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楊思義的心態沒崩。 他習慣了。 其實這段時間,自從大明已經能通過海上渠道,源源不斷地從日本輸入白銀,楊老尚書就變得非常忙碌! 攤役入畝,總結起來只是四個字,但鋪開來說,卻要足足上百頁的奏折,才將這項影響整個大明的國策,分拆明白,事無巨細地全都列在紙面上。 可是,從紙面到最終落在實處,又有不知多少細致的工夫要做! 身為大明首任的戶部尚書,楊思義責無旁貸。 若是能夠在大明境內,全面開啟攤役入畝,也就是把老百姓最深惡痛絕的徭役徹底革除,改為統一征收田稅。 朝廷需要徭役的時候,再花錢雇人。 最開始聽到這種別開生面的方式,楊思義直接就驚為天人! 只是因為大明沒有足夠的白銀來建立平準庫,這么好的政策沒法推行。 現在好了! 攤役入畝真正落實的那一天,普天下的老百姓,都會永遠銘記大明朝的好處,他楊思義的名字也將因為這項國策的功績,永載史冊! 因此,楊尚書雖然年紀老邁,卻精神抖擻,不遺余力地撲在這項工作上,經常是幾日幾夜都不眠不休。 現在被皇帝召見,楊思義只得放下手頭卷帙浩繁的工作,匆匆入宮覲見。 “楊愛卿。”朱元璋神色急促,劈頭就問道:“我大明如今糧食畝產,能有幾何?” 嗯? 楊思義微愣,但這種職責所在的問題,自然是難不住他,略一思忖,立刻答道:“江南富庶之地,從去歲的收成來看,得益于秦楓的灌溉新法,如今糧食畝產已經能夠達到三四石的平均數。若是塞北苦寒、土地貧瘠,至少也在兩石以上!灌溉新法惠及全國,真的是善莫大焉!也正是有了這樣喜人的收成,朝廷的攤役入畝,才能全面推進,此乃百姓之福,大明之福啊!” 唔。 朱元璋沒心思聽這些套話,直接追問道:“還能提高么?” 噫! 楊思義心中一動,不由得微微暗喜。 自己這可是跟皇帝陛下,想到一起去了呀! 早在去年,他就召集了全國范圍內的許多行家里手,集中討論如何繼續擴大糧食增產的問題。 那時候,來自日本的巨量白銀還沒有著落,從楊思義的本意來說,是想要集思廣益,為這個剛剛建立的新王朝,再找出一筆錢糧。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