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費爾干納盆地入口處,苦盞城。 當阿利姆王子在追擊向阿姆河方向轉進的準格爾大軍時不慎中伏身亡的消息傳到阿努沙汗軍中時,這位希瓦汗國的明君雄主已經(jīng)率領六萬大軍開到了位于費爾干納入口處的古城苦盞之外。 苦盞古城相傳是亞歷山大大帝遠征至中亞時所建,真實情況如何早就不得而知。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這座城市的選址是頗費過一番心思的,不僅位于中亞最大的糧倉費爾干納盆地的入口處,而且還特別選擇了一處面山背水的險地。在城市的南面有兩座算不上高大的山丘,好像兩個門神,牢牢守護著苦盞城。兩座山丘雖然不高,但是在滑膛炮已經(jīng)普及的時代,卻可以用來修筑掩護城堡的炮臺。而且由于這兩座山區(qū)距離苦盞城也不是太近。所以炮臺即便被敵人占領,也不會對苦盞城構成威脅。而敵人如果不占領兩座山丘,又無法在苦盞城外展開兵力——炮臺上的大炮轟不到城墻,卻可以轟到在城南列陣的攻城部隊! 而在城市的背面,則是奔流向西的錫爾河。苦盞城巧妙的利用了錫爾河的一處彎道充當天然護城城河,使得一半以上的城墻都處在寬達一百多步的錫爾河河道保護之下,幾乎可以完全免受攻擊。而且費爾干納盆地的冬天并不冷,平均氣溫在冰點以上,錫爾河表面雖然會結冰,但不足以支撐人畜通行。 被僧格派來守城的虎忠勇怎么說都是專業(yè)人士,從小學開始就接受準軍事化的養(yǎng)成,然后又在陸軍講武堂苦修四載,期間還下部隊實習了八個月,當然一眼就能看出苦盞城南的兩山是守城的關鍵。 所以在組織人手改建苦盞城的東南兩面城墻,將之棱堡化的同時,還在苦盞城正南和東南兩山上修建了炮壘,布署了幾門6斤炮和24斤臼炮。 而且他還對這兩座炮壘進行了偽裝,以至于初到苦盞城外的阿努沙汗并沒有發(fā)現(xiàn)兩山上的炮壘,還組織了一次試探性的進攻,結果被虎忠勇布署在兩山上的6斤野炮和24斤臼炮轟了個人仰馬翻,虎忠勇還趁機率兵沖出棱堡打了一場反擊,如果不是虎忠勇手頭的兵力有限,阿努沙汗這會兒恐怕已經(jīng)見到真神了! 不過阿努沙汗大難不死的阿努沙汗卻很快就有了后福——費爾干納盆地內的天方教民眾得知希瓦汗國和帖木兒帝國的大軍開到,立即發(fā)動了起義! 由于僧格汗提前收縮了力量,將原本布署在費爾干納盆地的兵力全都抽走了,所以起義進行的異常順利,短短幾日之內,整個盆地就已經(jīng)落入阿努沙汗之手了。 而此時費爾干納盆地中的人口很多,不僅有原先居住在那里的人民,還有躲避戰(zhàn)亂逃進谷地的難民,總人口怕是不下300萬!耕地也很多,足以1800余萬畝,大多肥沃高產(chǎn),不僅足以供養(yǎng)300萬人民,而且還能為僧格的王國提供大量的稅賦,是真正的糧倉和錢袋。 來自貧瘠干旱的花剌子模綠洲和黑沙漠的烏茲別克人、土庫曼人看見這個富得流油的盆地,饞得都快流口水了。 就在希瓦汗國的阿努沙汗琢磨著要不要把國都從布哈拉城遷過來,以后就守著盆地過好日子的時候,奧朗則布報喪的使臣就到了! 他的兒子陣亡了! 這還不是最大的噩耗,阿努沙汗有很多兒子......最大的噩耗是準格爾人在殺死他的兒子后,就向著阿姆河而去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