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至于戰機方面,同樣是十分魔幻。 本來趙銘最早是在奉系那邊弄過來一條飛機的發動機生產線。 本來是準備直接投產的,結果現實是殘酷的。 因為奉系就自制過戰機,但奉系當時的體量都覺得量產花銷太大,成本負擔不起。 趙銘也發現了這點,并且問題比奉系還嚴重。 他畢竟沒有全盤把奉系那邊的技術人員挖過來,所以人手上嚴重不足。 這導致,哪怕有發動機生產線,生產一架飛機的價格也是國外廠家十倍的價格。 有這個錢他還自己造干啥? 所以這項目趙銘也就及時叫停,不是他支持不起己方的軍工發展。 呃,好吧,的確是負擔不起。 按照這樣的花銷速度,不用等打仗,他的資金就得被抽個七七八八。 哪怕他后續又從國外采購了一條生產線,但依舊沒啥用。 技術工不夠,外加不熟悉生產線,量產的成本壓不下去。 國外之所以量產的成本低,不僅僅每一位工人都十分熟練有著極佳的經驗。 他們的配套設施工廠也十分完整。 趙銘想要將飛機的所有配套工廠建成,在幾年前根本不現實。 哪怕是現在,他也只完成了百分之七十的配套設施工廠建設。 成本壓低了一些,但產量依舊感人。 現在自制的常規戰機,僅有十臺。 所以四年前,趙銘大手一揮,開啟了飛機的另一個思路。 唔....那就是重新引進了一條摩托車引擎生產線。 因為這玩意本身屬于暢銷貨,國外基本上沒有相關的生產線淘汰的。 趙銘只能捏著鼻子花了三倍的價錢才將之采購回來。 然后讓研究人員,在不影響引擎性能的同時,刪減摩托車引擎里面一些配重,想方設法盡可能減輕摩托車引擎的重量。 反正當時一大群技術人員聽到趙銘的思路,全都有些懵逼。 這玩意不僅沒人搞過,更沒人想過。 但要說這事兒能不能搞? 當然能搞!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