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夜色當中,一條長達數十里的火龍,仍然在陜南的山路上面彎彎曲曲,滾動一般的前進著。 這是大明川陜總督,河西節度使,安西大都護,涼國公吳三桂親率的大軍,從大散關南下的時候,是一個中軍再加上駐陜河西軍和駐陜安西軍,總共四萬五千余人的大軍??墒钱斔麄兺ㄟ^鳳縣馬嶺關的時候人數已經突破了六萬! 吳三桂的兵馬之所以會越大越多,是因為大軍進入鳳縣以后,就不斷有受盡了大順府兵地主階級欺壓民伕和鳳縣當地的丁壯加入王師! 這些可都是吃苦耐勞而且走慣了山路的丁壯,還熟悉散關道和金牛道一帶的地形,有了他們的加入,吳三桂的大軍在狹窄崎嶇的散關道上開進起來可就容易多了,也不必擔心遭到敵人的伏擊——劉茂遐和王有文從投效的鳳縣丁壯中選出了一批敢死之士,讓他們領著吳三桂麾下的勇士在大軍前方和左右的山林當中搜索警戒。如果李定國真的在那里伏了大軍,可瞞不過這他們。 在確認了前方并無伏兵后,吳三桂的膽子也壯了起來,為了盡快趕到略陽去了尚可喜、孔廷訓的前軍會師,也為了盡快將部隊開到糧食比較充足的四川盆地或漢中盆地,以減輕后勤轉運的壓力。吳三桂命令他的大軍日夜兼程,向南開進。 散關道也比吳三桂想像當中的要好走許多,木閣棧道早就被石造的碥路所替代,不僅路基堅實,而且通行能力也很強,可以并行二轎四馬。和東南地方開闊石造官道是不能比的,但是和關中平原的夯土官道相比,已經差不多了。 “大帥,這廢棧道改碥路最早是從唐朝開始的,功作大興則是本朝。唐末的時候,散關以北尚有木閣棧道,而到本朝的萬歷年間,鳳縣草涼樓以北就再無棧道,全部改成了可并行四馬的碥路。而流寇入蜀之后,又花了大力氣修建碥路,每年強征民伕修路,多則數十萬,少則十數萬,十三四年來無有停頓。如今散關道已無一尺棧道,全為碥路。至于金牛道本就比散關道易行,十三四年來也不停施工,至今也已修成了通衢......流寇不惜民力,大興土木,修了那么多的碥路,本是為了北伐關中,不想今日方便了大帥兵馬南下,真是作繭自縛啊!” 正在和吳三桂說話的是劉茂遐,他現在和王有文一起負責管理民伕和義民,借著工作之便,他還調查了一番順朝國內的情況,更加確定了流寇已經失了人心。 “初玄,”吳三桂問,“這幾日有那么多的丁壯義民來投,不會有詐吧?” 吳三桂也算打了一輩子仗,還是第一次碰上軍隊越打越多的情況! 他想了想又道:“即便百姓苦流寇久矣,也不至于競相從征吧?昔日本帥在寧遠時,也沒看見有多少遼人踴躍從軍啊!” 是啊,當年跟著熊廷弼入關的遼人有270萬!后來孫承宗、袁崇煥搞遼人守遼土,也不過動員了30多萬人去寧遠筑城。愿意從軍去和韃子拼命的遼人就更少了,而且從軍的遼人都拿著大明朝頭一等的厚餉。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