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關于小雁塔,秦風知道。 小雁塔本名“薦福寺塔”,而薦福寺的修建,與女皇武則天分不開。 公元684年,太后武則天為丈夫、唐睿宗李旦為父親唐高宗追福而興建寺院,初名獻福寺,690年,武則天正式登“圣神皇帝”位,改獻福寺為薦福寺,并親以飛白體書寫“敕賜薦福寺”的匾額。 而小雁塔是唐中宗在707年修建,因此有“女皇立寺、中宗造塔”之說。 為何建寺多年要修塔呢? 這可能與唐代著名僧人義凈有關,義凈受玄奘影響,曾西行印度求法25年,帶回大量梵文經典,義凈回國后,主持翻譯了大量佛經,在707-710年修建小雁塔期間,正好是義凈在此主持佛經譯場時期,所以修建小雁塔可能與保存義凈從印度帶回的佛經有關。 在大唐時期,國內學子在進士及第后,可以到大雁塔進行“雁塔題名”,寓意“躍登龍門”。 在明清時期,陜西地方鄉試中的武舉人,效仿唐代進士大雁塔下題名的習俗,到薦福寺小雁塔下刻石留名,形成“雁塔武舉題名”之風。 如今,薦福寺內還保存有16通明清時期陜西武舉雁塔題名碑,明代萬歷、清代康熙等時期的都有。 塔頂因地震而落“修舊如舊”未添補。 與大雁塔相比,小雁塔顯得殘舊得多,尤其是塔頂缺的那一個豁口,沒有完整的塔頂和大雁塔那樣葫蘆形的塔剎。 為什么修整的時候沒把這部分補上呢? 小雁塔的塔頂是在明嘉靖34年12月12日的關中大地震中被震落的。 到了清康熙29年,“一重修塔臺,一重修塔院,一重修塔基”,并沒有修復塔頂。 而且從歷代記錄和畫作中看,小雁塔本身是個兩端細、中間粗的紡錘形,正是清代這一次修整,在塔基下加厚了70多厘米的包磚壁,所以小雁塔成了現在的竹筍形。 1963年提出整修方案時,因為尚未出土繪有塔頂原樣的一塊明代圖碑,只能以臆想重新設計頂和剎。 但當時文化部的意見是“整修宜整舊如舊”,故維持原貌,小雁塔仍舊無頂。 歷經多次地震為何“裂而不倒”? 秦風知道,在小雁塔的歷史傳說中,最為神秘的莫過于小雁塔曾經因地震幾度開裂,而又幾度神秘地合攏。 根據文獻記載,小雁塔至少出現過“三裂三合”。 第(1/3)頁