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李過終于熬成了先帝! 還是個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的先帝,和劉備有點像。不過也有不如的地方,因為當今天下早就不是三分,大順是以川滇一隅力抗全國,已經扛到了國力疲敝的時候,可以說是真到了危急存亡之秋。 在大順國內有“再世諸葛”之名的李定國對于大順國力疲敝的情況感觸最深,因為他這些年大部分時間都呆在陜西前線,和大明司馬懿吳三桂(吳三桂堅持認為自己是大明曹真)斗志斗勇。 說實在的,李定國打仗的手藝和對面的吳三桂還真是半斤對八兩。李定國善打巧仗,吳三桂則能打硬仗。兩人懟了幾次,都是李定國巧妙用兵,戲耍吳三桂開局,最后又是吳三桂在戰陣上以寡擊眾,打得李定國節節敗退,只好含恨收兵。 不過李定國也吸取了《三國演義》里面諸葛亮總是糧盡退兵的教訓,一開始就做好了屯田和持久的打算,還用先出祁山再襲關中的策略,奪取了終南山北麓的許多黃土臺地,并且利用那里居高臨下的地形布設了防御,將明順交兵的主戰場牢牢的圈在了關中平原和秦嶺大山的結合部,可謂占盡了先機。 但是沒過多久,李定國就發現自己費勁心思占下的先機變成了一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 原來吳三桂率領大軍抵達關中后,李定國就發現自己的軍隊沒有能力在臺地之下的平原地區打敗吳三桂的明軍,后者列陣而戰的能力太強了,打得是步兵、炮兵、騎兵、工兵的協同戰術。而且明軍步、炮、騎、工兵等四個大兵種下還有更加細分的小兵種,在戰場上可以進行各種協同配合,非常強悍。 在平原野戰無法取勝的情況下,李定國又不愿意放棄秦嶺北麓的大片臺地——他在秦嶺北部占據的臺地東西綿延約50里,南北寬約8里,差不多就是400里見方之地,因為存在不少溝壑,所以真正可以開墾的土地沒有那么多,但是也在10萬畝以上。而且都是熟地,看上去也比較富足,至少比李定國記憶當中的陜西要富足的多...... 白白放棄那么一片可以耕種屯田的富足之地,李定國和大順軍的將領們實在有點不舍了。 所以李定國就安排諸軍在這片黃土臺地上構筑堡壘,屯田開墾,以為持久之計了。 他本來想得挺好,10萬畝田,一畝哪怕產個六七十斤面粉,一年也能有六七百萬斤了,足夠兩萬大軍食用。 另外,緊挨著這些臺地的秦嶺山坡上還可以開出許多土地種蕃薯、土豆——這種外來作物也已經流入大順了!一年總也能有個幾百萬斤和面粉混合食用,四萬大軍也可以支撐了。 再從漢中運點糧食過來,關中這邊就能維持五萬到六萬大軍,足夠可以和吳三桂長期對壘了。 想得是很好,可在實際執行中卻出了很大的問題! 李定國畢竟不是諸葛亮,諸葛亮善于民政,是一代名相,能把民少地寡的蜀漢治理的井井有條。而李定國只是個武將,說是農民起義,其實他根本不會種地——他被張獻忠抓去當義子的時候還是個小娃娃,根本不懂農事。 他實際上就是個在張獻忠軍中長大的武士,和他軍中的那般府兵二代差不多,都不會種地......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