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陛下,其次就是大明這邊的三級教育了!” 劉宗周朝著崇禎拱了拱手后繼續道:“三級學校開辦了半年,這半年的時間里表現良好……甚至有些驚人!” “如果給我們一個同樣的環境,我未必不如你,甚至比你更高。這句話是民間百姓們對富商士紳們的唾罵之詞,而今卻是印入了現實之中。 社學一年級的孩童都是新入學的學生,他們的表現超出了我們預期,那些百姓家的孩子起步雖然不如那些富商士紳家的孩子, 但好學、用心和用功程度遠超那些富商士紳家的孩子,年終考試各州府匯總的成績中,前百名平民百姓家的孩子占了六七成,真正印證了勤能補拙的道理?!? “郡學上目前什么亮點,算是穩中求進,但大學卻是非常的好,多科并行真的讓學生們將自身潛力發揮出來了。 如商事、刑律等等科類中不少學生提出了諸多創意的想法,雖然看起來有些稚嫩和想當然,但能看出來他們真的在用心思思考。 給他們三年的理論和實踐,三年后一定能大放異彩。 其次則是他們在思想上的轉變,在談論自己學科的內容時自信、憧憬、活力,不再像之前那樣之乎者也的書呆子樣。” 說到這里,劉宗周的臉色一陣變幻,糾結、慚愧、后怕、驚喜等神色在臉上閃現。 慚愧的是當初皇帝提出廢除科舉制度,采用三級教育和多科并行的時候,身為禮部尚書的他是持反對意見的。 一是傳統的教育觀念,學子都是四書五經,經義策略,圣賢之道,水利、工程、機械等等都是旁門左道……小道。 二是選拔人才的方式,從先秦開始到大明一朝,選拔人才的制度一直在變換和改進,到了大明一朝,八股取仕出現。 保結連坐制、相貌冊與筆跡對照的靠前管理,號舍隔離、搜檢制度、鎖院與糊名謄錄的現場管理,臨場命題、多重閱卷、磨勘制度等試題與評卷防弊。 被認為是歷史最為公正的取仕方式。 皇帝要廢除,且搞出一種新的方法,他是肩負教化天下學子和百姓的禮部尚書,自然是要反對的。 或許皇帝的方法更好,但畢竟需要時間來驗證,中間幾年的空檔期會造成局勢混亂。 且畢業的學生都要從胥吏做起,與之前的七品官簡直是天差地別。 后怕的是,僅僅是半年的時間,效果就已經凸顯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