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兩極分別是大明帝國和羅馬帝國,而緩沖則是要死不活的奧斯曼帝國和亂成一團的印度。 18世紀的大明帝國忙著搞工業革命,忙著做混同夷夏的大夢。而萬里之外的歐洲,也發生了工業革命,也有人在做夢......不過歐洲的工業革命并不是從羅馬帝國開始的,而是從英格蘭共和國和尼德蘭共和國開始的——這兩個國家在原本的歷史上就是工業革命的發源地。 在這個被朱慈烺改變了的歷史中,它們的優勢依然存在,甚至比原來更大! 在這個時空中,英國的王政并沒有復辟,而是變成了一個信仰清教的資產階級共和國......而清教,就是不舍得吃,不舍得穿,起早貪黑搞生產,為上帝和自己多賺錢的教!簡直是為工業化量身定做的教派! 而且英國又拿到了“羅馬盟友”和“中立國”的身份,可以進入羅馬大市場,還可以從事自由貿易——這樣的優惠當然不是無代價的,英國必須每年向羅馬帝國交錢。但是相比那點保護費,英格蘭共和國的收益還是非常巨大的。 所以英國的工業化比大明帝國起步跟早一些,雖然在規模上沒有辦法和后者相比,但是發展的質量還是很不錯的。 尼德蘭聯省共和國的命運也比歷史上要好,因為這個時空沒有發生慘烈的法荷大戰,尼德蘭低地的大片土地也沒有被海水淹沒。而且由于早早的就投靠了路易十四,使得尼德蘭聯省共和國的商品可以在羅馬帝國境內暢銷無阻,待遇比英國商品更為優厚。 當然了,尼德蘭聯省共和國本土的資源比不上英國,沒有多少煤炭和鐵礦。所以尼德蘭聯省共和國的工業化從開始的時候,就有較強的溢出效應。而資源豐富的羅馬帝國的萊茵蘭行省和阿爾薩斯-洛林-盧森堡行省(這個行省最初是法蘭西行省的一部分),因為吸收了大量的尼德蘭資本和技術,在18世紀下半葉,也跨入了工業化的門檻。 在萊茵蘭行省和阿爾薩斯-洛林-盧森堡行省跨過工業化門檻的同時,中歐的波希米亞王國也在奧地利和威尼斯資本的推動下,開啟了工業化的步伐。 但是在羅馬帝國最核心的部分——法蘭西行省、意大利行省和西班牙行省,直到18世紀末,仍然沒有多少工業化的苗頭。 實際上,法蘭西和意大利的制造業在整個18世紀都處于持續的衰退當中!到18世紀末的時候,法蘭西、意大利和西班牙這三個羅馬西帝國的大行省的工業品市場,幾乎都被尼德蘭、英格蘭、萊茵蘭和阿爾薩斯-洛林-盧森堡等地的產品占領。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主要是因為羅馬西帝國所采取的以市場換統一的政策,以及法蘭西、意大利、西班牙三地在前工業革命時代就處于相對落后的位置上。 此外,羅馬西帝國又花了太多的金錢和精力在戰爭上......在18世紀,羅馬西帝國一共對奧斯曼帝國和摩洛哥蘇丹國發動了六次戰爭,雖然成功的奪取了整個北非,但也因此付出了極大的代價。 而在奪取北非的同時,親政之后的路易二世對羅馬東帝國不在自己的統治之下感到非常不滿。于是在1756年—1768年之間,對以腓力一世為首的羅馬東帝國發動了戰爭,史稱“十二年戰爭”。 這場十二年戰爭名為羅馬內戰,實際上卻是一場不折不扣的歐洲戰爭!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