并通過答辯。通過畢業設計使學生了解科研的方法、程序和步驟,增強科研意識。這種對科學實踐全程參與的教學方式可以全面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科研素質、工程意識和創新精神,真正實現了理論和實際動手能力相結合的創新實踐能力培養。
4.2創新實驗室建設
創新實驗室建設旨在針對我軍面臨的多樣化軍事任務,滿足我軍衛勤保障需求和軍事醫學發展需要,從軍事醫學電子技術教學與訓練、軍隊衛生裝備教學與訓練等方面入手,與燒傷外科學、防原醫學、野戰外科學、野戰內科學、軍事預防醫學、高原軍事醫學以及新概念武器防治學等軍事醫學緊密結合,以電子技術應用、裝備教學實訓為基礎,培養應用軍事生物醫學工程的技術方法,解決部隊衛勤保障和軍事醫學問題的創新實踐能力。創新實驗室主要服務于學員專業學習階段,在第二課堂、創新實踐、綜合實驗、軍事醫學課程設計、畢業設計、專業實習以及衛勤演練中對學員實施相關訓練活動。從培養軍隊院校學員為軍服務的意識出發,使其在學習訓練中了解軍事醫學的主要問題,學會應用軍事生物醫學工程方法解決相關問題,同時提高創新實踐能力,在這一過程中軍事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綜合創新實驗室的建設是必不可少的,這對于軍事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學員開展相關學習實踐以及任職訓練是必須要具備的一個基本條件。
5結語
軍事生物醫學工程本科人才培養的目標要求我們培養的人才不僅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和較強的實踐能力,而且應該具有應用相關工程技術解決軍事醫學和部隊衛勤保障中問題的能力。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學員的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必須圍繞這個總原則設計好實踐教學的課程體系,并在探索中不斷總結和完善。
醫學創新論文 篇14
1.教育模式下的問題
在這樣的學習模式下學生很難形成主動認知,并且醫學本來就是一門實踐學科,更多的科研都是在對患者的臨床診斷中,根據對實際患者的情況進行數據統計與整理再發展出新的教育方式,在現代的教育模式下,很容易忽視了對學生實際的動手操作能力與臨場的判斷能力的提高,學生在學習中產生了更多的依賴心理,與學習的主動性。隨著灌輸式教學轉向探索式學習教學,應啟發學生去探索、去創新。
2.護理專業創作能力的重要性
護理人員是醫療行業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醫生在進行患者診斷后,由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康復期的全心照料。根據臨床的實際情況統計,護理人員在與病人的接觸時間上,要遠遠超過其患者的主治醫生,因此患者的康復周期的長短除了主治醫生的治療以外,更多的依靠護理人員的心細照顧。對護理學生的的培養不應該只滿足與簡單的護理知識的傳達,更重要的是培養其創新思維和臨床的判斷能力,與總結能力,并且思維水平和創意能力的提高對前者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并可使其終生受益。因此對于護理人員的培養中心不僅僅停留于會專業的護理方法,更應該重點要求創造知識、開拓文化,要專門訓練和不斷開發其創造潛能,讓其在崗位上能有更多的創新,對我國的醫療事業的發展盡一份身為白衣天使應盡的責任。
3.創作能力培養的方法
當學生在大腦中逐步形成想法和見解時,老師應該用事實來驗證是否正確與可行。美國的教育學家杜威創作了一種名為“從做中學”的學習方法,其重要的內容是要求學生在活動中進行學習,在實際中實現自己大腦中形成的想法,即在做的過程中學習,通過實際操作達到學習的目的,讓學生在做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很多意想不到的新實際情況發生,所以學生在做的過程中也是學生自我形成反思的一個過程,在這個時候教師以現有的專業知識,結合實踐中出現的情況,對學生的方法做出改進,改變學生原有的思維方式,或思維中出現的錯誤。靈活機動地解決,力爭達到殊途同歸的效果,護理專業屬于臨床性較強的一門科學,很多知識都靠“從做中學”的,因此教師應該更多的開展試驗課程,利用實驗課大膽要求學生進行創新,鼓勵與提倡學生說出自己思維中的新奇想法,從而發現護生的創新行為,給以認同、鼓勵。比如,鋪床法中,被蓋與床頭的距離,不同版本教材中說法不一,教師鼓勵學生自己睡到病床上試一下,要求保證兩肩部不外露,保暖,腳不跖屈,病人感覺舒適,而外觀平整,少皺折。又如,臀大肌肌肉注射,有的同學習慣于右手進針,右手推藥,與書本上的左手推藥有差別,但只要對病人安全,沒有違反無菌操作原則,教師都應該給以肯定。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又增強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并且可以根據以前的經典護理案例進行提問,讓學生自主的進行“頭腦風暴”互相的討論解決問題的辦法,并且加以總結,最后得出準確的答案,當有出入時要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因為一個思想在一個人的大腦中形成初期是很容易在學生的大腦中生根的,因此在這時不及時對學生進行思想上的糾正,學生很容易形成固定的思維模式,在以后的真正工作中很難糾正。
4.結束語
綜上所述,到目前為止,目前我國的醫療教育還處在改革的初期,在現代醫學教育中有更多的學者與教師,也意識到了對護理學生創造能力培養的重要性,但是,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國情、有自己的民族和文化背景問題等,因此,在目前我國的教育體制下,以及國家衛生部的導引下,較快制定和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與國際接軌的醫學教育評價標準是很重要的發展方向,這一標準的建立,對于促進我國的醫學教育有序化、全球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并且在新的教育體制下能有效地提高我國護理事業的發展。
作者:孫艷琴 單位:吉林職工醫科大學 吉林衛生學校
醫學創新論文 篇15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對象來源于中南大學湘雅一醫院、湘雅二醫院、湘雅三醫院和海口醫院2010級臨床碩士研究生中選修臨床流行病學課程的全體學生。
1.2研究方法與內容
調查采用自行設計的問卷對選修該課程的學生在上完該課程考試時將問卷附于考卷后進行。研究內容包括案例式PBL教學方法對學生科研創新能力的影響,同時關注教學改革滿意度和知識的掌握情況。案例式PBL教學對學生科研創新能力的影響,包括科研創新能力及6個具體反映科研創新能力的方面即科研思維、科研選題、科研設計、資料分析、結果解釋和論文寫作;教學滿意度包括所選內容的難易程度、重要性和興趣性,本課程的興趣性和重要性,選用教材,授課方式,教師人數和學時數;知識掌握情況通過學生報告掌握所學內容的多少來反映。教學改革包括對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等方面的革新。教學方法上采用案例式PBL教學;使用教材更新為由劉愛忠教授和黃民主教授主編的研究生教材《臨床流行病學》第二版,該教材在內容上進行了較大的改動,從整體上進行了修訂和增補。新增了“流行病學測量”、“健康相關生存質量的測定與評價”、“醫學文獻的閱讀、評價與應用”和“臨床研究中的常用綜合評價方法”4章,且該教材每章都增加了實際案例等。教學方式上采用理論課講授和案例討論課相結合的方式,并將上課的學時數由原來的24個學時增加到32個學時。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84份,回收84份,回收率為100%。
1.3統計學分析
運用EpiData3.02錄入數據,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包進行頻數描述。
2結果
2.1對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影響
學生們均認為臨床流行病學對提高科研創新能力有不同程度的幫助,其中71人(84.5%)認為對提高科研創新能力幫助大,沒有學生認為臨床流行病學對科研創新能力沒有幫助。就臨床流行病學對學生的科研思維、科研選題、科研設計、科研分析、結果解釋和論文寫作6方面能力具體來說,半數以上的學生均認為臨床流行病學對提高這6方面能力的幫助較大,尤其是對科研選題能力提高的影響最為顯著:98.8%的學生認為臨床流行病學對該方面能力提高大,沒有學生認為臨床流行病學對這6方面的科研創新能力沒有幫助。
2.2授課內容的評估
研究結果顯示:認為最難的三章依次為臨床研究中常見的誤差與控制(55.4%)、臨床決策分析(46.4%)和分析性研究(37.3%);認為最重要的三章依次為臨床研究中常見的誤差與控制(59.5%)、臨床試驗(57.1%)和診斷試驗與篩檢試驗(54.8%);認為最感興趣的三章依次為臨床試驗(56.0%)、醫學科研論文的寫作(50.0%)和分析性研究(44.0%)。就臨床流行病學整門課程而言,所有學生都不同程度對該課程感興趣并認為該課程重要。
2.3教材評價
對教材的滿意度、實用性和難易度調查結果顯示:98.8%的學生對所選用的教材滿意,僅有1人(占1.2%)不滿意;100%的學生不同程度的認為該教材實用,沒有學生認為該教材不實用,其中71人(84.5%)認為實用;80人(95.2%)的學生認為本課程選用的教材難易程度適中,僅有2人(2.4%)反映該教材難。
2.4教學方法評價
63人(75.0%)認為目前臨床流行病學所采取的授課方式好;70人(83.3%)認為應由多個老師承擔;69人(82.1%)認為很有必要開設該門課程。83人(98.8%)對現行教學的總體印象好。
2.5學時數評價
36人(42.9%)認為目前上課總的學時數合適,47人(56.0%)認為應增學時數;58人(69.0%)認為每周上課次數應為2次;64人(76.2%)認為每周次上課學時數為2學時。
3討論
近年來,我國研究生教育獲得了跨越式發展,招生規模從1998年的7.25萬人增加到2010年的47.2萬人[3],隨著研究生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研究生培養質量的問題也日趨突出,成為我國人才培養質量中的薄弱環節,尤其表現在創新能力方面。2006年至2008年,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進行的3次大規模的研究生教育質量研究表明我國研究生教育質量方面存在的首要問題是創新能力較差。具體表現在:創新精神與創新意識缺乏、創新活動參與程度低和高水平創新成果缺乏[4]。本次教學改革的目的旨在提高研究生的創新能力,研究結果顯示:《臨床流行病學》教學改革對提高臨床醫學碩士生的創新能力有很大的幫助,達到了預期的目的。說明目前《臨床流行病學》的教學方式、教學內容難易度、學時數及使用的教材是合理的、可行的。
3.1案例式PBL教學方法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影響
創新能力的提高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只有培養出具有創新能力的高層次的人才,才能使我國在未來的競爭中取得一席之地,為了提高研究生創新能力,我系革新教學手段,吸取國內外新型研究生教育思想,最大限度地激發和調動研究生的積極性,充分挖掘其潛能,提高臨床醫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的科研創新能力。本研究表明:《臨床流行病學》案例式PBL教學對提高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有很大的幫助,在科研思維、科研選題、科研設計、分析問題、結果解釋和論文寫作能力等6個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尤其在選題能力方面的作用更加明顯,這可能與我校采用的案例式PBL教學方法有關。雖然本研究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影響來源于學生的主觀評價,還未找到合適的定量的測量學生創新能力的量表,導致結果可能存在一定的不準確性,但這與國內其他的研究結果是一致的:案例式PBL教學方法對提高學研科研創新能力是有幫助的[5]。目前《臨床流行病學》采用的案例式PBL教學方法在提高學生創新能力方面得到了一致肯定,因此案例式PBL教學方法在臨床流行病學教學中是值得推廣的。
3.2教學方法
研究生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注重培養學生獨立進行科研實踐活動的能力,本課程采用的是目前國際流行的案例式PBL教學法。PBL教學法是1960年加拿大的McMaster大學綜合“以學生為中心”,“自主學習管理”,“以小組討論”的理念與形式,目前,PBL已經成為近年來國際上受到廣泛重視的一種教學模式。PBL教學法即以問題為中心,以實際問題為核心構建知識結構體系,以學生為中心開展小組討論式的教學,即將學習、科研中的實際問題交給學生,學生圍繞問題學習,施展自己的能力,解決問題,教學過程包括“提出問題-建立假設-收集資料-論證假設-總結”5個階段,這種教學方法有助于臨床醫學生科研能力和臨床實踐的融會貫通,有助于培養學生進行科研實踐的能力[6-7]。案例教學法(casemethod)是19世紀70年代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院長蘭德爾(C.C.langdell)首創的。它是在理論教學的基礎上通過引導學生對具體的特殊性的實際案例進行討論分析,以提高學生思考發現、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目前,案例教學法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方法遍及多個國家。我國的案例教學也有20年的歷史[8]。本課程采用的是案例式PBL教學方法,該方法是綜合兩種方法,即在上課開始引入案例,在案例結束時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課堂,此教學方法得到了絕大部分同學的認可,可認為目前的教學改革在教學方法上是科學的、可行的。
3.3授課的內容
本課程所授內容是流行病學系全體老師參考國內外其他高等院校臨床專業臨床流行病學上課內容通過集體討論,同時結合本校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的實際情況而確定的。研究表明:內容的安排重點突出,難易適當,學生表現出對此門功課感興趣,大部分同學認為掌握了該功課的大部分內容,學生認為此課程不同程度地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說明《臨床流行病學》課程內容設置符合臨床專業實踐和科研的需要。
3.4教材選用
一本好的教材,是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基礎。本研究采用的教材是我校劉愛忠教授和黃民主教授主編的《臨床流行病學》第二版,該書在繼承第一版教材的優點上,又有所發展。該書在每章的開篇引入案例,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課堂,重點突出了臨床流行病學是臨床醫學碩士生重要的基礎課程和科學研究必需的方法學科,以臨床流行病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為主線貫穿全書,對提高臨床醫學生的科研思維和創新能力有很大的幫助。對于本課程選用教材,不管是實用性還是滿意度,絕大部分同學都給予了肯定的評價,說明選用的教材是合理的。
3.5學時數
雖然臨床專業《臨床流行病學》上課學時數較改革前有所增加,但本次調查結果仍然發現有56%的學生認為應當增加學時數,這一方面說明學生對該課程有著濃厚的興趣,從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臨床流行病學對臨床科研工作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總之,此次《臨床流行病學》教學改革-案例式PBL教學無論對培養學生科研創新能力還是提高教學質量方面都是成功的。通過案例式PBL教學,大部分學生反映《臨床流行病學》對提高科研創新能力有大的幫助,學生都對新的教學方法滿意,并且大部分學生掌握了《臨床流行病學》絕大部分內容。因此,《臨床流行病學》案例式PBL教學方法值得推廣,有利于提高臨床醫學碩士生的科研創新能力。
【醫學創新論文(精選15篇)】相關文章:
動物醫學改革創新論文09-27
醫學創新論文范文10-26
護理醫學創新論文范文10-27
醫學生創新創業論文09-20
口腔醫學生科研創新論文10-05
醫學化學實驗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研究論文08-05
本科醫學論文精選09-04
淺談創新教學模式,培養新型醫學人才論文08-16
口腔醫學的創新教學模式研究的論文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