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二百零二章 虛假的戲-《明朝偽君子》


    第(1/3)頁

    弘治帝罷朝兩日了,這在勤勉的弘治一朝是非常罕見的,六科道御史們集結于午門跪問原因,有宦官出來冷冰冰的一句“龍體微恙”便打發了。

    御史們很理解,于是紛紛朝午門磕了幾個頭,齊聲恭請陛下保重龍體后便往回走,人一輩子難免三病兩痛,皇帝自然也不例外。

    御史們好打發,但三位內閣大學士和內廷幾位掌印秉筆太監們可不好打發。

    身居高位的他們自然有著更準確的消息渠道,他們很清楚陛下的病絕非“微恙”那么簡單。

    文華殿的暖閣內,本是三位大學士辦公的場所,今日卻多了三位稀客。

    稀客其實是熟客,司禮監掌印太監蕭敬,秉筆太監陳寬,和排名第二的秉筆太監王岳。

    執掌大明朝的內閣和內廷六位大人物同聚文華殿,實可謂少見。

    內閣和內廷一直有矛盾的,大明皇帝立司禮監就是因為臣權過大,君權受到制約,于是從仁宣之后開始,皇帝想出了一個制約平衡的法子,便是設立司禮監,由身邊信任的太監代皇帝掌批紅權,遏制漸漸凌駕于君權之上的臣權。

    這也是無奈之中的辦法,洪武永樂兩朝后,老朱家的后人脾氣漸漸變得斯文起來,此消彼長之下,大臣們的脾氣漸漸變得暴烈,如果這些暴脾氣的大臣有篡位謀逆之心倒還好說,拖出去殺掉殺掉便是,令大明皇帝們憋屈的是,這些暴脾氣們該死的竟一個個都是忠臣,一心為了江山社稷,而且口才一個比一個好,一張嘴便占住了道德制高點,常把皇帝罵個狗血淋頭。

    皇帝們打也打不過,罵也罵不過,更不敢隨意斬殺大臣,否則會被正義的史官們寫進史書,從此遺臭萬年,永不翻身,于是只能眼睜睜看著朝堂內閣制度日漸成熟,眼睜睜讓大臣們把皇帝的權力分得七零八落,皇帝似乎變成了一尊擺設,永遠也不可能在金殿上酣暢淋漓地大散王霸之氣,那一句令人身心愉悅的“拖出去殺掉殺掉”的話也不能再隨便亂說了。

    無奈之下,宣宗皇帝朱瞻基想了個辦法,那便是設立太監學堂,鼓勵太監識字,司禮監于是漸漸隨著內閣制度的成熟而權勢大漲,用太監家奴來牽制臣權的無限滋長,這便是宣宗皇帝的主意。

    其實內廷的出現,并沒有給君權帶來太多好處,司禮監頂多只起到了制衡外廷的作用,君權還是沒有收回來,不得不說,中國上下數千年的無數帝王中,唯獨明朝的皇帝活得最憋屈,最受氣,但偏偏就是這種內閣執政,內廷制約,都察院監督的三權制度,令明朝的國怍保持了近三百年。

    成敗功過,誰人評說?

    弘治一朝,內廷難得出了幾個不給天下添亂的好太監,比如蕭敬陳寬王岳三人,所以三人與內閣的關系也一直比較融洽,偶有為自己所屬一系爭利奪權,耍耍心眼之事,也無傷大雅,總的來說,弘治朝的內外廷一團和氣。

    今日文華殿暖閣的氣氛有些凝重。

    弘治帝病重的消息終究還是被少數幾個人知道了,今日暖閣內的六人便在此列。

    皇帝病重,大行不遠,無異給內閣三位大學士和三位大太監一個沉重的打擊,大明在弘治帝和他們一干重臣的努力下,終于有了中興之象,大學士和太監們都得了好名聲,當然,也沒耽誤幾位太監發橫財。然而若弘治帝駕崩,這正在中興的大明還能繼續中興下去么?

    一想到太子朱厚照的德行,暖閣內六人便搖頭嘆息不已。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福清市| 烟台市| 江川县| 岳普湖县| 绍兴市| 沙坪坝区| 双江| 灵丘县| 汤原县| 江都市| 瑞安市| 礼泉县| 永州市| 泗水县| 宽城| 临汾市| 克什克腾旗| 葵青区| 清流县| 峨眉山市| 工布江达县| 上栗县| 灵武市| 墨玉县| 呈贡县| 马公市| 义马市| 兰西县| 旌德县| 故城县| 白银市| 万源市| 屏南县| 民勤县| 南丰县| 玛曲县| 万荣县| 武强县| 密山市| 郸城县| 荔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