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 慨嘆-《三國之最風流》
第(2/3)頁
……
荀貞三人,經市井、過閭里,到了城東北,迎面一個石闕,正對著大路。石闕后邊即“官寺”的大門。寺門通常南向,取“圣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之意,潁陰寺門即是如此。——也有的“官寺”門前不立石闕,改為立兩個桓表,都是取其莊嚴顯目之用。
門闕或桓表的邊兒上,有一個建鼓,懸掛木上。吏民、縣中有事,便擊打此鼓,以讓人知曉。荀貞在前世時雖沒見過“建鼓”這玩意兒,但在影視上多有見過,似乎直到清末民國時期,衙門門前還有這東西,所以穿越以后見到此物也不驚奇。
就像亭舍門邊有“塾”一樣,寺門的兩邊常也會有一間或幾間房,與圍墻相連,門往外開。這是供外地來的官吏們更衣用的。如果長官暫時沒有空兒見他們,他們也可以在其中歇息。這會兒,“塾”中就有一個剛從外地趕來的小吏,正在收拾衣服、整理冠帶,準備拜見上官。
荀貞是縣令召來的,聽那兩個縣吏的意思,縣令也正在等他,自然不必在塾中等候,跟在那兩個縣吏的后邊,恭謹地步入了寺中。
……
寺門口有兩個門卒。縣君御下甚嚴,這兩個門卒皆持戟,站在門口的兩側,相對直立。若是荀貞獨自前來,少不得會被盤問幾句,但此時有那兩個縣吏引導,門卒一句話都沒問就放了他們進去。
進入寺門,當面一道土筑的罘罳。罘罳,即是屏風。上邊潑墨染綠,畫了兩株豐盛挺拔的大樹,樹干粗壯,虬枝盤旋,干為黑色,葉則墨綠。右上題了兩行字,寫道:“木連理,王者德澤純洽,八方為一家,則連理生”。儒家提倡仁政,這兩句話正合了圣賢的教誨。
那兩個縣吏久在寺中,對這幅畫熟得不能再熟了。荀貞此前出任亭長時,為拿告身文書也曾來過寺中、見過這幅畫。三人都沒做停留,直接繞過罘罳,來入庭中。
庭院既廣且深,正中一個大堂,屋檐飛角,雄偉高壯,這里就是縣君升堂辦事之所,名為“廳事”,又叫“聽事堂”。堂前有臺階,延向院中。——縣君并不是每天都升堂辦事的,勤快點的兩三天一視事,懶一點的四五天一升堂。今天并非縣君升堂的日子,堂門緊閉。
兩個縣吏略微停了下腳,說道:“縣君在后邊舍中。……,荀君,請你先去‘便坐’里暫坐歇息,等我二人前去通報。”官寺的布局,前邊辦公,后邊住人。“舍”就是“宿舍”,上到縣令、丞、尉,下到普通吏員平時都在舍中居住。
荀貞作揖應道:“是。”
這兩個縣吏還了一禮,自經過院中的石子路,繞過“聽事堂”,往后邊“舍”中去了。荀貞目送他們遠去,直到身影不見,這才轉顧左右。
“便坐”,即“聽事堂”左右的廂房,每天都有小吏在內值班,負責處理日常的小事。此時下午,正忙的時候,各個“便坐”里都坐了不少外來的吏員,觀其衣著,有鄉薔夫,也有與荀貞一樣的亭長,還有里長,間或亦有百姓。吵吵嚷嚷、紛紛鬧鬧的。
另有兩三個小吏可能來得晚了,排隊比較靠后,又不耐煩吵鬧,所以沒在室內等,而是立在庭中的樹下。一個扶著樹干,低頭蹙眉,不知是在思忖公事,還是在想些別的。另外兩個一個面對罘罳,跪坐樹下,捧著一卷竹簡細細觀看;一個依樹而立,呆呆地看著“官寺”東墻。
看東墻的這位側對荀貞,看竹簡的這位全神貫注,都沒注意到荀貞和那兩個縣吏的進來。蹙眉的那位大概眼角余光看見了他,之前抬頭瞧了他們一眼,可能不認識,又低了下頭。
“便坐”里都有人,荀貞沒有進去,而是沿著罘罳后的走廊,來到西墻邊的一棵棗樹下站定。諺云:“七月十五棗紅圈,八月十五曬成干”。早過了棗子成熟的時節,樹上空剩黃葉,地上落葉片片。不知怎的,院中盡管熱鬧,荀貞獨立樹下,卻莫名有些蕭瑟之感。
他自嘲一笑,心道:“只是聽那商人講了一點孫堅的故事,我這心情卻就能‘失落’好幾天。孫堅號稱江東之虎,本非我這樣的常人可比,又有什么可‘失落’的呢?——設若孫堅是我,如果他能提前知道黃巾將要起事,怕絕不會如我這般惶恐不安,說不得,反倒會跳躍欣喜,以為立功名、名垂后世的機會將要來到。”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宾|
鄂温|
东兴市|
邯郸市|
阿坝|
双峰县|
金坛市|
东乡县|
隆德县|
新余市|
科技|
东山县|
任丘市|
宜兰县|
喀什市|
若尔盖县|
斗六市|
富阳市|
会宁县|
三明市|
安多县|
满城县|
龙岩市|
浦江县|
兴业县|
亚东县|
诸城市|
犍为县|
汽车|
旌德县|
万源市|
普宁市|
阳山县|
简阳市|
乌兰浩特市|
荥经县|
章丘市|
山阳县|
宜章县|
土默特右旗|
竹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