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首詩,荀貞在前世上學時就讀過,只知詩名是《長歌行》,無名氏所作,不知出自誰人之手,問道:“何人?”
“此詩乃章帝年間,河北清河縣人虞經才所作。”
“虞經才?”荀貞沒聽說過這個名字。
“說起虞經才,荀君可能不知;但說起另一人,荀君定然知曉。”
“誰人?”
“卿仲遼。”
自光武中興以來,本朝至今歷經十一帝。光武、明、章、和、殤、安、順、沖、質、桓及當今天子。其中殤、沖、質三帝皆*登基,在位一年左右。虞經才是章帝年間人,距今約百年,名聲不顯,故而荀貞不知,而卿仲遼是安帝、順帝年間人,距今只有五六十年,其人又任過尚書令,頗有名聲,荀貞倒是有所聽聞,點了點頭,說道:“此人我知。”
“這虞經才便是卿仲遼的祖父。”
“虞經才是卿仲遼的祖父?……,那為何一個姓虞,一個姓卿?”
那縣吏笑道:“卿姓的遠祖是虞舜,始祖乃是虞信。虞信是戰國邯鄲人,得到了趙孝成王的賞識,被拜為‘上卿大夫’,號為虞卿,故其后人遂以‘卿’為氏。”
人之姓氏,有的是因封地、國名而來,如“趙”之先乃帝顓頊之苗裔,始祖造父,本為周穆王的“御者”,因功被封趙城,其后由此為趙氏。又如“荀”,本出自姬姓,其始祖是周文王的第十七子,因被封在“郇”地,史稱郇伯,故其后遂以郇為姓,后去耳朵旁加草字頭為荀。
有的則是因“官名”為姓,比如“馬”,出自趙氏,因其始祖趙奢號曰“馬服君”,子孫故以為氏;又比如這個“卿”,來歷便是因其始祖曾被拜為“上卿大夫”。
荀貞穿越以來,讀書甚多,對這方面還是比較了解的,了然點頭,說道:“原來如此。”虞卿寫過一本《虞氏春秋》,荀貞沒讀過,但聽說過,又道,“不意卿仲遼之祖竟是此人。”不過,他還是有點不明白,“既已為卿氏,又為何祖孫兩人,一為虞、一為卿?”
“荀君名家子弟、博讀史書,當知荊軻刺秦?”
荊軻刺秦王,誰人不知?荀貞頷首答道:“知道。”
“虞卿娶妻曾氏,生有三子,長子名叫卿秦,年十八,為燕將,與趙國戰,被廉頗所俘,幸其父為趙相時,有功於趙,故被釋放不究。后來,他又從燕太子丹,參與了刺秦一事。秦并天下后,逐太子丹、荊軻之客,卿秦在被追緝之列,於是避禍渤海,其后人因而復姓為虞。”
卿仲遼在世時雖頗有名聲,但有關他祖上的故事,荀貞還真是從未聽說過,驚奇地說道:“仲遼之祖竟曾參刺秦之事,為之避禍渤海?”
“是啊,所以自此之后,二百年間不復再有卿姓,直到本朝章帝建初八年,卿秦的七代孫虞經才方才將祖姓告與孫子仲遼,囑其不忘祖德,發憤圖強,并作詩一首勉之,即荀君適才所吟誦的《長歌行》。……,而仲遼也果不負祖父之望,刻苦攻讀,官至尚書令,遂復卿姓。”
這樣的故事、這首詩的來歷,若非博覽群書、又關注政事者,絕不會知道。荀貞在高陽里住了十余年,讀了十余年的書,就不知道此事,不覺對這縣吏刮目相看,恭敬地說道:“與足下初見時,問君高姓大名,君只答南陽宛人,姓文。請教尊名?”
“賤名不足提,在下文直。”
荀貞心道:“當今之世,南陽與潁川、汝南兩郡齊名,都是人才濟濟,當真名下無虛。”
……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