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總督,”對于史可法的提問,吳三鳳當然不敢置之不理,“祁山之戰,爭的不僅是兵機,更是后勤。我軍不敢多用兵馬,是因為糧草不濟,轉運艱難。而賊軍一樣困于糧道......而李賊一旦在西和屯田開墾,哪怕年入粟米十萬石,也能大大減輕后方轉運之艱啊!” 蜀道艱難! 李定國在仇池山屯兵十萬,光靠一個漢中盆地是無論如何都供不起的。可要是從成都盆地轉運,那么運米一石,途中的消耗怕是有八九石之多。仇池山十萬大軍,一兵支米五斗,每月需要耗費糧米五萬石。就需要從成都盆地運出四五十萬石......一年就是五六百萬石! 吳三鳳又道:“所以我二弟正調集兵馬,準備再打一次西和,即便不能復奪西和之地,也要盡可能毀掉西和之粟。只要李定國在西和屯田失敗,那么祁山之役也就能立于不敗了。” “再戰西和可有把握?”朱慈烺頓了頓,“若無把握,可以堅守祁山至明年......到時候青年近衛軍第二師就能編練完畢,可以調給三桂使用。甘隴道路遙遠,宜用精兵啊!” 朱慈烺花費大價錢練九邊少年軍的原因,也有一部分是因為國家太大,需要用兵地方往往距離遙遠,如果沒有特精之兵,全靠大兵碾壓,后勤壓力將會拖垮大明的財政。 吳三鳳卻搖搖頭道:“屯田不僅是種田,還有筑堡以屯。如果讓流寇屯田成功,那么祁山以南就會變成流寇的一處屯兵要沖,想要收復,恐怕得攻破數十堅壁,到時候損失就大了。 另外,現在西域也不安穩,如果祁山之役再曠日持久,就怕生變。” “三桂有那么多兵嗎?”朱慈烺問。 吳三鳳道:“臣弟準備調尚可喜、孔廷訓兩軍入援。然后再從河西、安西抽調精銳......總能在今年夏天匯集十萬雄兵于祁山!” 朱慈烺輕輕點頭,道:“長伯老于軍事,擁十萬兵戰于祁山,即便不勝,也不至于兵敗......就這樣吧!”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