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哎?還是公主殿下心細,我也曾仔細拿捏端詳過,卻是不曾發現竟在此處真有一番玄機。” 錦織公主聽武維義這樣說,便又回答道: “我們蜀中女子,出閣之時父母都會準備一裳一絹。將自己對兒女的諄諄教誨都寫成錦絹縫入衣帶之中……如今父王既托先生將此物還我,便是如嫁女一般,本宮料想父王理應是會留下只言片語的。” 武維義聽了過后這才恍然大悟,點頭言道: “原來如此......你父王這番用心果然是良苦深沉,考慮問題也是滴水不漏。不瞞公主說,這副衣帶在下自王宮之中帶出之時,曾遇見你那王兄杜疆。顯然當他見到這副衣帶之時,也是起了一些疑心的。但礙于這是蜀王贈與在下的物件,他自然也不便仔細查驗,只是穿戴在身上比試了一番,當時也并沒有發現有其他異狀。如今想來,蜀王將此錦衣玉帶明著是贈予在下,卻又讓在下一定要交予公主您過目一番。其中的玄機便是在此處縫隙之中了!” 言語間,錦織公主小心翼翼的將縫線給拆了開來,翻開一看,果然有份錦帛書信置于其中,錦織公主端起書信便細細研讀了起來。但是只看了沒一會,錦織公主那原本已經止住了的哭泣聲卻又漸漸響了起來。 武維義見公主心緒又來了起伏,便向公主問道: “蜀王在此信中所述究竟為何事?竟又引得公主又徒自增添了這些煩惱?” 公主將書信閱畢,就交給了武維義。武維義則取過書信一看,只見這張錦帛上的字竟與小篆倒有那么幾分相似。武維義出生于書香門第,從小就師從他的爺爺,拿著各種字帖臨摹了一手漂亮的小篆字。畢業之后,又一直從事的考古文獻學研究。因此武維義對這些小篆的文字還真頗有些研究的。武維義用他的小篆書法的底子,竟也勉強大致讀懂了這張錦紙上的內容。 “我兒杜宇親啟:父王如今已年事已高。你王兄杜疆如今受到妖人迷惑,倒行逆施,窮兵黷武。以四鄰為寇仇,怕是蜀國之臨難不久矣。父王當年也是一時犯昏,竟聽從了群臣之意而立你王兄為儲,如今回想起來真是不禁懊喪不已。為父自知如今蜀國的國勢已是大不如前,他日免不了有一番浩劫……時至今日,為父最放心不下的便是宇兒……父王知道吾兒素來性急,也有些許任意妄為。但如今非但我蜀國,其余四鄰之邦也皆是妖人橫行,天下之亂勢已成,此等局面絕非你一人可為。夜郎國與我蜀邦素來交好,吾兒屆時若有危難,可投往夜郎國主日達木基處,父王曾施恩予他,他定可將你收留。而且對于吾兒的制綢之術,那日達木基來訪之時也是時常提及,對其贊不絕口,推崇備至。夜郎一國居于西南高地,易守難攻。吾兒在夜郎國安度余生應是無憂……父王如今雖是困居宮中,卻也是無憂無慮,反倒是落了個輕松自在,吾兒莫要過于掛念父王。父王會為你每日祈禱,祝你一世平安……” 武維義看到最后,他知道其實如今蜀王的狀況并非如信中所說的那樣“輕松自在”。雖說是住在宮中,但其實與軟禁并無差別。能夠瞞過王子眼線做得此信,已是實屬不易。或許蜀王就是為了不讓公主擔心,才會將自己如今的境遇給說得是如此的輕描淡寫。 “公主也不必太過悲傷,蜀王為公主如此的安排,在下認為確實是個萬全之策。在下自魚鳧城中一路逃亡至此,對魚鳧城里的情形也略知一二。你那兄長絕不是一個仁善之人,若是久居于此,恐是必為之所害。公主還請早做打算才好。”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