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日進數千-《唐朝好地主》
第(1/3)頁
“一二三四五六七......”
冬日里天亮的晚,天還是黑的,老爹的舊窯洞院里就熱鬧起來,院里點著好盞燈,還生了幾盆火加強光線。這個時候老爹也不再心疼燈油費錢了。
黎明的院子里,擺滿了一籠籠剛蒸好的黃饃饃。
趙叔王叔兩個府兵,還有柯小八柯十三兩個后生,以及柯山柯五兩個張超門下大弟子,連上老爹和張超,八個人都不停的忙碌著。
昨天一整天,他們八個都在為今天早上做準備。
拉著石碾子給糜子去殼,用石磨把糜子磨成面粉。然后是篩面和面揉面,把紅豆、紅棗蒸熟,最后做成豆沙棗泥餡。等到面發酵好了,又忙著做成饃饃。
一石糜子,加酵頭加水和面,再加上豆沙棗泥,差不多最后就做出了兩石的饃饃。
這里的一石是容積單位,一石等于十斗,一斗十升。唐朝一升等于三小升,而一小升只有二百毫升。因此這一大升也只有六百毫升而已,糜子的密度和面粉差不多,一升糜子約五百二十克左右。
張超心里一換算,這大唐的一升糜子面,只有三百一十二克。而大唐一斤十六兩,約六百八十克,平均一兩只有四十二點五克。實際上,一升糜子面,若換成重量單位,只有七兩多一點點。
兩石的劑子,張超最后做出了兩千個饃。
張超他們做的這些黃饃饃個頭并不算大,一個饃約五十來克,一兩多一點點。這個大小,跟后世的一個白面饅頭差不多。
一石糜子面,最后蒸出了整整兩千個黃饃饃。
看著一筐筐的黃面饃饃,大家雖然都很累,可卻又都非常興奮。
“一石糜子面三千文錢,蒸了兩千個黃饃饃,一個饃饃合一文半本錢。”柯十三扳著手指頭認真的道。
“瓜娃,紅豆和大棗也是本錢。”柯五教訓自己的本家侄子太年輕。
“紅豆和大棗也值不了多少錢,豆沙主要是紅豆,紅豆便宜。這里的豆沙本錢不到一千錢,就算一千錢,那樣一個饃饃也才兩文本錢。”
豆子屬于粗糧,比起糜子還不值錢。就連大紅棗,那也是極便宜的東西。
“三郎,我們一個饃賣多少錢?”
大家都望向張超。這么好吃的黃饃饃,肯定不能賣的太便宜。可剛才這么一算,這黃饃饃成本其實很低,甚至比普通的蒸餅還便宜些。
現在糧價這么貴,一斗糜子本錢三百錢,斗米都五百錢,一斗豆子也得二百錢。在外面吃頓飯,哪怕就是吃碗湯餅,弄不好都得五十文錢。
平時七娘店里也買蒸餅,大小跟黃饃饃差不多,都賣到五文一個。
黃面饃饃這么好吃,不說多賣,起碼也得跟一般的蒸餅一個價吧。
材料本錢一個兩文,如果賣五文錢確實利潤還是很高的。不過張超可不滿足,況且在他看來,成本并不止兩文。
人工本錢還沒有算呢。
八個人干了整整一天,這些饃饃要賣出去還得要一天時間。因此這人工成本其實還得算上十六個天時。
一天人工成本該算多少?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射洪县|
墨竹工卡县|
天柱县|
易门县|
西和县|
铁岭市|
偃师市|
大渡口区|
兴安县|
隆子县|
车致|
商南县|
枝江市|
秀山|
固始县|
盐山县|
化德县|
齐齐哈尔市|
罗山县|
湖北省|
平江县|
泰州市|
南岸区|
华宁县|
简阳市|
利辛县|
汉中市|
丰台区|
宜州市|
瑞安市|
鄂州市|
喀什市|
怀远县|
兴文县|
阜新|
庆城县|
喀喇沁旗|
湘阴县|
龙陵县|
左贡县|
姚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