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寧修得到鼓勵直是大喜,他調整了番思緒繼續說道:“晉商富可敵國,這點想必元輔也清楚。但晉商的錢是怎么來的?還不是我大明朝廷施恩,允準他們靠運送糧食換取鹽引?國朝商稅極低,乃三十稅一,這絕對是不合理的。故而太岳公打算開收鹽稅,以彌補這一塊的空白。” 稍頓了頓,寧修繼續道:“韓朋友此舉,實際上是投石問路。誰曾想晉商晉黨已經尾大不掉到了這般地步,竟然連一點不同的聲音都容不下!” 寧修這番話當然是精心推敲過的,每一個字都很精髓。 首先他將晉商晉黨綁在一起,再把張居正的商稅改革引出來,最后將韓正抨擊晉商與張四維的做法說成是替張居正商稅改革投石問路。如此一來,張居正幫韓正實際就是幫自己,送上門來的棋子不用,實在不符合張居正的性格。 雖然有些赤裸直接,但政治有時候就是如此。 “好,賢生說的好!” 張居正的眼中閃過灼灼光彩,寧修心中一喜,知道這事成了。 別管張居正打算以何種方式處理此事,韓正是有救了。 “這件事老夫會去過問的,至于征收鹽稅一事,賢生有何看法?” 張居正肯主動征詢寧修關于鹽稅的意見,當然不是一時心血來潮。在江陵時,寧修就曾經就一條鞭法給過他很中肯的意見。 僅就火耗歸公一項便可以消除一條鞭法很大一部分弊端,而這正是張居正沒有想到的。 與一條鞭法相比,加收鹽稅本身需要思考的部分自然更少。寧修能夠將一條鞭法優化,自然也可以在加收鹽稅上提出自己的見解。 寧修卻沒想到張居正真的想聽他的意見。 他先是沖張居正拱了拱手,表示不勝惶恐,繼而侃侃而談道:“鹽之暴利,遠非其他物什可比。只按照三十稅一的商稅征收肯定是不行的。但如果單純的定一個稅額,又不算公允。晚生有一個想法,可以根據鹽商獲利多少分階梯收稅,低于一定銀額的只征收三十稅一的商稅,超過這一銀額的加收階梯稅,獲利越多,所需要交納的鹽稅自然越多。” 寧修方一說完,張居正便陷入了沉思。 這個法子倒真是新奇。他此前從未聽說過...... 細細想來,這階梯稅十分合理,賺的多的多交稅,賺的少的相對少交稅,誰也說不出什么來。 只是,那些鹽商真的肯嗎? 寧修仿佛看出張居正的擔憂,沉聲道:“閣老不妨借此事做做文章,不怕那些鹽商不服帖。” 他指的當然就是韓正痛斥晉商這事了。 這件事說大不大,說小也不算小,關鍵看當權者想要怎么處理。 以張居正的權勢,要想此事發酵,只需要給都察院的言官知會一聲,自然會有人為他搖旗吶喊。 而晉商為群商之首。晉商只要服帖了,其余那些鹽商也不會太跳。 張居正仍然面沉如水,可眉宇間已經帶了一絲喜色。 寧修繼續說道:“除了收鹽稅,閣老還可以加收礦稅,也用階梯計稅。當然,需要明確一點,礦產都為我大明朝廷所有,只是包給那些礦商而已。” 張居正倒是沒想到收礦稅,經由寧修這么一點才是回過神來。 至于礦產歸大明朝廷所有,則更重要了。這可以保證朝廷對于這些商人絕對的控制。 “其余的呢?” 張居正嘗到了甜頭,便催促寧修繼續說。 寧修卻是苦笑道:“閣老,最賺錢的便屬販鹽和挖礦了。先緊著這兩處征收吧。” 寧修這么說倒不是他認為其余商稅沒有改變征收模式的必要,而是他認為凡事過猶不及。何況大明商稅兩百年來都是一個模式,改變也需要有一個過程。 先從最賺錢的開刀,無疑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不然若是激起商賈的反抗,卻是不美了。等到鹽稅和礦稅征收平穩,再改征其他稅便水到渠成了。 “你說的很對,老夫會考慮的。” 張居正復又恢復了氣定神閑的姿態,右手悠然的捋著胡須。 “你這些時日當悉心備考,會試切莫大意了。” 寧修不由得心中一暖,此刻張居正是以一個長者的身份告誡他啊。 “閣老教誨,晚生銘記于心。” “恩,既然來了,便留下來一起用頓便飯吧。” 張居正有心留寧修一起用便飯,寧修不好拒絕便應下了。 距離開飯還有段時間,寧修便索性去到內院找張懋修敘話。二人江陵一別,卻也有些時候沒見了。 ...... ......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