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歷朝歷代都有一項政策,叫作徙民實邊。翻譯成白話就是,遷徙百姓,充實邊疆。 這又不得不提到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帝國的崩潰。 西方也曾有一個勉強算是大一統的國度,中原人稱之為大秦,其首都是七丘之城,也是今日之圣座所在。 當年大秦帝國衰弱乃至崩潰的時候,其邊疆行省紛紛反叛獨立。 因大秦帝國在擴張的過程中,會不斷引入其他種族加入帝國,基本上是一省一族一地,大秦征服了他們之后,元老院只派遣總督、稅務官和軍隊,只要按時納稅,打仗時出人出力,其他內政一概不問,實行自治。這也就罷了,大秦還將其視作二等公民,一等公民的醉生夢死來源于對外掠奪和對于二等公民的壓迫剝削。如此就產生了雙重矛盾,階級上的和種族上的。 還有第三條,是地域矛盾,總有富庶地區和貧苦地區,帝國分崩離析的時候,富庶地區自然不會認可貧苦地區,只會一門心思甩掉這個窮苦兄弟。 于是當帝國崩潰時,外圍行省幾乎全部脫離帝國,開始謀求獨立。 如果主體足夠強大,還能保住核心區域,謀求東山再起。如果主體不夠強大,那就會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中原王朝同樣考慮過這個問題,所以徙民實邊的政策也應運而生,核心在于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終是不分彼此。 到了如今的道門,疆域不可謂不廣大,道門同樣要考慮這個問題。于是才會有人反對接納塔萬廷,并且提出了“塔萬廷只能共享福不能共患難”的說法,這是有現實基礎的。 畢竟塔萬廷和南洋不同,南洋從祖龍時期就開始與中原融合,上千年下來,有著足夠的基礎,可塔萬廷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都與中原格格不入。文化不同,語言不通,思維不同,真要接納了塔萬廷,從歷史經驗來看,道門強大時還好說,一旦道門陷入衰弱,塔萬廷必然會收拾細軟跑路,這就是不能共患難。甚至反咬道門一口,也不是沒有這個可能。 這正是李家那一套阻力很大的主要原因,你要搞融合,最起碼要幾百年的時間才能見成效,道門能不能興盛幾百年,誰也不敢打包票。想要走捷徑,那就是西洋人的辦法,直接殺人,屠城滅地,可這又與道門的文明宗旨相違背,真要干了這種事情,還有什么臉面去指責西洋人?畢竟道門也干了。 關鍵殺人這種事情會反噬自身的合法性,不要小看道德大義的作用,維系人心還就要靠道德大義,生于不義,行于不義,也必將死于不義。 齊玄素提倡的那一套,看似很不靠譜,實際上很有現實意義,你們自己的問題,我們不管,我們只是合作。你們內部殺人也好,壓迫也罷,都是你們內部矛盾,別把賬算在道門頭上。至于西道門何去何從,只要北邊的蒸汽福音不倒,西道門就有存在的意義。 既然道門不愿意接納塔萬廷進入自己的版圖,那么道門的外圍疆域就是西婆娑洲、婆羅洲、羅娑洲、鳳麟洲、西州之外的廣大西域。道門也實行了徙民實邊的政策,其中執行最好的就是南洋地區,這是沒有疑問的,齊玄素還是七品道士的時候,就聽說了道門每年都會把失去土地的百姓送往南洋,一舉兩得。 其他地域各有各的難處,比如鳳麟洲,這里環境還算不錯,就是地方太小人太多,沒空地了。與鳳麟洲反過來的是羅娑洲,地方太大人太少,最后變成了流放之地。 道門從來不會浪費人力,許多高品道士落入天網之后都會被送到昆侖道府修道觀,因為這些高品道士實力強大,靠近玉京,更容易鎮壓看管,他們也不敢有什么異動,如果把他們放得太遠,這些人很有可能直接跑掉。實在不好看管或者罪大惡極的,就送到三大牢獄洞天之中。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