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河北太極拳-《民國之國術宗師》
第(3/3)頁
到了民國時,武禹襄的傳人郝為真來了北平,結果楊家不想讓出獨門生意,遭到冷遇。后病痢旅店中,受到孫祿堂禮遇,郝便將太極拳傳給了孫祿堂。孫祿堂融會了三拳,在幾年后就出版了《太極拳學》。
楊健候那不成器的弟子許禹生,身為二代官宦,見識卻很高,見楊家的太極拳再不出世,就成了別人的墊腳,就把楊少侯、楊澄甫兩位楊家人和楊家教出來的吳鑒泉請了出來,公開教授太極拳。
從這時起,太極拳才真正公諸于眾,傳于普通之有錢人。一塊大洋一個式子哪,沒錢真學不了。
1928年,中央國術館成立,北方的太極名家楊澄甫、楊少侯、吳鑒泉、孫祿堂包括郝為真的兒子孫子,都集體南下傳拳,太極拳由此發展壯大。
此時,誰教的太極拳都只叫太極拳,還沒有姓氏派別。
可在吳鑒泉的某個徒弟拜訪楊家人時,如郝為真般也受到了冷遇,一怒之下,稱其太極拳為吳氏太極拳,從此,太極拳才開始分門別派。
吳氏一出現,自然楊氏、武氏(郝氏)、孫氏也就出來了。
這四氏太極拳南下,北平的太極拳界就空虛起來,許禹生撐不住場子,就找來了陳發科。陳發科的太爺爺正是陳長興,乍一聽,似乎是請來了最根正苗紅的太極拳。
在陳發科進北平前,北方太極拳以楊式、吳式、武式、孫式各領風騷,雖風格有異,但大體都是以柔緩勻慢為宗旨,而陳發科帶來的陳派太極拳卻是快慢相間、剛柔并濟,這種風格一下子把世人驚住了。
傳說中楊露禪為教貴人,把蹦跳發力的東西去掉,才變成緩慢為主的風格,可這只是民國時的說法。陳青平的后人及武禹襄一脈可都是緩慢風格。既使有些人傳下了快拳,也不過是相對的快了些。
因此,陳發科一脈的太極拳,總是被其余五家(包含陳青平的陳氏太極拳)抨擊,卻也因陳發科功夫很好,教出的學生水平也很高,硬生生的代表著陳氏躋身于大宗之列。
這才到了河南人傳播太極拳的時間點。
此前的太極拳,完全是河北人的太極拳。
------
每章一說:清末民初,練武者較量時,會用小臂互相接觸,是為“搭手”。此時習武者往往以武為業,若全力比武,非死不分,所以出現了搭手方式,彼此互探深淺,點到為止,避免無謂的傷亡。搭手比武,少了近身這個環節,可一臂之內瞬息萬變,更需施展渾身解術。功大者,硬打硬破;雙方相當,看誰機變;功弱者,以巧取勝。細觀清末出現的各個拳種,很多都有這個技術的遺留,甚至很多拳譜上所說的技法,都是搭手所用。
第(3/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邑县|
浠水县|
文安县|
彩票|
石门县|
唐河县|
灌阳县|
鄂伦春自治旗|
阳城县|
龙陵县|
芮城县|
高密市|
洞口县|
靖西县|
华池县|
太原市|
海兴县|
库尔勒市|
秀山|
军事|
桓仁|
外汇|
洛南县|
长白|
莎车县|
黑龙江省|
博罗县|
团风县|
砀山县|
德昌县|
江孜县|
临高县|
湘潭县|
蒙阴县|
屯留县|
和政县|
象山县|
凌源市|
文昌市|
探索|
邛崃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