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派出去略陽到沔縣間碥道的騎兵分隊,在洪興二十年正月二十七日下午就陸續派人回來通報了——沒有發現任何敵軍潛伏的跡象! 不僅沒有伏兵,而且由略陽到沔縣之間的碥道暢非常通常,沒有遭到任何破壞,沿途也看不到任何被流寇軍丟棄的物資、車馬。而且負責搜索的明軍騎兵還遇到了許多“迎王師”的當地百姓。經過詢問,得知略陽城到沔縣縣城之間的幾十個鄉鎮中的府兵戶,在共治17年冬天的時候就陸續撤離了,到東平大興元年初的時候,這一帶已經沒府兵戶居住了。 流寇在地方的統治是以府兵戶為基礎的,府兵戶全部撤離也就意味著流寇朝廷在該地的統治已經不復存在了。 考慮到撤退是從去年冬天開始的,也就是說,在李過死后,流寇朝廷就已經開始部署從漢中地區的總退卻了...... “大帥,看來流寇早就存了放棄漢中的打算,咱們這一戰應該能輕松拿下了!” “大帥,屬下已經準備好了一萬五千大軍,隨時可以向沔縣進軍......還請大帥下令!” 略陽城內,尚可喜和孔廷訓正在向昨天晚上才到的吳三桂請戰。如果吳三桂沒到,他們倆早就帶兵出擊了,可現在吳大帥的人都到了,不請示是不行的......現在就看吳三桂夠不夠意思,肯不肯給他們這個立功的機會了。 吳三桂一邊聽兩人請戰,一邊在自己臨時帥府的中堂內背著手,看著一幅剛剛掛起來的戰場形勢圖,眉頭微皺,沒有正面回答,而是問了一句:“陽平關那里探查過了?” “已經派出了騎兵,”孔廷訓說,“不過沒能靠近陽平關,在巨亭鎮一帶就遭遇了流寇的步騎的阻擋......另外,在巨亭鎮附近的嘉陵江兩岸山坡上,還發現了流寇大軍布防的跡象?!? “那祁山道呢?”吳三桂又問,“搜過沒有?” “沿著犀牛江搜了五十里,”孔廷訓道,“情況同略陽到沔縣之間差不多,那一帶的府兵戶也都已經撤走了?!? 尚可喜道:“大帥,看來流寇已經棄了漢中和隴南,預備死守陽平關了。” 吳三桂又看了眼劉生和吳應麟。 劉生道:“大帥,可以讓吳提督出馬嶺關,讓尚提督和孔總兵出略陽,配合由秦嶺南下的三個師共取漢中......五路大軍只要有一路得手,漢中就是咱們的了。 屬下則率兵打一打陽平關,探一下流寇的虛實。” 吳應麟則道:“父帥,陽平關必有流寇主力,發兵試探純屬徒費氣力,不如讓孩兒和劉提督率兵沿犀牛江進軍,會同史提督共取祁山道?!?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