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寧遠薊遼總督衙門的大堂之上,都是穿著縫了走獸圖樣補子的薊遼軍系統的將領。這些薊遼軍的將軍平時聚集的時候,都是一個嗓門兒賽過一個,平遼滅奴的調門也是一個比一個喊的更響。仿佛這些明朝大將只要一出兵,什么黃臺吉、什么代善、什么阿敏的,統統不在話下。 可是今天卻不大對了,這些平日里面視東虜如無物的遼軍將領們,現在全都啞巴了,一個個面色凝重的站在那里,一眼不發,跟個木頭人似的。 說實話,大明的當今天子在今天之前,還是極受這群遼軍將領們歡迎的明軍——一年五百萬的糧餉讓他們吃著,也不催他們去和后金決戰,而且還自己出兵收復了大部分的燕山,還拿大半個插漢部的力量變成了五個貴妃斡爾朵,從而控制了大部分的壩上草原。 燕山和壩上草原一旦成為大明的地盤,遼鎮可就舒服了。 原本他們守著錦州到山海關一條“海防線”,日子過的戰戰兢兢,睡個覺都不踏實,誰也不知道后金軍會不會突然從遼鎮“海防線”北面的山區穿插,將遼軍“海防線”斬成幾段! 可是在朱由檢親自拿下燕山和壩上草原之后,遼軍也跟著沾光,拿下了大凌河流域的營州中屯衛和營州右屯衛,而且還放棄了讓遼鎮明軍傷心透頂的錦州一線,后退到了小凌河以南,以靠近渤海灣的松山、杏山、塔山三城為緩沖,以拱衛寧遠堅城。 這么一番調整之后,遼西的形勢就轉危為安了。寧遠以西就成了安全地帶,可以放心的屯田開發大后方。 而營州兩衛的山谷、河谷也比較安全,只要守住前方的幾個山口,這些地盤也就成了非常舒服的大后方。 有了兩個安全的大后方后,薊遼軍這幾年就成了個“生產建設兵團”,每年都從關內招募大批遼民(熊廷弼曾經收攏200多萬遼民入山海關)出關屯墾。在寧遠到山海關一線和營州二衛的地盤上開墾出了兩百多萬畝土地,設立了22個千戶所。 這些千戶所實際上就是遼鎮將領們的私人領地,用來豢養他們的家丁——所謂的千戶所其實也只是個名號,每個所的屯民都不止1000戶,而豢養的家丁則都在300戶上下。 22個千戶所總共養了6600戶家丁,而這些家丁就構成了13萬(賬面)遼鎮軍的核心骨干! 這可是6600披堅執銳的鐵騎啊! 由于多了土地的羈絆,所以遼鎮將領的家丁團比之幾年前更加凝聚,而且戰斗力也更強了。 所以說,如今遼鎮將門的實力,幾乎可以趕上壬辰倭亂前的遼軍諸將了! 而在遼鎮將門恢復元氣的同時,遼軍的實力也在快速上升當中。 袁都督雖然不會打仗,但是練兵治軍的事情還是抓得很緊,一年500萬的糧餉當中,至少有三百幾十萬還是花到實處。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