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天津衛,潞河東岸,一座名為張家堡的鎮子上空,紅底黑字的闖王軍旗,在三月二十四天明時,就已經迎風飄揚起來了。 這是一座曾經繁華的大鎮,鎮子周圍有高大的夯土城墻,城墻之內有七八條縱橫交錯的街巷。沿街的房子都開辟出了鋪子,是前鋪后宅的格局。看這些鋪子的大小,就知道鎮子曾經有過的繁華。不過現在繁華早就不在了,大部分的鋪子都關張好些年了。曾經在這里做買賣的商人,要么遠走他鄉,要么遷去了潞河西岸的王慶坨。 不過張家堡鎮子上最古老的大戶人家,早在洪武年間就隨北上的明軍定居于此的張百戶一族,卻依舊居住在這座快要荒廢的鎮子上。 實際上,張家堡原本就是一處百戶所,百戶一職世世代代都由張百戶一門世襲。傳到如今已經有十五代了! 現在軍戶制度早就名存實亡,不過還是有不少百戶、千戶家祖在世襲的地盤上當了土豪。張百戶一族就是這樣的土豪!早年天下太平的時候,他們家因為占了運河沿岸的地利,可是興旺發達了好些個年頭。家里面還出了不少舉人、秀才,算得上天津衛有數的士大夫之門。 對了,明朝的軍戶和士大夫并不是完全對立的兩個階級。更沒有士大夫欺負軍戶或是軍戶比民戶低級的概念。雖然軍戶在參加科舉時比民戶多了一些限制,但是明朝的軍籍進士占進士總數的比例,平均下來高達百分之三十!明朝的軍戶人口可遠遠占不到總人口的百分之三十,怎么可能有那么多軍戶嘛! 所以軍戶的中高層和士大夫根本就是一群人,也不存在軍籍進士低民籍進士一等的事情。 除了這百分之三十的軍籍進士外,中上層軍戶還長期壟斷了明朝的武職。可以說是文武通吃,世襲和科舉兼顧。他們才是大明統治最大的受益群體……說他們是支持大明天下的中堅也不為過。 當然了,日子好過的是中上層軍戶,底層肯定是苦的……不過任何時代,處于底層的窮苦人民通常都是苦的。而中上層軍戶因為種種原因失去了戰斗力,則是大明天下崩壞最根本的原因。 如果這十數萬家軍戶仍然有洪武年間老祖宗的戰斗力,哪兒有什么流寇,有什么東虜?早就給剁成肉泥了! 張家堡這邊的百戶張宗保當然也沒祖宗砍人的本事了,他雖然有個百戶世職,但實際上是個文人。在承襲祖上傳下的世職前還考過科舉,中過秀才,寫得一手好詩,在天津衛的士林之中也小有名氣。 另外,他還有兩個堂房兄弟都中了舉人,其中一個還在外地做官,另一個名叫張宗義的,長住在天津衛城。是天津衛的士林領袖! 不過張家畢竟是世襲的百戶,即便棄武習文了,也不是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張宗保和張宗義兩兄弟,都四十好幾快五十的年紀,都還能縱馬狂奔。 在三月二十四日上午的時候,兩兄弟就從天津衛城出發,領著天津兵備道原毓宗和天津巡標楊維翰以及幾十個楊維翰的家丁,飛馬奔向已經被大順軍占領的張家堡。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