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永安王斟酌著道:“臣建議萬歲爺賣掉一部分稻谷,再從湖廣、南直隸、江西、福建、浙江、廣東等省購買蕃薯和土豆,再用之賑濟北方的災民或儲存。據臣所知,蕃薯、土豆耐旱耐瘠,可以在南方的山地坡地上種植,只是因為不大好吃,沒有多少人買,所以種的不多?!? 這個時代蕃薯、土豆還沒有經過改良選種,產量也不是特別高,用它們替代傳統的稻米、小麥可沒什么賺頭,而且農民也不會那么聽指揮。 所以最可行的辦法,還是通過糧商賣米購薯,以抬高其價格。 這幾年因為北方連年遭災,糧價比較高,只要將每年收來的2000石稻米賣掉一部分,就能采購大量的蕃薯和土豆,再用之救濟災民,同時又能促進南方的蕃薯、土豆種植,逐步形成規模。 “這個辦法倒是不錯,”朱由檢點點頭,“還有別的辦法嗎?” “別的辦法......”永安王朱容析又努力開動了一下腦筋,還真給他想到了一個,“萬歲爺,您得向淮河要糧食!2000萬石稻米,有淮上1500萬畝良田足以。而淮河、黃河大水一沒,幾倍的土地就淪為澤國。臣聽人說,在淮河兩岸,被拋棄的土地很多,許有數百萬畝!如果都能成為良田,當可大大緩解北方的災害。” 淮河......朱由檢吐了口氣,轉了半天,又回到了淮河! 湖廣要飯成功,改善的其實是大明朝廷的財政——一下多了1800萬的收入,大明從來就沒這么富過! 但是總體的糧食供應,卻沒有因此大大增加。即便可以用永安王的辦法多搞一點蕃薯、土豆,但究竟夠不夠也難說。 最好的辦法,看起來還是把淮河、黃河淹沒的土地變回良田! 而要達到這個目標......大運河就必須中斷! 可是靠運河吃飯的百姓,卻有上百萬之多! 又是百萬要飯之眾??!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