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朝廷終于對倭國用兵了,鐵甲雄師,從豐臺大營出發,取路遼東,經過義州進入朝鮮。 沒有哭泣送別,沒有肝腸痛斷,事實上,這一次出兵,甚至普通的百姓都不怎么關心,自從隆慶年間開始,對外用兵幾乎就沒有失敗過。 領土越發龐大,海外的屬地多如牛毛。再拿下兩塊地方,無非是增加一些商機,添一些新鮮的玩意。家里有軍人的就要忙碌一些,他們需要準備好一些錢。每一次對外用兵,都會把得來的土地大肆分封給有功兵將。 即便是沒有立功,只要參加戰斗,就可以優先利用半價購買土地。擁有一塊屬于自己的田地,隨心所欲種上糧食和蔬菜,等待著收獲,怕是任何一個國人,都會做過類似的夢。 海外土地便宜,越來越多人選擇在海外弄一塊土地。只要有本事,他們可以把合同上一百畝的田產,變成一萬畝。還能夠使用奴隸耕種,享受豐厚的回報。 從軍——開疆——發財,成為很多人改變命運的方式,甚至比起考試做官還有吸引力。 商鞅變法之所以成功,是耕戰立國之下,秦國不斷擴充領土,產生新的軍功武將集團,他們最終取代舊貴族,成為帝國的主宰。 如今也走耕戰立國的模式,只是規模大了無數倍,也更加細膩。 向海外用兵,搶占土地,分封武夫。 別說什么武將不能治天下,其實很多武將的水平還是不差的,想想吧,能管上萬人,甚至更多,讓士兵甘心赴死,會是飯桶嗎? 相反,很多文官在管理地方之前,腦子里一片空白,除了科舉,什么都不懂。 武將完全可以把海外的屬地管理得服服帖帖,土著敢冒出來作亂,直接就給滅殺了,也只有強悍的武人,才能壓得住場面。 當然了,要想開發龐大的海外土地,光靠著武人可就不行了,必須有商人介入,互通有無,把土產賣出去,換來中華的豐富商品。 單打獨斗的小商人沒法承受海外的風險,就需要金融集團提供融資保險。 把海外的原料土產運回來,又反過頭滋養了工商業的繁榮,惠及所有百姓。一條完整的利益鏈條,將所有人都綁在了其中,大家都是獲利者。 再也不用擔心有人跳出來,反對新法。 唐毅比任何時候都篤定,他真的成功了。 當然他也清楚,沒有任何一個帝國會長盛不衰,也沒有任何的規矩能永遠不變。他所能做的就是讓規矩盡可能合理,盡可能深入人心。并且,還有留下不斷改進提升的空間,像歷代開國君主,留下萬世不移之法,那是最愚蠢,也是最無知的。 在唐毅擔任執政的最后兩年,朝鮮爆發倭亂,西南和西北都出現了叛亂,三個方向,戰火一起燃燒。 唐毅卻顯得十分從容,這種小事情,已經不用他費心了。他的精力都用在了帝國憲法上面。 經過了五年的起草制定,新的憲法終于正式公布。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