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聽到這個話,畢自嚴馬上來了點精神:“陛下,兩倉存糧有7500余萬石了!另外,北京的海運倉中,還存了五百余萬石谷子。而荷蘭東印度公司和一官黨的海船,在6個月內(nèi),還會運來400萬石大米,30萬石土豆和蕃薯......這些糧食如果折算成谷子、麥子,又是600多萬石。加上兩倉備荒米,總共有8100多萬石,本朝自開國以來,儲備就沒有如此豐厚過啊!所以臣墾請陛下開倉放糧,賑濟災(zāi)民。” 但是即將來臨的旱災(zāi),也是本朝270余年所未有啊!朱由檢心想:那是天劫! “甘肅鎮(zhèn)、唐王府、寧夏鎮(zhèn)、固原鎮(zhèn)、臨洮鎮(zhèn)的庫房當中還有多少存糧?”朱由檢又問,“陜西省管的庫房當中,還有多少存糧?” 畢自嚴聽了朱由檢的問題,連忙從一個跟在他身邊的戶部官員那里取過一個賬本,翻了起來——如果上輩子有哪個官員這么干,一準會給朱由檢當成昏官給開了的,但是自己也經(jīng)歷了一次垂暮之年的朱由檢是很理解老人家記憶力下降的,所以御極之后就下了特旨,允許官員帶著隨員和記事的本子上朝。 畢自嚴道:“陛下,甘肅鎮(zhèn)、唐王府、寧夏鎮(zhèn)、固原鎮(zhèn)、臨洮鎮(zhèn)和陜西的官倉當中,總共有80多萬石麥子,還有500多萬石的蕃薯干。” 這些蕃薯干都是朱由檢花錢買來的,雖然陜西、河南等地的農(nóng)民這幾年種啥都啥不行,但他們還是很難接受蕃薯這種外來的作物。而朱由檢的辦法也簡單,直接花錢,哦,是花布。用江南征來的棉布在陜西、河南、山西等地換蕃薯,然后曬干存入地方糧倉! 這可是實實在在的好處了!所以這些地區(qū)的農(nóng)民都種上了比較耐旱的蕃薯,總算在崇禎七年、崇禎八年間有了點收成。 但是蕃薯再耐旱,也不是沙漠植物......所以崇禎十年后的奇旱,依然不能指望蕃薯。 “萬歲爺,”畢自嚴道,“要不就把那500萬石蕃薯干放出去吧......蕃薯干也能活人啊!” 朱由檢想了想,笑道:“蕃薯干可以給,但是不能白給。” “不白給?”畢自嚴問,“難道要以工代賑?” “不,”朱由檢搖搖頭,“不是以工代賑,而是以兵代賑,想要吃朕的蕃薯干,就投軍當軍戶......如果不愿意當軍戶,那就一定還有口吃的,繼續(xù)在家鄉(xiāng)熬著吧!”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