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他不善于社交,也不善于表達……” “也許我有社交恐懼癥? 我不善言辭,所以我的內(nèi)心無法與別人分享。所以,我是孤獨的?不不,不單單身體上的孤單,更多是心理與精神上的寂寞?” 張國栄舉一反三,沿著吳孝祖的想法發(fā)散出自己的聯(lián)想,“外既孤獨又無奈,既要承認現(xiàn)實,又堅持著自己的追求。我甘于默默無聞,卻又不甘自己無能下去……” 看著張國栄自己不斷的完善人物,吳孝祖不禁一笑。 這就是一名天才演員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張國栄有著頂級的演戲天賦。 他原本就相信張國栄能詮釋出一個他想要的“石神”。 這一版不同于其他任何人。 從某種意義上說演員與從事其他各種形式的藝術創(chuàng)造的藝術家有十分相似之處。 同時,任何人都存在成為成為演員的可能。 但想要成為一名真正的演員,則需要強大職業(yè)素質(zhì)。 可以說,一個不具備演員應有的創(chuàng)作素質(zhì)的人,是不可能從事表演藝術的創(chuàng)造的。 一個演員演員,第一重要的自然是與生俱來的天賦,第二就是強大無比的學習能力。 一名演員的成長過程一定是伴隨著自身不斷學習、規(guī)劃、總結的過程。 張國栄的表演天賦不缺,但此刻還未經(jīng)打磨的他卻缺少自我的學習能力。 歸根到底,這同他野路子出身有著很大關聯(lián)。 后世,他在表演創(chuàng)造中,憑借著無與倫比的天賦,能夠摸到表演領域的天空,成就一個個經(jīng)典角色。 可在表演過后,他卻往往難以盡快的脫離角色,常常陷入角色的情感中,難以自拔。 這樣長此以往就造成了他的心靈與情感上的困擾。再加上生活中的壓力,這才釀成了最后的悲劇。 一方面,與他細膩而又敏感的情感有關,情感豐富,胡思亂想,心理承受力脆弱。 但另一方面與他缺少脫離和釋放自我情感和壓力的方法也有關。 換句話講:他的天賦,足夠讓他暢游天際。但卻沒法為他找尋到回歸自我的方法。 演員本身就情感豐富,如果不能夠盡快脫離角色,經(jīng)常會造成巨大的心理障礙。 憂郁癥只是其中一種病狀體現(xiàn)而已。 一個人的藝術天賦是祖師爺賞飯吃,誰都羨慕不來也改變不了。 但越是天賦高的人,越容易產(chǎn)生迷障。因為他心思更敏感,他在那個演繹殿堂總看到的東西遠遠超過普通演員。一旦陷入迷障,往往這個時候,再想彌補,為時已晚。 在藝術領域,無數(shù)大師也都產(chǎn)生過這種迷障。藝術的深陷與生活的壓力很容易讓他們瞬間崩潰。 瘋癲與自殺似乎成為了他們最后最無奈的選擇。很多大師晚年甚至把心思放在神秘學、神學上。 表演的上限是天賦,但安全著陸需要基礎夯實的大地來充當燈塔。 馬龍白蘭度曾經(jīng)也遇到過這種迷障,但那個老流氓用鐵棒來發(fā)泄獸欲。 羅伯特德尼羅、丹尼爾戴劉易斯也都有過這種經(jīng)歷,各有各的解決辦法。 包括國內(nèi)的李雪健老師,陳道明老師、馮遠征老師,在表演生涯中或多或少的都會產(chǎn)生這種迷惘。 這本身就是一名優(yōu)秀演員的必經(jīng)之路。 張國栄人戲之間的矛盾,再加上外界的巨大壓力,造成了他對于自我的否定以及懷疑。 這本身就是缺乏自我認知的一種表現(xiàn)。 俗稱:小心眼。再加上他的戀愛觀,總之他的那種悲傷后果,除了外界因素,還有他自己的原因。 在表演中,基礎理論恰恰是讓演員認知自我的其中一種途徑。 表演上講“七力四感”。 一名真正的演員,同時要具備對生活的觀察力。 演戲歸根到底還是脫胎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例如梁鎵輝,他就有足夠的生活經(jīng)驗給他的表演提供養(yǎng)料和表演依據(jù)。 然后,還需要有穩(wěn)定的表演注意力、豐富的想象力、敏銳的感受力、能夠準確判斷的思考力、超強細膩的適應力、鮮明口白與形體的表現(xiàn)力。這是表演的七力。 除此外,還有真實感、形象感、幽默感與節(jié)奏感。表演的藝術延伸都脫不開這七力四感的范疇。 表演理論不是萬能藥,但卻能夠讓演員從根本上認知表演的本質(zhì)。 張國栄這時候正處于快速學習的階段,吳孝祖希望自己能夠從表演根本上改變張國栄的人生軌跡。 也許很難,但吳孝祖愿意去做。 看著一旁恢復狀態(tài)的張國栄,吳孝祖淡然一笑。 到時候,手握梁鎵輝與張國栄兩個利器…… 刀在手!跟我走!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