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明朗燦爛的陽光從高空灑下,落在這年會大院之中。 冬日的暖陽讓所有人都感到一陣舒適。 “這種初生的太陽灑下的光輝,是真的美好舒適,就如同少年的那一段時光。 這種比喻太美好了,周璧的勸學詩,怎么看都似乎要更好一些吧。” “周玄的勸學詩,給我一種平平無奇的感覺,是只有我一個人有這種感覺嗎?” “不不不,還有我,這首詩從技巧上看,太過直白淺顯了。 從立意上看,更是不及將太陽喻為少年來的大氣而美好,明顯要差些啊。” “可是為何周玄的這首詩的文氣,會這么多呢?” 年會大院中,不少觀禮之人都在皺眉議論。 他們不否認周玄這首詩的確還行,但也沒有好到令人驚艷的程度。 在他們看來,周璧的詩的確要更好一些。 可是文氣的多寡,才是衡量一首詩好壞的最終標準。 為何一首在他們眼中平淡的詩,還要超過周璧那首令人驚艷的勸學詩呢? “還是讓蔡大家為我等點評一下吧。” 最終,百思不解的觀禮人,還是選擇讓蔡邕來為他們解讀一下原因。 “對對對,大儒點評,字字珠璣。” “快快將蔡大家請來。” 在一片吵鬧中,蔡邕大步的來到了周玄的身邊。 他直接拿起周玄的這一副詩作,細細的品讀了起來。 半響后,他才嘆息一聲:“當真是一首好詩。 這首詩看似簡單直白,其實直點主題。” 蔡邕自身乃是一位大儒,文學水平非凡。 他自然知道作品的好壞,不是看技巧是否精妙,也不是看詞藻是否華麗。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這兩句句詩通過具體的現象,寫出少年學習要趁早的道理。” 范式若有所思的點頭:“越具體,越能夠發人深省,勸學的效果自然也會越好。” “‘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更是本詩的核心,突出讀書學習要趁早,不要到了老了后悔了才去學習。” 聽到范式的這一句解釋,周瑜的眼睛一亮。 他高興的嚷嚷道:“我知道了,我知道了!” 見到周瑜迫不及待的樣子,蔡邕不由得笑著問道:“哦,不知周瑜你知道了什么?” “我知道了應該怎么做啊。” 周瑜理所當然的回答道。 “我應從現在開始就好好學習,否則將來就會后悔的,而且具體該怎么做,什么時候該學習,我也知道了。 大哥這首詩可真好,可不像周璧他的那首詩,凈扯些沒用的,聽完了我都還不知道該怎么做。”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