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翻閱著草稿,趙政的臉色在變化,道,“不好,不好。很多東西太復雜了,不利于教化。秦風十首,車鄰、駟驖、戎、蒹葭、終南、黃鳥、晨風、無衣、渭陽和權輿。當以《無衣》為首。”
“這些詩篇,應該刪掉……”
在教科書當中,竟然有齊風、楚風、鄭風等的詩歌,這很不好。
孩子就應該單純一點。
“還有,數學課本只需要方田,粟米就足以,至于其他差分、少廣、商功、均輸、方程、贏不足、旁要,暫時不需要學習。”
“歷史課本太長了,還要刪掉一部分,有些復雜的,就不要寫。”
趙政看著課本,很不滿意。
王綰是儒生,做事情總是想要求全求美,做到極致。
很多時刻,能湊合就差不多了。
“周禮六藝的教育,是為了培養貴族,不是為培養人才;孔丘普及教育,減低求學的標準,至少是士人才能入學;我大秦的義務教育,要再度降低標準,普及到底層民眾,難度要再次下降!”
趙政道:“周禮的教育,需要馬車,需要弓箭,需要各種武器器械,成本頗高;孔丘的教育,是為了培養文官,成本低了很多,可依舊有些高。可我大秦的義務教育,只是為了培養工具!”
“君子不器,君子的目標為成為貴族,而不是器物。可義務教育,人教育,就是為了培養器物。若是成本太高,只是讓教育惠及少數的貴族,還有士熱,這是失敗的。要惠及民眾,就要降低成本!”
王綰嘆息道:“臣,知之。”
他是儒生,對于秦王的義務教育是欣喜的,這是孔子的大理想。
只是這樣粗暴,這樣簡陋,卻是有些難以忍受。
可還是忍不住開口道:“大王,民眾只是學習這點東西,有用嗎?這樣淺薄的學習,有用嗎?”
趙政道:“自然有用,此為秦吏之預備,合格的可進一步,成為秦吏;不合格的,可成為遵紀守法的良民。秦國之法,大抵五家為一伍,兩伍為一什,十什為一里,十里為一亭,十亭為一鄉,十鄉為一縣,十縣為一郡,郡縣鄉亭里什伍,皇權下縣,直抵每家每戶。”
“秦國實行的皇權下鄉,直接官吏到村級,管理到了每個戶身上,并有繁雜而嚴苛的法令。縣設縣令,縣丞,縣尉,縣令掌管下屬各鄉。鄉有秩\/鄉嗇夫,鄉佐,鄉游徼,鄉卒,鄉有秩\/鄉嗇夫掌管下屬各亭。
亭設亭長,亭佐,亭侯,求盜,亭父,亭卒,亭長掌管下屬各里。
亭長管理下屬各里,里設里正,父老,杜宰,里監門,里卒,里正掌管下屬各什伍。
什長,伍長,什長掌管下屬十家,伍長掌管下屬五家,什伍之內,各家相互糾察。
具體而言,某個縣有一個縣丞,一個縣尉,十個鄉有秩,十個鄉佐,十個鄉游徼,一百個亭長,用來管理一萬戶的縣。”
“若是在關中,隴西,上郡等,老秦饒舊地還好一點,從上到下,都是老秦人。可到南郡,南陽郡,太原郡等地,某個縣當中,一個縣丞,一個縣尉,十個鄉有秩,十個鄉佐,十個鄉游徼,可以保證是老秦人;至于下面的一百個亭長,亭長,亭佐,亭侯,求盜,亭父,亭卒等只能是當地人。”
“至于下面的里正,父老,杜宰,里監門,里卒,也是本地人。”
“也就是三十個秦人官吏,就要管理下面一萬戶民眾,大約是五六萬人口。”
官吏少,民眾多,只能是一團亂糟糟。
可能輕微遇到一點變故,就是在地方豪杰的率領下,直接殺死三十多個秦吏,直接宣告攻占某縣。
或者,當地的秦吏想要站穩腳跟,必須要與當地的豪強,世家等進行合作,才能征收稅收,才能驅使民眾服徭役。若是當地的豪強選擇反抗,或是非暴力不合作,秦吏就會出現收不上稅。
然后,被更上一級的秦吏的干掉了。
換算到郡里面,秦吏的數量可能就是二百多人,卻是要管理五十萬人口的大郡,也是頗為吃力。
不得不選擇對豪強妥協,或者直接被架空。
秦國學室每三年只是五千多后備的官吏,根本跟不上需求。
若是加上某些秦吏墮落,造成的影響更大。
趙政道:“秦國的根基,就是秦吏,可秦吏的數量不足,根本不足以維持眼前的局面。若是幾年后,攻占六國,領土擴大,秦吏短缺的問題會更加嚴重。”
王綰道:“臣以為,大秦若是要王下,當實行分封制。大王用著義務教育,擴大民眾讀書的規模,增加秦吏的數量,這是一個好的政策,只是速度太慢了。昔日,關中曾言,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大王,想要發展義務教育,這是大善之舉,只是短期難以見效,至少需要百年時間,才會展現相應效果,遠水不解近渴。”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