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從吳郡來的商人沒有多做停留,打好了水就繼續行程,向東邊去了。他們人雖去了,留給荀貞的失落卻好幾天都沒消失。這天上午,他正蹲在樹下,瞧著那露珠,感嘆人生,前院的門外來了兩個騎馬帶刀的縣吏:“縣君有令,召繁陽亭長荀貞去官寺。”
荀貞自來亭中任職亭長,至今已快兩個月了,縣令從來沒有召見過他,包括“許仲殺人案”時也是杜買去匯報的情況,現在前不著村、后不著店的,亭部中并無大事發生,也沒到每年考核政績的時候,這時候突然遣人相召,卻是為何?
荀貞急忙忙收拾停當,牽馬出舍,與那個兩個縣吏一起上了官道,旁敲側擊地打聽。
漢時的吏員大致分兩類,一種是“縣廷屬吏”,一種類似“賓客舍人”。前者是通過正規渠道任職或被拔擢上來的,后者是主官“自辟”的,雖都領取俸祿、名在吏冊,但與主官的親近關系不同。前者可稱“公吏”,后者可稱“私吏”。
眼前這兩個吏員都是“私吏”,與縣君的關系很親近。所謂“仕於家者,二世則主之,三世則君之”,如果接連兩代都為同一個家族效力,那么對效力者來說,這個家族就是“家主”;如果接連三代都為同一個家族效力,那么對效力者來說,這個家族就不但是“家主”,乃至是“君上”了。
如今這位潁陰縣令的家世雖比不上當今的那些名門大族,比如汝南袁氏,遠遠達不到“門生故吏”遍布天下的程度,但也是世代為宦,來給荀貞傳令的這兩個吏員便都是接連兩代都為其家效力的,要論親近關系,比身為縣令心腹的秦干還要親近,因此口風都很嚴,不肯泄露縣令召他去官寺是為何事,只是笑著說:“荀君放心,是好事,不是壞事。”
既然他們都這樣說了,不肯直接回答,荀貞也不再詢問,改換話題,與他兩人指點途中景色、評說本地風土人情。
他來任職雖還不到兩個月,但一則,早將本亭的轄區跑了個遍,對本地的情況很熟悉,二來,自小在潁陰長大,對本縣的故事也很熟悉,不管是本亭的、還是外亭的,都是說得頭頭是道,遠至戰國、前秦時出生在本地的名人以及一些發生過的典故,皆隨口道出、隨手拈來。
這兩個縣吏不是潁陰人,是跟著縣令來的,好些事兒并不了解,聽得津津有味。不知不覺,已到潁陰縣城。縣吏觀望了下天色,見剛過未時,說道:“緊趕慢趕,總算沒有太晚。縣君現在應正在寺中相候,荀君,請隨我們來吧。”
當先引路,進入城門,帶著荀貞往“官寺”行去。
……
漢承秦制,城中的規劃井然有序,大致分為三個部分。
一個是“閭里”,百姓們居住的地方。
一個是“市井”,也就是市場,買賣東西的所在。
再一個就是“官寺”了。
和“里”外有墻垣一樣,“官寺”的外圍也有墻垣,并且墻垣更加高大。若將整個潁陰縣城稱為“大城”,那么“官寺”就是一座“小城”。前漢時,“官寺”在城中的位置不固定,有的在城中,有的在城東,本朝以來,逐漸都遷到了城北,遂成為了一種定制。
為節省人工、材料,很多“官寺”會建在縣城的西北角或東北角,這樣,利用原先已有的城墻,只需要再分別向外引出兩道墻垣就能把“官寺”包圍其中了。潁陰縣的“官寺”就在城之東北角。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