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說說建安水之戰吧!”朱慈烺還真是哪壺不開提哪壺,直接問起了兩月份時在西和縣境內打得響的建安水之戰。 吳三鳳聽了朱皇帝的問題,就是一聲嘆息。嘆息過后,才垂頭喪氣地說:“建安水所途徑的西和縣正好位于祁山和仇池山之間,地勢不算高,境內有鹽水、建安水流過,也算濕潤。這塊地皮擱在東面那真是窮山惡水,任誰也看不是的。但是甘陜苦瘠又豈是別處的人可想像的?所以鹽水、建安水兩側的坡地上就開出了許多梯田。 而那個天殺的李定國居然看上了這片梯田,在去年冬天出兵西和,將鹽水、建安水兩岸的梯田全部占據。當時長伯剛到祁山,決定先立守勢,所以才沒有出兵和李定國爭奪西和。 可沒想到李定國居然陣前屯田,今年開春后就在鹽水、建安水兩岸的梯田上播種粟米。長伯覺得有機可乘,就發精兵去建安水攻打流寇的屯田兵。沒想到被流寇提前偵之,在建安水兩邊的山丘之中伏下精兵......而我軍又不善于山地作戰,且突遭伏擊,猝不及防,于是就在建安水邊上的一條山路上被突然殺出的流寇截為幾段。長伯本人都被流寇包圍,幸得大將吳國貴貌似突陣才殺出來。不過此役我軍還是損兵數千,傷了一些元氣。” “陛下,”第一傳令兵吳三輔等哥哥吳三鳳一說完,就連忙補充道,“朝廷大軍的編制、裝備、訓練,都不大適合山地交鋒。而流寇因為長居四川、云南,所以專練山軍,其兵多為步卒,少長槍而多刀牌,又善于翻山越嶺。常常百人為隊,靈活機動,很難對付。 另外,仇池山至祁山的地形,大致是南高北地,逐級下降,直至祁山才有一處利于北軍的高地。所以在西和戰場上,流寇是居高臨下,有破竹之勢。” “那為何要戰于西和?”史可法問。 這個史可法是“搬家”搬到天津來的。朱皇帝的北方經營路線是以天津——天河(遼河口)雙城記,其中又以天津為華北、東北間的海路樞紐。所以史可法這個“北京兵部尚書”,自然就得移駐天津了。 另外,移駐天津之后,他的官職名稱也有了改變,不再是名不符實的北京兵部尚書,而是總管遼陽、河北兩省防務,并且節制安北、北平、大寧、建州、黑龍江五大節鎮的北洋總督大臣。 而之前分管北方民生和財經事務的北京戶部尚書沈廷揚,則轉任河北巡撫兼知天津府——天津大開發就靠他了。 而在平遼之戰中“立功”的朱純臣則改任文職,出任遼陽巡撫兼知天河府——“營口”人民就靠他了。 指揮少年兵大顯神威的秦明濤也升了個官,出任了遼東諸軍總督,相當于遼東集團軍司令官,駐扎沈陽,隨時準備撲滅建州、黑龍江等地部落的反抗。如果建州、黑龍江等地部落全都恭順聽命,那么秦明濤就會揮軍科爾沁草原......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